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屆高考語文復習自然科學類
b.“隱身”難以躲過多波段電磁波的探測,用于演示原理的裝置還很粗糙,但這一研究為科學探索開辟了新路。
c.彎曲微波的原理,就如同把縫衣針戳進布料一樣,須知布料上的線條紋路只是被擠到旁邊,而沒有被戳斷。
d.視覺隱形材料既可用于軍事、無線電通信等各個領域,在生活中也可以隨心所欲的使用,方便人們的生活。
答案 d
十三、(XX年東北四市第一次聯合考試)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5~7題。
動物社會性可能受基因影響
因受到欺凌和驚嚇而變得畏縮的實驗鼠,剔除掉一個基因后,行為就能恢復正常。美國研究人員近日發表的
這一研究成果表明,動物的社會性可能受基因影響。
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在最近一期《科學》雜志網絡版上報告說,鼠是社會性很強的動物,
一般樂于和陌生的同類接觸,但如果遭到比較霸道、富有侵略性的同類的欺凌,鼠就會變得畏縮起來,而長期服
用抗抑郁藥物能改善這一狀況。
研究人員讓個頭小的實驗鼠每天與具有侵略性的大白鼠近身相處5分鐘,小實驗鼠常常被“揍”到容器的一
角,余下的時間讓它們隔著有一個鑿孔的透明樹脂玻璃墻相望相聞,雖然免去了皮肉之苦,小實驗鼠也免不了受
到精神折磨。經過10天的折磨后,再把小實驗鼠與其他友善的實驗鼠放在一起,但小實驗鼠還是與受折磨時一
樣,表現得非常畏縮。
研究人員認為,老鼠的這一行為背后可能有基因的影響,特別是一種名為bdnf的神經營養因子。他們進一
步研究了鼠腦內與欣快感刺激相關的兩個區域,一個是腦中部的腹側被蓋區,另一個是腦前部的依伏神經核。
他們發現,正常實驗鼠的腹側被蓋區含有較多bdnf因子,依神經核則只含有微量的bdnf因子;而在實驗
中被折磨的實驗鼠,依伏神經核卻含有更多的bdnf因子。研究人員推測,腹側被蓋區生成的bdnf因子,傳輸到
了依伏神經核,并對實驗鼠的行為產生影響。過量的bdnf因子在依伏神經核中積累,會使實驗鼠行為畏縮。為了驗證這一推測,他們剔除了畏縮實驗鼠腦中編碼bdnf因子的基因。實驗鼠在這一番“洗腦“后果然一反常態,
面對粗暴的同類再也不畏縮了,這一效果與長期服用抗抑郁藥物的療效一樣。領導這一研究的內斯特勒表示,他
們的新發現再次證明,動物在社會壓力下的反應,與大腦內部的回饋通路密切相關。他認為,人類身上可能也有
類似機制。某些人長期抑郁或受到驚嚇后,會出現自閉傾向,可能就有基因的影響。新發現為尋找有關基因治療
方法提供了線索。
5.下列有關“bdnf因子”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
a.bdnf因子是一種名為神經營養因子的基因,它在調節動物的情緒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b.bdnf因子在依伏神經核中的過量積累,會使實驗鼠行為畏縮,這一推測得到了驗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