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園春•長沙
由意象切入
揣摩語言
注意修辭
體味作者主觀情感
展開聯想和想象
5. 第五段鑒賞示例
鑒賞示例一:(第五段)
全段200余字,從雨“更可聽”寫到可“感”可“回味”;從聽雨聯想聽雨者(少年、中年、白頭),又進而聯想到聽雨者遭受的生活磨難,內涵十分豐富。在作者的筆下,“冷雨”已不只是一種單純的自然現象,而成為了人生社會歷練的必然組成,有時甚至會變為使人“迷失自己”的“鬼”。自然而然,“雨”有了靈魂;“聽”雨就多了人生感悟。
鑒賞示例二:(第五段)
全段200余字,卻組成了三十多個分句,短者二三字,長者十七八;讀起來徐者自徐,疾者自疾,又何嘗不似那可聽的雨聲呢?再說有的分句,幾乎不成句子:“樓上,江上,廟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可就是如此簡潔、顯明、詩化的語言,高度概括了從“少年”到“中年”到“白頭”的過程,真可謂“含不盡之意以在言外”。
6. 分組就聽雨部分(5—10節)進行鑒賞。
一二組鑒賞前三段,三四組鑒賞后兩段 。
三.總結:這節課,我們通過美讀和鑒賞體會到作品所蘊蓄的美感,其實聽雨也是一種心境,不同人在不同遭遇、不同情境下,聽雨的感受也不同。最后讓我們一起回味古詩詞中關于雨和聽雨的經典語句:
春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殘荷聽雨聲。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四.作業:以“聽雨”為題,寫一篇短文,表達自己的感受。
《聽聽那冷雨》教案
教學目標:
1、在反復誦讀中體會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獨具魅力的語言。
2、積累中國古代山水詩,品味祖國的山水之美。
3、根據自己的經歷,借鑒文本的表達技巧,能夠寫出情景交融的文段。
4、通過反復朗讀,進行整體感知,從而體會文章獨具魅力的語言。重點難點:抓住關鍵語句,把握文章主旨。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我知道,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方自己的故鄉,故鄉之于我們,就如同母親一樣。曾經愛過,就永遠愛過,永遠不能忘懷。盡管可能會因為歲月的漂泊而變得滄桑,但那曾有的思戀,卻永遠不會改變,因為它藏在心的深處,時不時的浮上來,溫暖我們一生的夢。那么在這種思戀中再加上一點雨呢?一點冷冷的雨,又會怎樣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入余光中的“冷雨”中,尋找那一份久違的感動。(二)作者介紹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隨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遷居中國臺灣,之后,就一直在中國臺灣、香港和美國之間輾轉漂泊,他是中國文壇杰出的詩人與散文家,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學任教,并于同年寫下了《聽聽那冷雨》這篇散文,1992年,終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陸。余光中熱愛中國傳統文化,他說“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他說“要做屈原和李白的傳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