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屆高考語文成語專題復習教案(精選2篇)
2023屆高考語文成語專題復習教案 篇1
高考中成語的測試和應答
成語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瑰寶,在漢語言中具有特殊的地位,高考一直將其列為測試的重點。高考中,除了以正確使用成語的考查為主的題型外,語音、字形的考查也常以成語為載體。下面就結合近幾年高考的情況分別從三方面談談成語的測試和應答。
一、語音
1 、測試
XX年《考試說明》對此項考試內容的要求是"識記現代漢語普通話的字音",能力等級是a。考題中,語音考查的測試形式比較單一,一般要求選出"讀音全都正確的一組"或"讀音有錯誤的一組"。近幾年的語音測試題中都涉及了成語的考查,如1997年全國卷和XX年全國卷考查了用普通話讀音正確識讀漢字的能力,涉及成語八個;1998年全國卷考查了對多音字的認讀,涉及成語八個。
2 、應答
高考的命題重點,往往是考查那些平時容易讀錯的字,因此,應答時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避免多音誤讀 語言環境決定了多音字的讀音。對于多音字,應該根據不同的語境,從字義、詞性或特殊用法(比如語體色彩)等方面確認其正確讀音。如"窮形盡相"(XX年全國卷 )中的"相",在該成語中是名詞,相貌之意,讀作"xiàng",不能讀成副詞"xiāng"音;"閉目塞聽"(1998年全國卷)中的"塞",單用或用于口語時"sāi",是動詞,做名詞時讀"sài ",用于合成詞中讀"sè",在該成語中只能讀"sè"。"度"表估計、推測之意時讀"duó",因此,"審時度勢"(1997年全國卷)中的"度"就得讀"duó",不能讀"dù"。
(2)避免聲旁誤讀 從漢字的構字法來看,漢字百分之八十是形聲字,但由于語言的演變,好多字的古音和今音有了很大的差異。學生在認讀時,如果像古人說的那樣,"秀才識字認半邊",就會把字音讀錯。對于成語中的這類字,可以采用組常用詞的方式來輔助判斷讀音。如"杞人憂天"(1997年全國卷)中的"杞",可組詞"枸杞",由此推斷讀"qǐ"而不讀"jǐ"。而一些特殊字只能平時積累,加強記憶。如"風光旖旎"(1997年全國卷)中的"旖"不讀"qǐ"而讀"yǐ"。漢字中還有一類字與其它字有著相同的偏旁,常有學生犯以字推字的毛病,誤讀字音。如"暴殄天物"(1997年全國卷)中的"殄"與"珍、軫、診、胗"等為同偏旁字,容易誤讀成"zhěn",正確讀音卻是"tiǎn"。"未雨綢繆"(XX年全國卷)中的"繆"與"謬"為同偏旁字,容易誤讀成"miù",正確讀音卻是"móu"。對于這類字,平時就要多加比較,辨明差異,不斷強化。
(3)避免形近誤讀 漢字中有些字形狀極其相似,只有略微差異,但讀音不同,也易造成誤讀。對于這類字,就要從字的部首和聲旁入手,結合字義,正確認讀。"飲鴆止渴"(XX年全國卷)中的"鴆",與"鳩"為同部首字,前者本是一種毒鳥,羽毛泡酒后能毒死人,引申為毒酒,聲旁從" ",讀作"zhèn",后者是斑鳩鳥,聲旁從"九",讀作"jìu"。
(4)糾正俗讀誤音 這類內容在成語的考查中還沒有出現過,應引起注意。平時人們就不清楚這些字的正確讀音,讀成了錯音,考查時必然誤讀。如"面目可憎"中的"憎"讀作"zēng","優勝劣汰"中的"劣"讀作"liè","人跡罕至"中的"罕"讀作"hǎn","枕戈待旦"中的"枕"讀作"zhěn"。
二、字形
1 、測試
XX年《考試說明》對此項測試內容的要求是"識記現代漢字的字形"。能力等級是a 。漢字測試的形式也比較單一,不過題干的表達多有變化。大多數是選出有錯別字的項,如1997年全國卷和1999年全國卷是選只有一個錯別字的一組,1998年全國卷是選有錯別字的一組,XX年北京春招卷是選有兩個錯別字的一組,而XX年全國卷、XX年全國卷和XX年北京春招卷改成選沒有錯別字的一組。在近些年的字形測試題中,都涉及到了成語的考查,尤其是1997年全國卷全是成語,從1998年到XX年的全國卷和XX年北京春招卷都是考了八個成語,XX年北京春招卷考了五個成語。
2 、應答
漢字既是復習的重點,又是難點。應答時要從漢字?quot;三要素"--音形義入手,整體把握。
(1) 注意音同形近字
辨析這類字就要結合語境,借助成語的構成方式和漢字的構字法等,從意義上正確判斷。成語具有固定性,其構成方式有并列式、動賓式、主謂式等,而尤以并列式為多。在并列式成語中,又常常是兩個結構相似的短語組合在一起,且意義有相關之處。抓住了這一點,正確辨析成語中的錯別字問題就不太大了。如"蘗根禍種"(1999年全國卷),其中"蘗根"和"禍種"都是相同的偏正結構,"種"和"根"意義相關,"蘗"和"禍"意義也應該相關。而從構字法來看,"蘗"從"木"部,是萌芽之意,與"根"無關,由此可斷定是錯別字,應改作表罪惡意義的"孽"。同類的還有"紛至踏來"(1997年全國卷)中的"踏"應改為"沓","貪臟枉法"(1997年全國卷)中的"臟"應改為"贓","積毀消骨"(1997年全國卷)中的"消"應改為"銷","嬌生貫養"(XX年全國卷)中的"貫"應改為"慣","嘻笑怒罵"(XX年北京春招卷)中的"嘻"應改為"嬉"。
對于由其它方式構成的成語,辨析錯別字一般是結合構字法,分析漢字的部首或偏旁,理解字義。如"針貶時弊"(1997年全國卷)中的"貶",從"貝"字部,本指價值降低,與該成語無關,正確的應是?quot;石"部表治病石針之意的"砭"。同類的還有"脫潁而出"(1997年全國卷)中的"潁"應改為"穎","不徑而走"(1997年全國卷)中的"徑"應改為"脛","氣沖宵漢"(1999年全國卷)中的"宵"應改為"霄","功虧一匱"(北京春招卷)中的"匱"應改為"簣","慘絕人圜"(XX年全國卷)中的"圜"應改為"寰"。
(2)注意音同形異字
平時人們在認讀一些字時,形成了思維定勢。如果望文生義,就會出錯。對于這類讀音相同形體相異的字,就要結合語境和漢字的構字法加以分析。如"一愁莫展"(1999年全國卷)常常被理解成發愁沒有辦法,而實際上?quot;一籌莫展",指一點辦法都想不出,"籌"是計策辦法之意。同類的還?quot;人才匯萃"(1997年全國卷)中的"匯"應改為"薈","人情事故"(1998年全國卷)中的"事"應改為"世","不循私情"(XX年北京春招卷)中的"循"應改為"徇","融匯貫通"(XX年全國卷)中的"匯"應改為"會","決無僅有"(XX年北京春招卷)中的"決"應改為"絕","大聲急呼"(XX年北京春招卷)中的"急"應改為"疾","無計于事"(XX年北京春招卷)中的"計"應改為"濟"。
(3)注意音異形近字
這類字在成語考查中出現較少,近些年只有1999年全國卷考了一個。?quot;撲溯迷離",其中的"溯"應改為"朔"。
三、句中運用
1 、測試
XX年《考試說明》對此項測試內容的要求是"正確使用成語",能力等級是d 。測試形式上,一般要求"選出使用恰當的一句",如1999年到XX年的全國卷,XX年的北京春招卷;也有"選出使用不當的一句"的,如XX年北京春招卷。
2、 應答
成語在結構上是個短語,但在使用上只能當一個詞來用。因此,正確使用成語和使用實詞原則上沒有什么區別。通常要注意這些方面:
(1)色彩不明 成語從色彩上分為感情色彩和語體色彩,從感情色彩上又可分為褒義、中性、貶義,從語體色彩上又可分為書面語和口語。在使用過程中,必須辨明色彩,否則就會誤用。如:
自從中國頒布實施外商投資法規以來,不少外商蠢蠢欲動,紛紛來中國投資。(XX年北京春招卷)
"蠢蠢欲動"本指蟲子及其它生物緩緩移動。后用于比喻壞人準備進攻或行動。多含貶義。用在來我國投資的外商身上,就犯了貶詞褒用的錯誤。
(2)輕重失度 有些成語詞義較重,也有些成語詞義較輕,這就要求根據特定的語境選用詞義輕重適度的成語,以避免大詞小用或小詞大用。如:
談起電腦、互聯網,這個孩子竟然說得頭頭是道,左右逢源,使在場的專家也驚嘆不已。(XX年全國卷)
"左右逢源"主要指人因為造詣深,積累多,取用材料時思路開闊,取之不盡。或指做事時得心應手,非常順利。用在孩子身上,又是談常識性問題,這就失度了。
(3)斷詞取義 成語的意義具有整體性,如果在使用時,只斷取成語中個別詞素的意義,而拋開成語其它詞素的意義,就會導致成語意義與句子語義相悖。如:
據專家測算,在首都市內的空氣污染中,汽車尾氣的排放可算首當其沖,竟占了污染總量的45%。(XX年北京春招卷)
"首當其沖"的意思是首先受到某種勢力的攻擊或遭受到某種災難。在句中只斷取了成語?quot;首"的意思,而拋開了"受到攻擊"或"遭受災難"之意,與語境相悖。
(4)對象誤用 有些成語有特定的使用對象,如果把握不準,就容易擴大使用范圍或誤作他用。如:
古人中不乏刻苦學習的楷模,懸梁刺骨者、秉燭達旦者、聞雞起舞者,在歷史上汗牛充棟。(XX年全國卷)
"汗牛充棟"指搬運書籍時,(因為書多)把牛累得出汗;存放書籍時,(因為書多)裝滿了屋子。這里明顯是因為不知道使用對象,而把用于書的成語擴大到人身上。
(5)謙敬錯位 有些成語是謙詞,只能對己;有些成語是敬詞,只能對人。如果辨別不準,就會導致謙敬錯位。如:
您剛剛喬遷新居,房間寬敞明亮,只是擺設略顯單調,建議您掛幅油畫,一定會使居室蓬蓽生輝。(XX年全國卷)
"蓬蓽生輝"表示由于別人來到自己家里或別人的字畫掛在自己室內而使自己非常榮耀。用作謙詞,只能對己。這里犯了謙詞敬用的錯誤。
(6)功能混亂 每個成語由于自身詞義和詞性的不同,在句子中的語法功能也不同。如果把握不準,就容易造成功能混亂的錯誤。如:
每天早晨,他都要一個人跑到花園里,指手畫腳地練動作,抑揚頓挫地背臺詞。(XX年北京春招卷)
"指手畫腳"是一個動詞性成語,在句中應充當謂語,而該句由于對它的語法功能把握不準,誤把它當作形容詞性成語,充當了狀語。 (7)不合語境 有些成語使用時有著特定的語言環境,如果使用不當,就會與所在的語境不協調。
當時暴雨如注,滿路泥濘,汽車已無法行走,搶險隊員們只好安步當車,跋涉一個多小時趕到了大壩。(XX年全國卷)
"安步當車"意思是慢慢地步行,就當作是坐車。使用時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行走速度緩慢,二是行走者不慌不忙地步行,表現出的是一種閑適平和的心情。而句中描述的是抗洪搶險時的情景,情況緊急又遇上暴雨如注,該成語與所在的語境很不協調,是不恰當的。 (8)望文生義 成語的意蘊是約定俗成的,而且大多都有一定的典故,加之有些成語中的語素還含有生僻的古義,這就造成了成語理解上的難度。如果不仔細辨析,一瞥而過,就容易造成望文生義的錯誤。如:
博物館里保存著大量有藝術價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種花鳥蟲獸、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輪美奐。(1999年全國卷)
"美輪美奐"出自《禮記 檀弓下》,形容房屋華美高大而眾多。在句中使用時,由于望文生義,誤解成了美好之意。
(9)形近混淆 有些成語與其他成語由于讀音字形相近或具有某些共同的語素,使用時極易混淆。如:
這次選舉他最有希望,但由于他近來的所作所為不負眾望,結果落選了。(1997年全國卷)
"不負眾望"意思是沒有辜負眾人對他的期望,而句中卻把它與讀音相近、只有一字之差的成語"不孚眾望"混淆了。
(10)特定用法 有些成語隨著語言的演變,形成了固定的常用義,但本義也沒有完全廢除,只是使用較少。使用時就不能只從常用義入手,以免誤用。如:
本來還不錯的一篇文章,讓你們這樣改來改去,反而改得不三不四了。(XX年北京春招卷)
"不三不四"本義是不象樣子,后來多比喻行為不正派。在該句中用的是本義,是正確的。
還有些成語使用時離不開特定的句式,如果不了解,也會出錯。如:
成都五牛俱樂部的雄厚財力令其他甲b球隊望其項背。(1998年全國卷)
"望其項背"意思是能夠望見別人的頸項和背脊,表示趕得上或比得上。這個成語必須用于否定句式,在該句中使用就不恰當了。
2023屆高考語文成語專題復習教案 篇2
“正確使用成語”復習對策
一、考綱要求:
能根據語境,正確辨析成語的音義,正確使用成語。
二、高考題示例:
1.下列句子中加點的成語,使用恰當的一句是(97年全國高考題)
a.那是一張兩人的合影,左邊是一位英俊的解放軍戰士,右邊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學子。
b.這次選舉,本來他是最有希望的,但由于他近來的所作所為不孚眾望,結果落選了。
c.齊白石畫展在美術館開幕了,國畫研究院的畫家競相觀摩,藝術愛好者也趨之若鶩。
d.這部精彩的電視劇播出時,幾乎萬人空巷,人們在家里守著熒屏,街上顯得靜悄悄的。
[解析]答案為b。b句?quot;不孚眾望"是"不使人信服"的意思,符合句意,使用恰當;值得注意的是,"孚"字不同于"負"字,如果換成"不負眾望",在原語境中就屬于使用不正確了。a句中"一位"與表示"眾多"的"莘莘"前后矛盾;c句中"趨之若鶩"為貶義詞,用在"藝術愛好者"身上不恰當;d項中"萬人空巷"是指"人都聚集在一起,致使街巷都空了",因其中有"人們都從巷子里走出來"的意思,并不像d中"在家里守著熒屏",故而詞義與句意不合。
2.下列句子中,加點的成語使用恰當的一句是(98年全國試題)
a.成都五牛俱樂部一二三線球隊請的主教練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國人,其雄厚財力令其他甲b球隊望其項背。
b.為了救活這家瀕臨倒閉的工廠,新上任的廠領導積極開展市場調查,狠抓產品質量和開發,真可謂處心積慮。
c.今年初上海鮮牛奶市場燃起競相降價的烽火,銷售價格甚至低于成本,這對消費者來說倒正好可以火中取栗。
d.北京大學"五四劇社"為百年校慶排練的話劇《蔡元培》是否以全新的風格出現在舞臺上,大家都拭目以待。
[解析]答案是d項。a項中的"望其項背"表示趕得上或比得上,而這里應當說成"難以望其項背",或"望塵莫及"才能強調"其它甲b球隊"財力遠遠不如"成都••••••球?quot;。b項中的"處心積慮"多表貶義,在b句中不當,可?quot;殫精竭慮"。c項中的"火中取栗"典出法國拉•封登的寓言,比喻冒著危險給別人出力,自己卻上了大當,一無所得。這里結合上下文內容分析,正好用反了,應改為"坐收漁?quot;才對。
3.下列各句中,加點的成語使用恰當的一句是(99年全國試題)
a.五十年來,我國取得了一批批舉世矚目的科研成果,這同幾代科技工作者殫精竭慮、忘我工作是密不可分的。
b.博物館里保存著大量有藝術價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種花鳥蟲獸、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侖美奐。
c.家用電器降價刺激了市民消費欲望的增長,原本趨于滯銷的彩電,現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熱的商品。
d.美國國務卿奧爾布賴特的中東之行,并未從根本上解決美伊之間的矛盾,海灣地區的局勢也不會從此一牢永逸。
[解析]答案是a項。該題涉及的四個成語中有三個屬于使用對象錯誤,"美侖美奐"常用來形容建筑高大華美,"炙手可熱"往往是說權勢很盛,"一牢永逸"往往是說在較為重大的事情上,辛苦一次,把事情辦好,以后就不再費事了,而b項說"花鳥蟲獸、人物形象美侖美奐",c項說"彩電炙手可熱",d項說"局勢一牢永逸",均有"張冠李戴"之嫌,聯系對象不妥。
4.下列各句中,加點的成語使用恰當的一句是(XX年全國試題)
a.古人不乏刻苦學習的楷模,懸梁刺股者、秉燭達旦者、聞雞起舞者,在歷史上汗牛充棟。
b."崇尚科學文明,反對迷信愚味"圖片展,將偽科學暴露得淋漓盡致,使觀眾深受教育。
c.本刊將洗心革面,繼續提高稿件的編輯質量,決心向文學刊物的高層次、高水平攀登。
d.談起電腦、互聯網,這個孩子竟然說得頭頭是道,左右逢源,使在場的專家也驚嘆不已。
[解析]答案是b。"汗牛充棟"形容書籍極多,不能用來形容古人刻苦學習的楷模,故a項使用對象不當。"洗心革面"是比喻徹底悔改,指人的改過自新?quot;洗心"指清除邪惡的心思,"革面"指改變舊的面目。c項中,刊物決心"繼續提高稿件的編輯質量",既產指人也沒有悔改之意,故適用對象不當。"左右逢源"有兩種意思:一是比喻做事得心應手,順利無阻,屬褒義;二是比喻處事圓滑,屬貶義,現在以貶義用法較常見。d項重在這個孩子對電腦、互聯網的"說",顯然兩種意思都不恰當。
5.下列各句中,加點的成語使用恰當的一項是(XX年全國試題)
a.當時暴雨如注,滿路泥濘,汽車已無法行走,搶險隊員們只好安步當車,跋涉一個多小時趕到了大壩。
b.她從小就養成了自認為高人一等的優越感,即使在醫院里要別人照顧,也仍然頤指氣使,盛氣凌人。
c.會議期間,農科院等單位在會場外擺出了鮮花盆景銷售攤。休息時,攤前車水馬龍,產品供不應求。
d.您剛剛喬遷新居,房間寬敞明亮,只是擺設略嫌單調,建議您掛幅油畫,一定會使居室蓬蓽生輝。
[解析]答案是b項。a項描述的是抗洪搶險時的情景,情況緊急,搶險隊必須迅速趕到,而"安步當車"的意思是"慢慢地步行,就當作是坐車",顯然與句意不符。c項是說攤前人很多,產品供不應求,說明人們均爭著購買鮮花,而"車水馬龍"是說車多得像流水,馬多得像游龍,常用來表示人車往來不絕或形容繁華的情景,顯然是不恰當的。d項中的"蓬蓽生輝"是謙辭,表示由于別人到自己家里來或張掛別人給自己題贈的字畫等,而使自己非常光榮,這個詞只能出自自己的口,不能出自他人之口,裨潁陀斜岬捅鶉恕⑻ц咦約旱囊饉跡杉迷詿舜κ遣磺〉鋇摹?/p>
三、復習對策:
從以上高考試題可以看出,對成語的考查,主要是要求我們能根據具體的語境判斷成語的運用是否恰當。而要正確判斷成語運用是否恰當,就必須了解成語的意思,明確成語的使用范圍、對象及褒貶色彩等情況。在復習中,只要針對這些情況,從了解成語的特點出發,加強練習,勤于積累,就可能收到較好的效果。平時對成語的練習、積累,要注意下面的一些情況:
(一)了解成語的特點。一般說來,成語具有古語性、定型性、完整性的特點。
1. 古語性。有的成語中保留了古漢語詞語的意思或用古漢語語法結構。如"不過爾爾"中,前一個"爾"是"如此、這樣"的意思;后一個"爾"同"耳",相當于"罷了"。意思是"也不過如此而已,沒有什么了不起的"。又如"時不我待",照現代漢語的習慣,應理解為"時不待我","不我待"是"不待我"的倒裝。意思是"時間不會等待我們,指要抓緊時間"。
2. 定型性。成語的結構不能隨意變動,也不能隨意換字或增減字。?quot;入木三分"不能說"三分入木"。"入木三分"來源于古籍記載,說晉代書法家王羲之在木板上寫字,工人用刀刻時發現墨跡滲入有三分深。形容書法筆力強勁,也比喻見解、議論深刻。如果說?quot;三分入木"就不是其原意了。又如"九牛一毛"不能改成"十牛一毛";"名副其實"與"名符其實","副"是"相稱、符合"的意思,與"符"的意思差不多,但"名符其實"就不是成語。
以上說的是一般情況。下面談談成語結構活用的情況。有些成語,在不變更基本結構和原來意義的前提下,個別音節在一定范圍內可以變換次序或是換成別的音節。如千鈞一發------一發千鈞,同工異曲------異曲同工,每下愈況------每況愈下。
如果由于變動萬分而改變愿意,那就是另一個成語了。?quot;小題大做"與"大題小作"這兩個成語,前者比喻把小事當做大事來處理,后者則比喻把大問題當做小事情來處理。
3. 完整性。成語的各個組成部分合起來表示一個統一的完整的意思,不能把它割裂開來。如:"義無返顧"中,"義"是指應該做的事,正義的事;"反顧"指回頭看。把"義無反顧"連起來理解為:做正義的事,勇往直前,絕不猶豫回顧,亦即指為正義而勇往直前,絕不回頭。
(二)理解成語中關鍵詞的含義。
例1.不刊之論?quot;刊"指消除,"不刊"指不能改動或不可磨滅。這個成語指不能改動或不可磨滅的言論。如果把"刊"理解為"刊登刊載",那么把這個成語解釋為不能刊登的言論,意思就完全相反了。
例2.登堂入室:"堂"指古代宮室的前屋,"室"指古代宮室的后屋。意思是登上廳堂,進入內室。"入室"比喻達到最高境界,"登堂"僅次于"入室",整個成語比喻造詣逐漸達到高深的程度。
(三)在理解愿意的基礎上,把握比喻義。
例1.和盤托出:愿意是端東西時連盤子一起托了出來。比喻毫無保留地說出實情。了解該成語的原義和比喻義,使用時就不會出差錯。
例2.李代桃僵:語出古樂府《雞鳴》:"桃生露井上,李樹生桃旁。蟲來嚙桃根,李樹代桃僵。樹木身相代,兄弟還相忘。"本來是用桃、李共患難比喻兄弟相愛相助。后比喻互相頂替或代人受過。
(四)辨清容易混淆的成語。
1.形相近而義不同的。例:"駭人聽聞"與"聳人聽聞"。這兩個成語只有開頭的一個字不同。兩者都有"聽了使人震驚"的意思,而"聳人聽聞"還有"夸大或捏造事實來使人震驚"的意思。如:"他們散布了許多聳人聽聞的謠言,企圖擾亂人心。"這句中的"謠言"指沒有事實根據的消息,因此用"聳人聽聞"來與它搭配是恰當的,如果用"駭人聽聞"就不確切。
2.意義相近而又有細微差別的。例:"功虧一簣"與"前功盡棄",這兩個成語都有"最后未能完成,以前的努力完全白費"的意思,而"前功盡?quot;這個成語本身并未指明以前的努力為什么白費。這就是兩者的區別。如"這次試驗眼看就要成功了,要堅持下去,千萬不能松動,否則,功虧一簣,實在可惜。炸城的工事也遭到了好幾次的頓挫,••••••每遭一次頓挫,總要使前功盡棄,又來重起爐灶。"
3.褒、貶色彩不同的。例:"半斤八兩"與"平分秋色"。"半斤八兩"比喻彼此不相上下,多含貶義。如:"論本事,他們倆可算半斤八兩,都不怎么樣。平分秋色"比喻雙方各得一半,也比喻不相上下,可以匹敵。如:"他的技藝很好,可與名家平分秋色。"這是褒義的。
應該注意的是,有些成語根據對象、場合不同,可能有不同的褒貶色彩,復習時應加以防范。?quot;標新立異"作中性時,可解為"獨創新意,立論與人不同";作貶義時,則可解為"為了顯示自己,故意另搞一套"。又如"呼風喚雨",作褒義時,可比喻群眾具有支配自然的偉大力量;作貶義時,則指反動勢力的煽動。
(五)弄清使用范圍和使用對象。
成語有具體的適用對象、范圍,或人或事,不能張冠李戴。如"汗牛充棟"僅用于物(書),不能用于人;"表梅竹馬兩小無猜"都是指從小就相識的異性,不能用在同性身上;"舉案齊眉"只能用在夫妻之間,不能用在兄弟、姐妹、朋友之間;"眉飛色舞"只用于人,不用于其他事物;"相提并論"可用于人,也可用于事;"老氣橫秋"可用于三類人:(1)老練而自負的人,(2)沒有朝氣的年輕人,(3)擺老資格的老年人。
(六)弄清成語超常運用的特殊性。
對成語的理解,既要掌握常規用法,又要了解非常規用法。如果被成語的常規用法束縛,不能根據具體的語境靈活變通,就會誤入歧途。如1995年的"想入非非"和1997年的"不孚眾望"就屬非常規用法的考查。有些同學只知道"想入非非"常規用法是不切實實暮悸蟻耄床恢浪姆淺9嬗梅ㄖ?quot;想象進入到一般人所想像不到的境界",結果失誤。這是不改變成語詞素而改變成語的常用含義,廣告用語常用這種修辭方法,如說該廠的牙刷堅固耐用,可巧用成語"一毛不拔"。
(七)弄清成語語境場合前后的相關性。
成語使用時應注意成語本身的限定、前提和條件,成語本身的詞素含義,成語的感情色彩與適用范圍,還要注意這些成語與上下文語境之間的相關性與融合性。否則就會出現1999年"一勞永逸"這個成語前后語境不合的錯誤。故應注意如下幾種情況。
1.語義重復。 如:"這兩則驚人相似的故事,說明肥豬定理并非空穴來風。"(《半月談》。6,《貪官與肥豬》)("空穴來風"比喻流言乘隙而入或消息的傳說不是完全沒有原因的。句中成語前再加"并非"否定詞,與成語本身的否定含義重復,造成失誤。)
2.顧此失彼。 如:"排雷是生死攸關的工作,這個排雷部隊已傷亡200多人。"("生死攸關"是指生和死兩個方面,而從整個句意來看,強調排雷工作的危險性,并不包含"生",顧此失彼而造成失誤。)
3.語義相左。 如:"新興商城才開張,鴻運百貨大廈又敲響了鑼鼓,兩家商店形成了鼎足之勢。"("鼎足"是指三方面局勢,前文?quot;兩家商店",語境義與成語含義相悖而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