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鑒賞——表達(dá)技巧
例4:“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荷笠?guī)标枺嗌姜?dú)歸遠(yuǎn)。”(劉長卿《送靈徹上人》) 【析】 此詩寫山林幽深,夕陽西下時送人的惆悵情境,境界幽遠(yuǎn),耐人尋味。“蒼蒼”是色調(diào),蒼蒼翠竹,使人不由產(chǎn)生翠竹如海的聯(lián)想,“杳杳”是聲音,杳杳鐘聲,深山寺院的那份清幽,對于讀者來說是不言而喻的。就是在這樣的清幽環(huán)境下,在一個黃昏,詩人送靈徹上人遠(yuǎn)行,那份靜寂,那份孤清,值得讀者可以細(xì)細(xì)尋味。“帶”字的活用,使得整個畫面充滿動感。靈徹上人在詩人和讀者的心中,似乎走在不盡的夕陽當(dāng)中。最后一句寫的是靈徹越走越遠(yuǎn)了,只有青山陪伴著詩人守著那份清幽。前兩句主要是靜寫,后兩句靜中有動,而這其中的動也有靜的畫面。竹林,寺院,鐘聲,斜陽,僧人,青山,構(gòu)成一幅無比美妙的圖畫。從中,我們遠(yuǎn)遠(yuǎn)地感受到一種別樣的韻味。但這韻味到底是什么呢?我們一下子很難說出來。從這里,我們不難看出詩人的用心良苦。這就需要讀者細(xì)細(xì)去品味詩中的含蓄蘊(yùn)藉。詩人的“興”就是詩人通過對一個如繪的山水畫面的營建,表現(xiàn)出云閑飄逸的閑適的感受,使讀者心靈在“夕陽送友圖”中得到澄澈虛空。
8、疏密
詩歌的疏密手法,主要是指描寫人、事、景、物的密度。密度小者為疏,密度大者為密。疏者大筆勾勒,重在傳神;密者多為工筆細(xì)描,重在鋪寫渲染。
在詩歌中,疏利于寫大景,密利于寫小景;在詞、曲中,婉約者較密;豪放者較疏。但在一首詩歌中,詩人們也時而采用疏密結(jié)合的手法,構(gòu)成一定的意境。
例1:“風(fēng)急天空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杜甫《登高》)【析】此詩四句,前兩句“風(fēng)急”、“天高”、“猿嘯”、“渚清”、“沙白”、“鳥飛”一句三個意象,顯得綿密急促;后兩句“落木”、“長江”一句一意象,顯得物象稀少而疏闊。從美學(xué)角度看,因?yàn)槊芫彤a(chǎn)生了一種緊促感,因?yàn)槭杈彤a(chǎn)生了一種弛緩和開朗感,一緊一緩之間,給欣賞者帶來了心理的愉悅;而作者營造這一密一疏的藝術(shù)形象,又將秋天特有的景物放在了宏大的背景中,相互映襯,給人以豐富的想象空間。
例2: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王維《山居秋暝》)【析】此詩四句,深得疏密之妙。前兩句交代“雨后空山”、“秋天傍晚”,一寫環(huán)境,一寫時間,可謂疏朗簡潔;后兩句卻寫到“明月”、“青松”、“月光”、“清泉”、“石頭”、“水花”,意象十分豐富;一疏顯得宏觀開闊,一密顯出局部的清幽,的確讓人心曠神怡。
9、詩中有畫:
詩中有畫,就是在寫景詩歌中,運(yùn)用工筆手法,描寫出一個個畫面,表現(xiàn)一種意境。蘇東坡稱道王維的詩是“詩中有畫”,這評語十分中肯。王維的山水田園詩,總是勾勒一個畫面,透著一股空靈微妙的意蘊(yùn)。
例1:“雙飛燕子幾時回,夾岸桃花燕蘸開。春雨斷橋人不渡,小舟撐出柳蔭來。”(徐 虎《春游湖》) 【析】 全詩通過描寫詩人春天游湖所見的四種具體可視的美景,構(gòu)成了一幅完整的、生動優(yōu)美的畫面,詩人游湖時所見的雙飛燕子,夾岸桃花,春雨斷橋、柳蔭小船四種具體美景,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寫景詩歌詩中有畫的特點(diǎ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