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屆高考語文復習6年高考4年模擬分類匯編詩
寂寞亭基野渡邊,春流平岸草芊芊②。
一川晚照人閑立,滿袖楊花聽杜鵑。
注:①鄭協:南宋移民。②芊芊:草木茂盛。
(1)這首詩寫了哪些景物?寫景運用了什么手法?請結合詩歌簡要分析。
(2)有人說詩中的“閑”字表現了詩人閑適恬淡的心境,你同意這種說法嗎?請結合詩歌簡要分析。
答案 (1)亭基、渡口、春草、晚照、楊花、杜鵑啼血;(1分) 動靜結合(反襯、以動襯靜、以樂景寫哀情)。
寂靜的渡口,杜鵑啼血;春草茂盛,充滿生機,可是楊花飄零,杜鵑哀鳴,以樂景寫哀情,動靜結合,反襯效果
突出。
(2)不同意。本詩表面上表現了詩人悠閑、恬淡、無所事事,閑立觀賞一川晚照的情景,其實內心卻是無比的凄涼、孤獨和惆悵,亭基寂寞,野渡無人,落日晚照,杜鵑啼血,再加上詩人特殊身份--—南宋移民,因而故國之思,亡國之痛自不待言)。(提示“楊花”表現身世飄零;“杜鵑”表現游子思鄉,此指故國之思)
13.(浙江省XX屆高三第一次五校聯考)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后面問題。
灞上秋居 馬戴①
灞原風雨定,晚見雁行頻。
落葉他鄉樹,寒燈獨夜人。
空園白露滴,孤壁野僧鄰。
寄臥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注:①馬戴,生卒年不詳,生活于中晚唐之交的動蕩年代。
(1)前兩聯詩人所見哪些意象?流露了詩人怎樣的情感?簡析之。
(2)第三聯用了什么表現手法?后兩聯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懷?試作賞析。
答案 (1)秋風秋雨、雁群、落葉、寒燈。
一個“頻”字,既表明了雁群之多,又使人聯想起雁急于投宿的惶急之狀。古人每見雁回,易惹思鄉之情。“落葉他鄉樹”,又見風雨中片片黃葉從樹上飄落下來,寄居在孤寺中的詩人在他鄉看到落葉的情景,不能不有所感觸,“樹高千丈,葉落歸根”。自己羈留異地,何時才能回到故鄉東海呢?其心情之酸楚,完全滲透在這句詩的字里行間。“寒燈獨夜人”,一個“寒”字,一個“獨”字,寫盡客中凄涼孤獨的況味。
(2)烘托手法。
“空園白露滴”用的是以“聲”烘托“靜”的手法,露滴的聲音使人感到寂靜,其中的人又是如何徹夜難眠,孤獨。“孤壁野僧鄰”同樣是用烘托的手法。明明孑然一身,孤單無依,卻偏說還有一個鄰居,而這個鄰居竟是一個絕跡塵世、猶如閑云野鶴的僧人。與這樣的野僧為鄰,詩人的孤獨無依就顯得更加突出了。“寄臥郊扉久,何年致此身?”詩人為了求取官職來到長安,在灞上已寄居多時,一直沒有找到進身之階,因而這里率直道出了懷才不遇的苦境和進身希望的渺茫。
14.(福建省子江中學XX屆高三上學期12月月考)閱讀下面這首古詩,回答問題。
小 園
【清】 黎簡
水影動深樹,山光窺短墻。
秋村黃葉滿,一半入斜陽。
幽竹如人靜,*寒花為我芳。
小園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注:寒花,菊花。】
(1)你認為詩的首聯中哪個字用得最好?為什么?請簡要賞析。
(2)這首詩的后兩聯由物及人(詩人),請簡要賞析詩中“人”的形象特點。
答案 (1)答案一:“窺”。角度巧(不說小園里的人越過短墻能看見墻外山光,卻說“山光窺短墻”,好像那山光探頭進入短墻,在窺視這小園中的景物,巧妙突出了小園景物之富于魅力);擬人化(以物擬人,寫活了“山光”的意態神情,與王安石“兩山排闥送青來”有異曲同工之妙)。(每點2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