2018屆高三語文古代詩文閱讀
◆XX年全國春季高考第16題
下列對原文的敘述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孫登是孫權的長子,后立為皇太子,他平易近人,在身邊聚集了一批人才。
b.孫登愛護百姓,不擾民,明辯是非,寬以待人。
c.孫登孝順母親,特別是對養母徐夫人恭敬有加,他堅決要求孫權立徐夫人為后。
d.孫登盛年而卒,臨終上疏對國事多所建議,特別提出國家的政令應根據實際情況而變化。這篇上疏感人至深。
[解析]本題考查考生對文章的內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能力等級為c級。原文中并沒有寫孫登“堅決要求”孫權立徐夫人為后,只是說“宜先立后”,“宜”是“應該”之義,只能看出孫登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和看法。 答案:c
◆XX年北京高考第11題
下列對原文的敘述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許公害怕走漏消息得罪近鄰楚國,故不用語言而用唾之方向為五員指路,五員心領神會。
b.作者贊賞江上丈人為他人做事而不求名利、不求回報的態度。
c.孫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為子孫后代的長遠利益著想,而江上丈人的智慧卻在于懂得追求高尚的道德。
d.文章最后一段,用兒子和賢人的例子說明“其所取彌精”,用鄙人的例子說明“其所取彌粗”。
[解析]考查全文的概括能力。d項中“用兒子和賢人的例子”表述不當。答案:d
◆XX年北京高考第15題
下列對原文的敘述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邴原童年喪父,家境貧寒,因而時常感傷哭泣。
b.邴原舍鄭君而求學于孫崧,是因為孫崧的學問更大。
c.邴原認為孫崧如“登山者不知海之深”一樣誤解了自己。
d.邴原把書藏在家里不讀,是因為他對求學有更深的認識。
[解析]本題考查考生對文章的內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a項邴原哭泣的原因不是家境貧寒,而是孤苦無依,不能上學,且沒有“時常”哭。b項邴原求學于孫崧是因為人各有志,各人打算不同,而不是孫崧的學問更大。c項“如‘登山者不知海之深’一樣誤解了自己”表述有誤。 答案:d
◆XX年上海高考卷第29題
乙文中最能概括徐霞客探險精神的句子是:________
答案:以性靈游 以軀命游。
二、提高分析綜合能力的策略
如何在具體的閱讀實踐中較好地提高自己的分析綜合能力呢?一般要求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整體閱讀,總體把握,依據文體特點抓重點。
閱讀時要始終帶著如下幾方面的問題思考:(1)文章寫了一些什么人的一些什么事;(2)事情的發生、發展和結局如何;(3)文章說了一些什么道理;(4)是以什么作為說理依據的。具體說,對記敘性文字,要理清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前因后果;一般的傳記文,要弄清作者記了哪幾件事,表現了人物的哪些性格特點和精神風貌。議論性文字要理清論點、論據及論證方法等。說明性文字要理清說明對象、說明內容和說明方法。只有整體閱讀,總體把握,才能高屋建瓴地駕馭閱讀材料,才能準確、完整地去分析、評價人物和事件。
2.善于抓中心句、找關鍵句,理清文章的層次。
讀一篇文章時,應當特別關注中心句、關鍵句,這樣便于快速把握文意。中心句、關鍵句的位置,常在文章(或段落)的開頭或結尾處,如《六國論》的中心句“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在文章的開頭;《過秦論》中“仁義不施,攻守之勢異也”這個中心句在文末。再則,文章的層次結構,是文章的骨架和脈絡,它具體展現作者記敘、描寫、說明、議論的思路。而作者的思路是通過層與層之間、段與段之間的內在聯系反映出來的。分析的方法可按時間順序歸納,也可按地點的轉移歸納,可按時空結合歸納,可按材料性質或類別歸納。這些方法視具體的文章而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