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園春•長沙
在文章中,作者處處用視聽健全的人來和自己作比,整篇文章都是用對比的手法來寫的。作者在對比中表達了她的生活態度,人對生活要有強烈的緊迫感。缺乏這種態度,我們雖然視聽健全,卻有可能什么都看不見;具備了這一生活態度,你將會發現一個美麗的新世界在你面前敞開。這樣的道理,我們也許不止一次聽到過,但現在由作者這樣一個五官三殘的、用手來感知世界的人道來,不能不給我們以更強烈的震撼和更深的啟迪:三天,在作者那里等同全部生命的三天,對于我們每個人不是平平常常的嗎?
遭遇到作者這樣嚴重生理缺陷的人是少有的。但是對于作者,生活依然是美好的。作者以動人的、富于詩意的筆觸,表達了她對生活的愛戀。作者在她虛構的“三天”里所集中表現的,乃是對人類生活的高度禮贊,它贊美了我們生于斯、長于斯、繁衍于斯的大自然,稱頌了人類往昔的歷程與現代的文明、燦爛的文化和沸騰的生活。在文學作品中,作家對自然、對歷史的刻畫與她的精神世界的深度是不可分的。作家在闡釋自然、歷史時也闡釋了自己的心靈。在海倫對自然、歷史、人的禮贊中,也體現了她對這一切的深刻理解。
透過這些,我們看到了一種精神——堅韌不拔的精神,自我超脫的精神,追尋美和崇高的精神,這也正是引導人類邁向未來的精神。而只要這種精神還存在,海倫•凱勒的名字就不會被遺忘,《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就將為人們所珍視。正如羅斯福夫人為海倫的《我生活的故事》寫的前記所說:“這個故事是永遠不會完結的。人類精神的美一旦被人認識,我們就永遠不會忘記!”(選自《外國散文名篇選讀》)
《最后的長春藤葉》 教學設計
一. 教學目的
1. 復習鞏固小說的基本要素
2. 通過情節的分析理解最后的長春藤葉的意義,理解文章的深刻的主題思想
3. 通過分析文中對貝爾曼的描寫,找出人物內在和外在的鮮明對比,體現貝爾曼作為低層的小人物卻有著高尚的人格,美好的心靈
4. 體會并學習文章的語言藝術及精巧的結構安排
二.教學重點難點
1. 怎樣理解長春藤葉的意義及文章的主題的把握
2. 貝爾曼人物形象的理解
3. 最后結尾情節的出人意料體現了作者巧妙的構思
三.教學設想
從小說的三要素入手,引導學生分析文章的情節、人物、環境等,從而理解文章深刻的內涵及結尾的巧妙構思
四. 教學方法
文本研習法
五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 作者簡介
歐 • 亨利 ,美國短篇小說家。他一生窮困潦倒,接觸了多種多樣的人物,掌握了豐富的創作素材。在十余年創作生涯中,寫下300多篇小說,著名的作品有《白菜與皇帝》、《四百萬》、《西部人心》、《市聲》、《滾石》等。
他的小說完全以情節取勝,故事頗多偶然巧合,結局往往出人意料。他也因此被譽為美國現代短篇小說的創始人。他同情普通的小市民,憎恨壓迫者,他創作的藝術特色是常以使人發笑的幽默,啟發人們深思。他的佳作常能在鞭撻資本主義社會的腐朽之余,引出人們“含淚的微笑”,撫慰受創傷的小人物的心靈,所以受到讀者的歡迎。
二. 字詞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