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選讀》課文解讀與文言練習詳解
五、讀下面短文并完成各題。1、說明文中各“之”字的意義和用法。2、把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原文略)
全文翻譯:孟子對戴不勝說:“您要讓您的國君學好、達到‘善’的境界嗎?我明白的告訴您。(假如)有一個楚國大夫在這里,要想讓他的兒子達到會說齊國話的水平,那么,讓齊國人來教育他呢,(還是)讓楚國人來教育他呢?”
(戴不勝)說:“(那當然)要讓齊國人來教育他。”
孟子說:“一個齊國人在教育他,許多楚國人在旁邊騷擾他,(那么)即使每天鞭打他而要求他學會齊國話,(也)不可能達到目的。(如果)把他放到齊國的臨淄莊、岳街去,幾年后,即使你每天拷打他要讓他說楚國話,也不能夠了。您說薛居州是個善人,(假如)讓他住在國君的身邊。(那么)在國君身邊的老老少少、上上下下,都成為薛居州那樣的好人了,國君還會與誰去做不好的事呢?在國君的身邊,老老少少、上上下下都不是薛居州那樣的好人,國君還會跟誰去做好事呢?(假如)只有一個薛居州那樣的好人,能把宋國的國君怎么樣呢?”
其中“之”字句:
1、子欲子之王之善與? 前一“之”作連詞“的”,后一“之”作動詞“達到”(學好)。
2、欲其子之齊語也。作動詞“達到”(學完)。
3、使齊人傅之。作代詞他(指代楚大夫之子)。
4、一齊人傅之,眾楚人咻之。與3句同。
5、引而置之莊岳之間數年。前一“之”與3句同。后一“之間”作連詞(莊、岳的中間)。
6、使之居于王所。作代詞他(指代薛居州)。
八、周而不比
<課文理解>
本章重在論述如何對待他人,與上一章如何對待個人,都是談如何正確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提出了在與人交往中應“周而不比”、“群而不黨”、“和而不同”,要善于識人,正確對待別人缺點,正確認識朋友,嚴于律己,寬于待人,以直報怨,以德報德等。
<課文解讀>
一、《論語》由于文辭簡約,有時會給理解造成困難,往往需要聯系有關章節及《論語》以外的材料加以判斷。如5·17章,“久而敬之”的“之”,所指代的對象就有兩說,一說指晏子,一說是指晏子所交之人。請聯系4·26章及12·23章,分析一下哪種說法更為合理。
第一種說法更為有理。聯系4·26及12·23兩段孔子的“交友之道”,孔子認為交友過度頻繁,反而會使朋友疏遠,勸導朋友也應忠言相告,而不聽則作罷。而晏子因“善與人交”,在交往中讓朋友了解他而敬重他。據史書記載,晏子是春秋齊國的賢相,很為人敬重。朱熹在這段語錄下引“程子”(北宋二程)之論說:“人交久,則敬衰,久而能敬,所以為善!
二、結合實際,說說你認為“周而不比”都應該有哪些表現。
根據孔子關于交友的論述,主要表現在“群而不黨”、“和而不同”,即交往應有一定的原則,出于正當的目的,“以文為友,以友輔仁”,而不是朋比為奸。又提出三種“益友”與三種“損友”,為交友的標準,應該與正直、誠信、博學多聞的朋友交往,而不是與諂媚逢迎、虛偽不一、夸夸其談的人相交。交友也應有度。對待朋友不“以言舉人”,也不“以人廢言”。
三、選擇《論語》中格言,從思想內容和語言形式兩方面對這些格言的特點簡要分析,并圍繞“交友”(或其他話題),每人擬五條思想火花,在壁報上交流。(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