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選讀》課文解讀與文言練習(xí)詳解
《論語》中使用“問”字句的規(guī)律是:問字后面的賓語有的完整,有的省略(或省略直接賓語,或省略間接賓語,或兩者都省)。但前提是句子意思要讓人明白,所省略的賓語或在前面交代,或在后面交代。如果句子或文章開頭的問句,則一般齊全。這也是古漢語中賓語省略的一般規(guī)律。古漢語中賓語省略十分常見,只要前、后有所交代,人們能看出,即省略,以使表達簡約。大多數(shù)的問句內(nèi)容并不出現(xiàn)“問”字,如“曰:‘傷人乎?’不問馬!保10·17)、“晨門曰:‘奚自?’”(14·38)
以此看上面三句,第一句中的“焉”是個語氣兼指代性質(zhì)的助詞,這里子路問的賓語中用“焉”指代詢問的間接賓語,而“津”則是直接賓語。古漢語中常在問句中用“焉”,表達這樣的雙重作用。
第二句的省略是省略了間接賓語,而直接賓語又只有“子產(chǎn)”,因此引出兩種不同理解。但聯(lián)系全句內(nèi)容,還是可以明白的。這段語錄: 或問子產(chǎn),子曰:“惠人也。”問子西,曰:“彼哉!彼哉!”子產(chǎn)是鄭國的賢相,所以孔子說他是個“惠人”(給人以恩惠的仁人),而問“子西”(楚國人),孔子用“他呀”、“他呀”的語氣表示否定之意。從全句看,應(yīng)該是問子產(chǎn)是怎樣一個人。
第三句的“問”,是“探問”、“慰問”之意,與一般的詢問不同,所以沒有省略。
五、給下面短文加上標點。
普少習(xí)吏事,寡學(xué)術(shù)。及為相,太祖常勸以讀書。晚年手不釋卷,每歸私第,闔戶,啟篋取書,讀之竟日。及次日臨政,處決如流。既薨,家人發(fā)篋視之,則《論語》二十篇也。普性深沉,有岸谷,雖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齷齪循默,普剛毅果斷,未有其比。嘗奏薦某人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復(fù)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牘擲地。普顏色不變,跪而拾之以歸。他日,補綴舊紙,復(fù)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譯文:
趙普年輕時熟悉官吏(應(yīng)處理)的事務(wù),他學(xué)問不多,等到做了宰相,宋太祖常拿讀書這件事勸他。他晚年讀書勤奮,每次(退朝后)回到自己的住宅,關(guān)上門打開書箱拿出書,整天在讀。到了第二天,辦理政務(wù)時,處理決斷很快。他死后,家里人打開書箱一看,原來是一部《論語》。
趙普性格深沉而嚴肅剛正,雖然對人多忌妒刻薄,但能把天下大事作為自己的責(zé)任。宋代初年,在宰相職位上的許多人都拘謹顧小節(jié)而遇事沉默不言,趙普卻剛毅果斷,沒有誰能與他相提并論。他曾經(jīng)上奏推薦某人擔(dān)任某個官職,太祖不用這人。趙普第二天又上奏章舉薦這人,太祖還是不用。第三天,趙普還是上報這人。太祖生氣了,把趙普的奏章撕碎了扔在地上,趙普臉色不變,跪在地上把碎紙片拾起來帶回家。過些日子把這些舊紙片補綴起來,重新像當初一樣拿去上奏。太祖這才醒悟過來,最終用了這人。
七、 求諸己
<課文理解>
本章節(jié)選的幾段語錄,主要寫《論語》中對個人修養(yǎng)的論述。論述圍繞個人“進德”、“修業(yè)”兩方面內(nèi)容,從嚴格要求自己,寬以待人,嚴于律己,確立目標,腳踏實地,珍惜時間,言行一致,正確對待自己的錯誤等方面進行了闡述。
<課文解讀>
一、14·42章說“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6·30章說“博施于民而能濟……堯舜其猶病諸”。由此看來,“安百姓”和“博施于民而能濟眾”是什么關(guān)系?推而廣之,“安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什么關(guān)系?“安人”和“安百姓”所達到的修養(yǎng)標準有什么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