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鑒賞指導學案1-2復習教案
第二節(jié) 鑒賞用詞之妙一、中國詩歌對語言的變形
進行詩歌鑒賞,首先要了解詩歌語言的特征,即要懂得“詩家語”,懂得詩歌對語言的變形。這是詩詞鑒賞的基礎(chǔ)。同時,也是高考詩歌鑒賞考查的重點內(nèi)容之一。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shù),詩歌當然也是語言的藝術(shù)。詩歌藝術(shù)分析的依據(jù)首先就是語言。嚴羽說“詩有別材”,其實,詩也有“別語”。詩歌語言與其他文學樣式的語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煉性、跳躍性。中國詩歌多半是短小的抒情詩,一首詩里面的詞語數(shù)量并不多,蘊含的意象卻非常豐富。要借助非常儉省的語言外殼來表達豐富的思想感情,還要符合音韻的需要,詩歌非對語言作出變形不可。實際上,很少有人用平常說話的語言來做詩,如果有的話,也是可笑的打油詩。(靜夜思是個例外吧!)
中國詩歌對語言的變形,在語法上主要表現(xiàn)為:改變詞性、顛倒詞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主要目的是建立格律以造成音樂美,給讀者留下藝術(shù)想象和再創(chuàng)造的空間。而這些地方,往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點。了解詩歌語言組織的規(guī)律,就能迅速進入詩歌的語境。
1.把握詞性的改變,體會詩人所煉之“意”
中國古代詩人為了煉字、煉意的需要,常常改變了詩詞中某些詞語的詞性,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詩的“詩眼”或一首詞的“詞眼”。要詳加分辨。例如:何遜“夜雨滴空階,曉燈暗離室”、王維“下馬飲君酒”(《送別》王維)、“日色冷青松”(《過香積寺》王維)、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破山寺后禪院》)、王昌齡“清輝淡水木,演漾在窗戶”、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蔣捷“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周邦彥“風老鶯雛,雨肥梅子”。我們的古人慣于活用詞語,形容詞,名詞,都可作動詞,且一作就作的鮮活生動,呼之欲出。就如“雨肥梅子”一句,又經(jīng)了幾場雨呢?那該是從“小雨纖纖風細細”,到“拂堤楊柳醉春煙”,到“一枝紅杏出墻來”,再到“花褪殘紅青杏小”,最后還是在雨里豐肥。寫出了動態(tài),寫出了形態(tài),想那梅子從青青小小的羞澀,到黃黃肥肥的圓甜,那黃中暈紅的豐潤,怎不叫人垂涎!)
以上各句中的“暗”、“飲”、“冷”、“悅”、“空”、“淡”、“綠”、“紅”、“綠”、“老”、“肥”,均為形容詞的使動用法,這些詞語各有妙用,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為神奇,增強了詩詞的表現(xiàn)力、感染力。
2.注意詩詞中的省略,用想象和聯(lián)想去填補詩人留下的空白
金開誠先生指出:詩詞賞析始終離不開一個“想”字。吳世昌先生也說,讀詞須有想象。在詩詞鑒賞中,根據(jù)詩詞所規(guī)定的“再造條件”進行再造想象,可以補充詩人有意留下的空白,還原詩歌的場景,獲得更高的審美享受。這是詩詞欣賞的必要環(huán)節(jié)。詩詞的省略跟意象的組合有關(guān)。所以要求利用想象填充省略的部分,也是可能考到的一種題目。賈島的《訪隱者不遇》:“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明明是三番問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對話,作者采用答話包孕問話的方法,精簡為二十個字。這就有如電影里蒙太奇手法,一個意象接一個意象,一個畫面接一個畫面,鏡頭之間留下大量的空白,讓我們的讀者根據(jù)生活的邏輯、經(jīng)驗的積累、自身的修養(yǎng)去補充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