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鑒賞指導學案1-6復習教案
第六節(jié) 分類鑒賞詩歌的內容大致分為這樣幾類:送別詩、寫景詩、詠史詩、詠物詩等。下面分別說明。
一、送別詩
(一)古人由于道路崎嶇難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別動輒多年,再會難期,因而古人更重離別。士大夫們送別,不光是備酒餞行,折柳相送,還常常寫詩送給行者(送別),或留給居者(留別),所以,表達離愁別緒是古代詩歌常見的一種主題。
送別詩是古詩詞中的一個大類。他們一般按時間、地點來描寫景物、表達離愁別緒,從而體現作者的思想感情。這類詩歌大多纏綿凄切,充滿感傷情調,如柳永的《雨霖鈴》。這類詩歌在藝術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聯想塑造形象。以婉約派詞人、詩人寫的較多。
關于送別詩的作法,《詩法家數》曾作過如下歸納:“第一聯敘題意趣;第二聯合說人事,或敘別,或議論;第三聯合說景,或帶思慕之情,或說事;第四聯合說何時再會,或囑托,或期望。于中二聯或倒亂并說亦可,但不可重復,須有次第。末句要有理警,意味淵永為佳!
(二)舉例
送劉司直赴安西 王維
絕域陽關道,胡煙與塞塵。三春時有雁,萬里少行人。
苜蓿隨天馬,蒲桃逐漢臣。當令外國懼,不敢覓和親。
[解說]全詩從地點、景物特點寫起,然后敘述史實,贊揚漢朝的威德,結點出全詩的主旨:你這次去安西一定要讓外族懼怕,不要去尋找屈辱的“和親”方略。
賦得暮雨送李胄 韋應物
楚江微雨里,建業(yè)暮鐘時。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
海門深不見,浦樹遠含滋。相送情無限,沾襟比散絲。
[解說]:題目開門見山,點出是在暮雨時分送別李胄,用景物特征為送別定下了調子,建業(yè)──則是友人要去的地方!吧钌畹暮iT看不到盡頭,遠處的浦樹在雨中搖曳,訴不完的別情,就如同這無邊的雨絲。”這四句則把別情形象化,反襯了情義的深重。
(三)檢測練習
閱讀下面詩歌,回答問題。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荊吳相接水為鄉(xiāng),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處泊?天涯一望斷人腸。
1.這首詩中的“渺茫”一詞在詩中有什么含義?(包含著作者怎樣的心情?)
2.詩歌的三、四句在表達技巧上有什么特點?
送魏萬之京 李頎
朝聞游子唱離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鴻雁不堪愁里聽,云山況是客中過。
關城樹色催寒近,御衣砧聲向晚多。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
注:離歌:離別之歌。關城:潼關、函谷關。御苑:皇家的宮苑。砧聲:搗制寒衣的聲音。
1.首聯、頷聯哪幾個詞表達了季節(jié)的怎樣的特征(離別的環(huán)境)?從中又表達出詩人送別的什么情緒?
2.尾聯用什么藝術手法表達出怎樣的思想內容?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注:“蕭蕭班馬”出自《詩經》。班馬:離群之馬。
1.首聯用什么詞語勾勒出怎樣的送別環(huán)境?
2.頸聯用怎樣的藝術手法表達出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二、寫景詩
(一)古代詩人經常游覽山水、寫景言志,寫景詩在中國古代詩歌中占了較大的比例
一般來說,寫景詩往往塑造形象,或者勾勒意境,或者用襯托、對比的手法,或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者用白描手法,或托物言志;詩的中間兩聯往往對仗工整,詩的語言特點:明快、清新、簡潔、質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