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bd id="44f3z"></kbd>

<style id="44f3z"><thead id="44f3z"></thead></style>
    <option id="44f3z"></option>
      <em id="44f3z"><dfn id="44f3z"></dfn></em>
    1. <menuitem id="44f3z"><thead id="44f3z"><i id="44f3z"></i></thead></menuitem>
      <u id="44f3z"><input id="44f3z"></input></u>
      日日碰狠狠躁久久躁综合小说 ,艳妇臀荡乳欲伦交换h在线观看,亚洲熟妇无码另类久久久,国产精品极品美女自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 a v无 码免 费 成 人 a v,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喷水,白嫩少妇激情无码,五月丁香六月综合缴情在线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高中語文教案 > 高一語文教案 > 伶官傳序(通用13篇)

      伶官傳序

      發布時間:2023-12-19

      伶官傳序(通用13篇)

      伶官傳序 篇1

        教學目標 :

        1、德育目標:盛衰成敗在于人事,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2、知識目標:

        A掌握實詞:原,恨,其,乃,納,何其,函,忽微,逸豫。

        B、多義詞:與,歸,易,告 

        C、虛詞:于,為

        D、詞類活用:興,亡身,函梁,夜呼,東出, 

        F、古今異義:至于 

        3、能力目標:

        A、篩選主要觀點,論據,論證的信息能力 

        B、掌握詞類活用的相關知識

        課時安排 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  ,引出文章論題 

        南宋著名女詞人李清照有一首詩《夏日絕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边@首詩贊嘆項羽是個英雄,寧死也不愿茍且偷生。項羽這個人,由西楚霸王到烏江自刎,他這一生,是引起后人的許多感慨的。他在自刎前曾用這樣一句話總結自己的慘敗----“天亡我也”。那么項羽由盛而衰,由興而亡,是天亡他么?人不知己者如是,真是可悲可嘆,那么今天我們就由此來學習一篇探討“盛衰興亡之理”是在人還是在天的文章----《伶官傳序》。

        二.作者作品與時代背景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廬陵(今江西省吉安)人。四歲喪父,家境貧寒,刻苦自學,宋仁宗天圣八年進士及第。晚年歷任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等職,卒謚文忠。早年熱心政治改革,但晚年對王安石變法有所不滿。為文主張切合實用,重內容,反浮靡。積極培養后進,因而成為北宋中葉文壇領袖。他的散文明暢簡潔,豐滿生動,說理透徹,抒情委婉。詩、詞也有很高成就。他的《六一詩話》開創了“詩話”這一新的體裁。著作有《新五代史》、《歐陽文忠公文集》,又與宋祁等合修《新唐書》。

        《伶官傳序》是他為《新五代史•伶官傳》作的短序!读婀賯鳌肥且黄蟼,寫敬新磨、景進、史彥瓊、郭從謙四個伶人。寫敬新磨善于諷諫,沒有貶詞。另三個人都出入宮掖,貨賂交行,偶不逞意,即陷人于罪,破家滅族,使后唐上下離心,互相猜忌,禍亂不息。作者作此序是為了告戒當時北宋王朝執政者:要吸取歷史教訓,居安思危,防微杜漸,不應滿足表面的虛榮。

        三、釋題: 

        伶,樂工,藝人。伶官,樂工作了官!读婀賯鳌酚洈⒘宋宕鷷r期后唐莊宗李存勖寵幸的伶官景進、史彥瓊、郭從謙等人亂政誤國的史實。莊宗喜好音樂戲曲,寵愛伶人,封許多伶人做了官,這些伶官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使朝政日壞,后發生暴亂,伶官郭從謙帶人圍困莊宗并將他亂箭射死,李克用謫親子孫全被誅殺。本文就是基于這樣的史實而寫的序。

        四、聽朗讀錄音,正音正句讀

        1.判斷下列對劃線詞語的注音和解釋是否正確

        A  以三矢(shi 弓箭)賜莊宗而告之曰(           )

        B  在遣從事以一少牢(shaolao 指祭品)告廟(            )

        C  請其矢,盛(sheng 豐盛)以錦囊(          )

        D  方其系(xi 捆縛)燕父子以組(          )

        E  及仇讎(cou 仇人)已滅,天下已定(             )

        F  至于誓天斷發,泣下沾襟(jing 衣襟)(            )

        2.判斷下列各句中停頓是否正確,并說明理由。

        A  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與/爾三矢,爾/其勿忘乃父之志!

        C  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

        D  故/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

        五、閱讀分析第一、二段

       。ㄒ唬┭a充注釋

        1.盛衰之理                             理:道理

        2.豈非人事哉                       人事:人力

        3.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究

        4.與其所以失之者                     所以:……的原因

        5.而皆背晉以歸梁                    以:而

        6.爾其勿忘乃父之志               其:祈使副詞,相當于“應該”“一定”的意思。

        7.負而前驅                                      負:背負

        8.及凱旋而納之                           及:等到

       。ǘ├斫庀铝性~語在句中的用法和意義

        1.知

        A  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C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D  有能助寡人謀而退吳者,吾與之共知越國之政

        2.與

        A  與其所以失之者 B  與爾三矢,爾其勿忘乃父之志

        C  無乃爾是過與 D  與秦而不助六國也

        3.以

        A  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 B  可以知之矣

        C  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 D  而皆背晉以歸梁

        E  請其矢,盛以錦囊

        4.乃

        A  爾其勿忘乃父之志 B  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C  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D  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

        E  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

       。ㄈ┡袛嘞铝懈骶涞木涫教攸c

        1.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2.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3.此三者,吾遺恨也。 4.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5.請其矢,盛以錦囊 6.夫晉,何厭之有?

        7.茍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ㄋ模┳宰x一二段,邊讀邊翻譯。

        第二課時

        一.背誦并復述第一課時內容(略)

        二.分析閱讀三四段

        (一)補充注釋

        1.方其系燕父子以組                                        方:當;組:繩子

        2.函梁君臣之首                                          函:用匣子裝著

        3.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                              意氣:氣勢,指驕傲之氣

        4.抑本其成敗之跡                                    抑:或者;跡:跡象

        5舉天下豪杰                                         舉:全

        6.數十伶人困之                                                  困:圍困

        7.夫禍患常積于忽微            忽:一寸的十萬分之一;微:一寸的百萬分之一

       。ǘ├斫庀铝性~語在句中的意義和用法

        1.方

        A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

        B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十里,高萬仞

        2.盛

        A  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 B  盛衰之理,雖曰天命,其非人事哉

        C  太后盛氣而揖之 D  請其矢,盛以錦囊

        3.告

        A  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 B  則遣一從事以一少牢告廟

        C  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D  私見張良,具告以事

        4.困

        A  數十伶人困之 B  天下諸侯已困矣

        C  牛困人饑日已高 D  困獸猶斗,而況國相乎

        5.于

        A  莊宗受而藏之于廟 B   至于誓天斷發,泣下沾襟

        C  而皆自于人歟 D 智勇多困于所溺

        E  霜葉紅于二月花

        6.其

        A  與其所以失之者 B  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C  其后用兵 D  何其衰也

        E  其真無馬耶

        7.之

        A  世言晉王之將終也 B  莫能與之爭

        C  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D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E  之二蟲又何知 F  吾欲之南海,何如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四)比較下列句子中劃線詞語的古今意義和用法

        1.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2.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

        3.與其所以失之者 4.契丹與吾約為兄弟

        5.其后用兵 6.則遣一從事以一少牢告廟

        7.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 8.還矢先王,告以成功

        9.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 10.亂者四應,倉皇東出

        11.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12.自然之理也

        13.舉天下豪杰,莫能與之爭

        (五)解釋下列各句中詞類活用現象

        1.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 2.世言晉王之將終也

        3.負而前驅 4.函梁君臣之首

        5.一夫夜呼,亂者四應 6.倉皇東出

        7.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首x三四段,邊讀邊翻譯

        三.分析與賞鑒

        1、讀課文二三段及注釋,篩選下列信息: 

        提問:莊宗李存勖父親晉王李克用去世時是908年,課下注釋中還有三處時間912年,923年,926年,參看注釋,回答,在這幾年里,在李存勖身上發生了什么事。請同學們用課文中的話概括。(邊講邊譯,將翻譯融入講析中) 

        明確: 908年,“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受三矢,繼父遺命。三支箭分別代表他的三個仇敵,一個是梁,一個是燕,一個是契丹。 

        912年,滅燕,“系燕父子以組。” 

        923年,滅梁,“函梁君臣之首”,建立后唐。翻譯,強調“函”詞類活用,名詞活用作動詞,譯為“用木匣子裝……” 

        926年,后唐亡,“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2、提問:莊宗得天下用了十幾年的時間,而失天下只有三年,作者認為莊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用課文中的話來回答。 

        明確:“盛”——“憂勞可以興國” 

        “衰”——“逸豫可以亡身” 。 

        并翻譯。強調“興”“亡”使動用法。

        3、課文是如何表現他的“憂勞”的呢? 

        明確:“其后用兵則遺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 

        A提問:為什么每次出師征戰都要“負而前驅”,用三支箭激勵自己,表明其復報的決心和意志。 

        B提問:這段記敘寫得較細,有何作用? 

        明確:目的是說他的成功與其不斷的努力分不開。那么這里突出強調了“人事”的作用。 

        4、這一極盛到極衰,作者運用了什么寫法? 

        明確:對比的論證方法。 

        A找出課文中運用對比進行論證的部分。 

        明確:第三段的前兩個大句子,和第四段開頭兩個句子。 

        B讀這兩個句子,體會一揚一抑的寫法。讀出語氣,一贊一嘆。 

        5、由這一極盛到極衰,作者在感嘆之余發出這樣的疑問:“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此句話是什么意思?翻譯。 

        前一句是反問句,意思與字面相反,意為“不是得之難而失之易”。重點句是哪句呢?第二句,意為“還是說推究他成功與失敗的事跡,都是由于人事呢?”回應論點。強調“抑”,“本”字義。 

        此句為對句,又用了正反對比,句式工整,讀之有節奏感。 

        四、總結課文:

        這篇短文是一篇傳記的小序,內容著重在議論。(正文──論文)

        第一段:提出全文的論點,以唐莊宗的事例為證。

        一開頭,提出論點“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作者在這里雖未完全否認天命,但強調國家(或個人)的盛衰,“人事”是決定性的因素,緊接著便以唐莊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原因作為論據,來證明自己這一論點的正確。評論唐莊宗,是全文的重要內容。

        第二段:追述晉王的遺命和唐莊宗如何接受和執行晉王的遺命。

        要評論唐莊宗,就要從他的生平大事著眼,唐莊宗平生的大業,就是謹遵父志,消滅仇人。這一段分兩層敘述:

        1.較詳細地敘述了晉王的臨終遺囑。

        2. 敘述唐莊宗接受三矢后,對待三矢的嚴肅的態度,也正表現了他對待父親的嚴肅態度,他“凱旋”歸來,說明他實現了父親的遺愿。

        第三段:把唐莊宗的“盛”“衰”情況作對比,說明他事業的成敗,在于人為。

        以此論證了論點?煞秩龑:

        1.寫唐莊宗“系燕王父子以祖,函梁君臣之首”,把它們獻于太廟,并且“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這時“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 ”這里突出寫一個“盛”字,一個“壯”字,表現了莊宗志得意滿。

        2.寫他在天下已定之后,喪失警惕,終于招致失敗,而且敗得那樣慘: “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于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這里突出一個“衰”字與上半的“盛”形成鮮明的對比,并且與文章開始的“盛衰之理”前后呼應。

        3.用兩個疑問句作結,前一句指出“得難失易”,后一句指出“成敗之跡,皆自于人”。這兩句雖是疑問句式,但實際意思是肯定的。前一句概括了本段的內容,又回顧了第一段“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后一句則回顧了第一段“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既是給莊宗作結論, 也緊扣全文的中心論點。為了更充實這一論點,作者緊接著引《書》的話“滿招損,謙得益”,并提出自己的看法“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用理論作為論據來說明論點,這就把“成敗之跡,皆自于人”的道理表達得更明確,更充分。

        第四段:具體指出莊宗身死國滅的原因,并推廣一層,為后世戒。

        分兩層:

        1.再次對比莊宗的盛衰,與第三段相呼應,而著重指出他身死國滅的具體原因是“數十伶人困之”,根據這一史實,作者得出了自己的看法: “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這兩句,既緊密地聯系了莊宗的實際,也進一步論證了論點。

        2.最后“豈獨伶人也哉”一語,為當代和后世帝王提供教訓( 實際也為一般人提供教訓)。

        五、作業 :

        [思考和練習]第二題、第三題。

      伶官傳序 篇2

        執教:付令軍

        教學目標 : 

        1、 德育目標:盛衰成敗在于人事,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2、 知識目標:

        A、掌握實詞虛詞:原,函  , 告,抑,本。

        B、一詞多義:與,歸,易,告。

        c、詞類活用:興,亡身,函梁, 夜呼,東出,

        3、 能力目標:

        篩選主要觀點,論據,論證的信息能力。

        教學過程 :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 

        一、 新課導入  ,引出文章論題 

        南宋著名女詞人李清照有一首詩《夏日絕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边@首詩贊嘆項羽是個英雄,寧死也不愿茍且偷生。項羽這個人,由西楚霸王到烏江自刎,他這一生,是引起后人的許多感慨的。他在自刎前曾用這樣一句話總結自己的慘敗----“天亡我也”。那么項羽由盛而衰,由興而亡,是天亡他么?人不知己者如是,真是可悲可嘆,那么今天我們就由此來學習一篇探討“盛衰興亡之理”是在人還是在天的文章----《伶官傳序》。

        伶,樂工,藝人。伶官,樂工作了官!读婀賯鳌酚洈⒘宋宕鷷r期后唐莊宗李存勖寵幸的伶官景進、史彥瓊、郭從謙等人亂政誤國的史實。

        二、時代背景簡介: 

        五代 (907-960年),指唐宋之間的五個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是我國歷史上的動蕩時期。在這53年間,先后換過四姓十四君,篡弒相尋,戰亂頻起,后唐莊宗就是被弒的一個。莊宗稱帝后,迷戀伶人,“常身與徘優雜戲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敗政亂國的伶官景進、史彥瓊、郭從謙等包圍。莊宗同光四年(926年)貝州將領皇甫暉兵變,叛亂四起,擁有兵權的史彥瓊拒不發兵,旋又單騎逃逸,導致亂軍大敗。莊宗親征敗回,眾叛親離,郭從謙又乘危作亂,用亂箭射死莊宗。100多年后歐陽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發出感想,借事論理,指出封建王朝的興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文中最后一段提到“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即指此事。

        三.講解:

        (一)思考第一段:

        1.本文的論點是什么:(用課文的原話回答。)

        明確: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或答“憂勞……”) 

        2.問:找學生翻譯此句。 (用現代漢語概括這一句話。) 

        國家興盛與衰亡的道理,雖然說是天命,難道不是由于人事嗎?

        明確:盛衰在于人事。

       。2)由課文的第一自然段可以推知本文將運用什么論證方法? 

        明確:例證法

        作者立論的依據是什么?

        “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概括:莊宗李存勖“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

        強調:寫史論一般都要使用例證法,以論帶史,以史證論。

       。3)重點字詞:

        原  -- -- 名詞用作動詞,推究,意指推究事物的根本原因。

        所以━ ━ …… 的原因

       。4)如果我們不看下文,推想一下作者接下來應該寫什么內容呢?

        明確:寫莊宗如何得天下,寫莊宗如何失天下的內容。下面我們就來看看作者是如何寫的。

       。ǘ┑诙、三段

       。1)由時間理出過程

        莊宗李存勖(885━926)父親晉王李克用去世時是908年,課下注釋中還有三處時間912年,923年,926年,參看注釋,回答,在這幾年里,莊宗多少歲,在他身上發生了什么事。(請同學們用課文中的話概括。)

        908年(23歲),“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與:給)

        912年(27歲),滅燕,“系燕父子以組!         (系:縛)

        923年(38歲),滅梁,“函梁君臣之首”,建后唐。  (函:名作動,用木匣子裝)

        926年(41歲),后唐亡,“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為:被動)

        莊宗得天下用了15年的時間,而失天下只有3年,作者認為莊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用課文中的話來回答。)

        明確:

        “盛”——“憂勞可以興國”

        “衰”——“逸豫可以亡身” 。(強調“興”“亡”使動用法。)

        憂慮辛勞可以使國家興盛,

        安閑享樂可以使自身滅亡。

       。2)課文是如何表現他的“憂勞”的呢?

        “其后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

        為什么每次出師征戰都要“負而前驅”,

        用三支箭激勵自己,表明其復報的決心和意志。

        告:祭告,禱告。

        盛:裝。 

        盛以錦囊:“以錦囊盛”的倒裝。用錦綾做的袋子裝著。盛,裝著,動詞。

        這段記敘寫得較細,有何作用?

        目的是說他的成功與其不斷的努力分不開。那么這里突出強調了“人事”的作用。

        (3)這一極盛到極衰,作者運用了什么寫法?找出課文中運用對比進行論證的部分。

        明確:對比的論證方法。(第三段的前兩個大句子,和第四段開頭兩個句子。)

       、佟胺狡湎笛喔缸右越M,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

        ----“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倉皇東出,未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于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夜,東:名作狀。夜:在夜間。// 東:向東。

        ②“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

        -----“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ㄗx這兩個句子,體會一揚一抑的寫法。讀出語氣,一贊一嘆。)

       。4)由這一極盛到極衰,作者在感嘆之余發出這樣的疑問:“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此句話是什么意思? 

        前一句是反問句,意思與字面相反,意為“不是 得之難而失之易”。重點句是第二句,意為“還是說推究他成功與失敗的事跡,都是由于人事呢?”回應論點。

        此句用了正反對比。

        抑-- --或者。

        本—— 動詞,溯本、推求、跟“原”意思相近。

        (三).學生齊讀第四段,第四段進一步論證了論點。

        “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哉?”翻譯。結尾一句,以問句結束有何作用? 

        于:被動。  

        所:所+動詞,組成名詞性的短語。

        (禍患常常是從細微的事情積累起來的,人的才智勇氣往往被他溺愛的事物困擾,難道只是伶人才如此嗎?)

        引人深思,強調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僅限于溺愛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聲色犬馬的逸樂之中,忘記憂勞興的治理,同樣會導致身死國滅的下場。啟發人們通過歷史看到現實,告誡北宋統治者不要忘記歷史教訓。

        伶官傳序

        歐陽修

        時間             事件             結論        教訓  

        908年 (23歲)    受命繼志                         禍智

        盛   912年(27歲)   系燕父子以組                     患勇

       。ǖ茫                                  憂勞可以興國      常多

        923年 (38歲)     函梁君臣之首                   積困

        盛衰之理                                                                于于

        豈非人事哉                                                               忽所 

        衰   926年(41歲)   身死國滅                       微溺

       。ㄊВ (一夫夜呼……)                  逸豫可以亡身 

      伶官傳序 篇3

        教學設計示例(一)教學目標1.了解史論的一般特點。2.學習根據史料提煉出觀點的方法。3.認識“滿招損”,“謙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觀點的深刻含義及其對人生的啟示。教學過程第一課時一、導入初中時我們已經學過北宋文學家歐陽修的很多詩文,今天我們一起再來學習他的一篇史論《伶官傳序》。二、簡介作者及時代背景1.作者歐陽修,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字永叔,號醉翁,晚年號六一居士,卒謚文忠。吉州永豐(今江西省永豐縣)人。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歐陽修是北宋中葉的文壇領袖,詩文革新運動的倡導人。大力提倡古文,并且提拔和獎勵后進。著名的古文家三蘇父子、曾鞏、王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門下。他在散文、詩詞創作和史傳編寫、詩文評論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而尤以散文的造詣最高。后人把他列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著有《新五代史》、《歐陽文忠公文集》,又與宋祁等合修《新唐書》。2.時代背景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間的五個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是我國歷史上的動蕩時期。在這53年間,先后換過四姓十四君,篡弒相尋,戰亂頻起,后唐莊宗就是被弒的一個。莊宗稱帝后,迷戀伶人,“常身與俳優雜戲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敗政亂國的伶官景進、史彥瓊、郭從謙等包圍。莊宗同光四年(926)貝州將領皇甫暉兵變,叛亂四起,擁有兵權的史彥瓊拒不發兵,旋又單騎逃逸,導致亂軍大敗。莊宗親征敗回,眾叛親離,郭從謙又乘危作亂,用亂箭射死莊宗。100多年后歐陽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發出感想,借事論理,指出封建王朝的興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歐陽修寫《伶官傳》并冠以短序,是為了告誡當時北宋王朝執政者:應該吸取歷史的教訓,居安思危,防微杜漸,不應滿足于表面的繁榮。三、整體把握1.學生自讀課文正音。2.找出文中名句。①滿招損,謙得益。②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③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3.找出文中觀點。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4.熟讀課文。四、掌握重點詞語及語言現象和句式特點。1.補充注釋①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②函梁君臣之首。函,原指木匣子,這里作動詞,用木匣子裝。2.詞類活用:①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興,使……興,動詞→使動。亡,使……亡,動詞→使動。②一夫夜呼。夜,在夜里,名→狀語。③倉皇東出。東,向東,名→狀語。3.句式(被動句)①身死國滅,為天下笑!盀樘煜滦Α,即被天下人嘲笑。②智勇多困于所溺。人的才智、勇氣往往被他溺愛的事物困擾。五、布置作業1.課后練習四。2.聯系已經學過的《六國論》,想想史記的特點是什么。第二課時一、檢查作業。解答課后練習四。二、分析論證結構。文章開篇就提出了“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的論點。之后引史論史,在敘事中融入自己的議論分析,對史實進行評論,從中總結歷史教訓,以古諷今。先寫晉王臨終遺囑,莊宗恪守義命,出兵報仇,終于凱旋,有“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的壯舉,從而表明“成則由人”的道理。然后寫莊宗大功告成之后不思進取,寵信伶官,國家由盛而衰,最終眾叛親離,被亂箭射死的慘狀,證明“敗亦由人”的道理。文筆酣暢,波瀾起伏,引人深思。三、分析史論的特點。任何一種文體都會不斷發展變化,史記也是如此。最早的史論,指史家在史傳后所寫的一段評論性文學,如《史記》中的“太史公曰”,《漢中》中的“贊曰”等。后來慢慢擴大到凡是就史實生發議論的,文章均稱為史論。從本文及以前學過的《六國論》等文可看出史論的特點:1.從史實中提煉觀點。2.介紹史實的目的是以史實做證據,證明自己的觀點。3.敘述史實一般比較概括簡練。4.常采用借古諷今的寫法。四、布置作業1.背誦課文第3段2.積累相關詞語。附:板書設計教學設計示例(一)教學目標1.了解史論的一般特點。2.學習根據史料提煉出觀點的方法。3.認識“滿招損”,“謙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觀點的深刻含義及其對人生的啟示。教學過程第一課時一、導入初中時我們已經學過北宋文學家歐陽修的很多詩文,今天我們一起再來學習他的一篇史論《伶官傳序》。二、簡介作者及時代背景1.作者歐陽修,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字永叔,號醉翁,晚年號六一居士,卒謚文忠。吉州永豐(今江西省永豐縣)人。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歐陽修是北宋中葉的文壇領袖,詩文革新運動的倡導人。大力提倡古文,并且提拔和獎勵后進。著名的古文家三蘇父子、曾鞏、王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門下。他在散文、詩詞創作和史傳編寫、詩文評論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而尤以散文的造詣最高。后人把他列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著有《新五代史》、《歐陽文忠公文集》,又與宋祁等合修《新唐書》。2.時代背景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間的五個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是我國歷史上的動蕩時期。在這53年間,先后換過四姓十四君,篡弒相尋,戰亂頻起,后唐莊宗就是被弒的一個。莊宗稱帝后,迷戀伶人,“常身與俳優雜戲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敗政亂國的伶官景進、史彥瓊、郭從謙等包圍。莊宗同光四年(926)貝州將領皇甫暉兵變,叛亂四起,擁有兵權的史彥瓊拒不發兵,旋又單騎逃逸,導致亂軍大敗。莊宗親征敗回,眾叛親離,郭從謙又乘危作亂,用亂箭射死莊宗。100多年后歐陽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發出感想,借事論理,指出封建王朝的興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歐陽修寫《伶官傳》并冠以短序,是為了告誡當時北宋王朝執政者:應該吸取歷史的教訓,居安思危,防微杜漸,不應滿足于表面的繁榮。三、整體把握1.學生自讀課文正音。2.找出文中名句。①滿招損,謙得益。②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③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3.找出文中觀點。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4.熟讀課文。四、掌握重點詞語及語言現象和句式特點。1.補充注釋①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②函梁君臣之首。函,原指木匣子,這里作動詞,用木匣子裝。2.詞類活用:①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興,使……興,動詞→使動。亡,使……亡,動詞→使動。②一夫夜呼。夜,在夜里,名→狀語。③倉皇東出。東,向東,名→狀語。3.句式(被動句)①身死國滅,為天下笑!盀樘煜滦Α,即被天下人嘲笑。②智勇多困于所溺。人的才智、勇氣往往被他溺愛的事物困擾。五、布置作業1.課后練習四。2.聯系已經學過的《六國論》,想想史記的特點是什么。第二課時一、檢查作業。解答課后練習四。二、分析論證結構。文章開篇就提出了“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的論點。之后引史論史,在敘事中融入自己的議論分析,對史實進行評論,從中總結歷史教訓,以古諷今。先寫晉王臨終遺囑,莊宗恪守義命,出兵報仇,終于凱旋,有“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的壯舉,從而表明“成則由人”的道理。然后寫莊宗大功告成之后不思進取,寵信伶官,國家由盛而衰,最終眾叛親離,被亂箭射死的慘狀,證明“敗亦由人”的道理。文筆酣暢,波瀾起伏,引人深思。三、分析史論的特點。任何一種文體都會不斷發展變化,史記也是如此。最早的史論,指史家在史傳后所寫的一段評論性文學,如《史記》中的“太史公曰”,《漢中》中的“贊曰”等。后來慢慢擴大到凡是就史實生發議論的,文章均稱為史論。從本文及以前學過的《六國論》等文可看出史論的特點:1.從史實中提煉觀點。2.介紹史實的目的是以史實做證據,證明自己的觀點。3.敘述史實一般比較概括簡練。4.常采用借古諷今的寫法。四、布置作業1.背誦課文第3段2.積累相關詞語。教學設計示例(二)教學目標:1.積累掌握“與、歸、易、告、雖”等詞的意義和用法。2.學習通過正反說理突出中心論點的寫作方法。3.理解“滿招損,謙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語的深刻含義及其對人生的啟示。教學過程:一、導入:南宋著名女詞人李清照有一首詩《夏日絕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边@首詩贊嘆項羽是個英雄,寧死也不愿茍且偷生。項羽這個人,由西楚霸王到烏江自刎,他這一生,是引起后人的許多感慨的。他在自刎前曾用這樣一句話總結自己的慘敗----“天亡我也”。那么項羽由盛而衰,由興而亡,是天亡他么?人不知己者如是,真是可悲可嘆。今天我們就由此來學習一篇探討“盛衰興亡之理”是在人還是在天的文章——《伶官傳序》。二、釋題:伶,樂工,藝人。伶官,樂工作了官!读婀賯鳌酚洈⒘宋宕鷷r期后唐莊宗李存勖寵幸的伶官景進、史彥瓊、郭從謙等人亂政誤國的史實。莊宗喜好音樂戲曲,寵愛伶人,封許多伶人做了官,這些伶官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使朝政日壞,后發生暴亂,伶官郭從謙帶人圍困莊宗并將他亂箭射死,李克用謫親子孫全被誅殺。本文就是基于這樣的史實而寫的序。三、范讀課文。掃除字詞障礙。要求:找出不理解的詞語、句子。思考本文體裁。學生質疑。師答疑,或請學習較好的學生幫助答疑。四、講析課文:1.通過剛才的閱讀,請同學們判斷一下本文的體裁?(一篇史論)2.本文的論點是什么:用課文的原話回答。明確: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找學生翻譯此句并用現代漢語概括這一句話。概括:盛衰在于人事。3.由課文的第一自然段可以推知本文將運用什么論證方法?作者立論的依據是什么?明確:例證法依據:“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睂懯氛撘话愣家褂美C法,以論帶史,以史證論。如果我們不看下文,推想一下作者接下來應該寫什么內賓呢?明確:寫莊宗如何得天下與如何失天下的內容。4.讀課文二三段及注釋,篩選下列信息:莊宗李存勖父親晉王李克用去世時是9XX年,課下注釋中還有三處時間9XX年,923年,926年,參看注釋,回答,在這幾年里,在李存勖身上發生了什么事。請同學們用課文中的話概括。(邊講邊譯,將翻譯融入講析中)明確:9XX年,“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受三矢,繼父遺命。三支箭分別代表他的三個仇敵,一個是梁,一個是燕,一個是契丹。9XX年,滅燕,“系燕父子以組!923年,滅梁,“函梁君臣之首”,建立后唐。翻譯,強調“函”詞類活用,名詞活用作動詞,譯為“用木匣子裝……”926年,后唐亡,“身死國滅,為天下笑!5.莊宗得天下用了十幾年的時間,而失天下只有三年,作者認為莊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用課文中的話來回答。明確:“盛”——“憂勞可以興國”“衰”——“逸豫可以亡身”。找同學翻譯。強調“興”“亡”使動用法。6.課文是如何表現他的“憂勞”的呢?明確:“其后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每次出師征戰都要“負而前驅”,用三支箭激勵自己,表明其復報的決心和意志。這段記敘寫得較細,有何作用?明確:目的是說他的成功與其不斷的努力分不開。這里突出強調了“人事”的作用。7.從極盛到極衰,作者運用了什么寫法?明確:對比的論證方法。找出課文中運用對比進行論證的部分。明確:第三段的前兩個大句子,和第四段開頭兩個句子。(讀這兩個句子,體會一揚一抑的寫法。讀出語氣,一贊一嘆。)8.由極盛到極衰,作者在感嘆之余發出這樣的疑問:“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此句話是什么意思?(翻譯)明確:前一句是反問句,意思與字面相反,意為“不是得之難而失之易”。第二句,意為“還是說推究他成功與失敗的事跡,都是由于人事呢?”回應論點。(強調“抑”,“本”字義)9.小結:這一部分作者采用對比論證(極盛與極衰)和例證法(李存勖的成。。10.學生齊讀第四段,第四段進一步論證了論點。“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哉?”翻譯。結尾一句,以問句結束有何作用?明確:引人深思,強調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僅限于溺愛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聲色犬馬的逸樂之中,忘記憂勞興的治理,同樣會導致身死國滅的下場。啟發人們通過歷史看到現實,告誡北宋統治者不要忘記歷史教訓,五、總結:全文圍繞“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這一句來談,因此這句具有提綱挈領的作用。六、本文是從序文的角度命題的,《六國論》《過秦論》是從史論的角度命題的,如果也從史論的角度給本文命題,而且也有一個“論”字,怎樣改好?如:《興亡論》等。七、本文語言特點。本文的語言最突出的特色是抑揚頓挫的筆法。以第三段為例,本段文字句式上有問句,有嘆句,有駢句,有散句,有長句,有短句,讀起來就有了抑揚頓挫的效果。從內容上看前一個大句子寫的是“盛”后一個大句子寫的是“衰”,讀時注意語氣。問句讀上揚調,嘆句讀下降調。八、布置作業1.背誦第三段。2.課后練習題四

      伶官傳序 篇4

        【教學目標 及重點】:

        1、引異學生樹立“興亡之理在于人事”的辯證歷史唯物主義思想。    2、引異學生誦讀品味本文抑揚頓挫的語言特色。

        【教學方法】:

        本文是一篇史論,教學時可與剛學過的《過秦論》《六國論》進行比    較教學,指導誦讀,品味語言,由淺入深,啟發誘導。力求學生在比    較中解決問題,從啟發中有所發現。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

        一、新課導入  ,引出文章論題

        南宋著名女詞人李清照有一首詩《夏日絕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边@首詩贊嘆項羽是個英雄,寧死也不愿茍且偷生。項羽這個人,由西楚霸王到烏江自刎,他這一生,是引起后人的許多感慨的。他在自刎前曾用這樣一句話總結自己的慘敗----“天亡我也”。那么項羽由盛而衰,由興而亡,是天亡他么?人不知己者如是,真是可悲可嘆,那么今天我們就由此來學習一篇探討“盛衰興亡之理”是在人還是在天的文章----。

        二、比較標題,換成史論題目

        這篇文章單從標題上可以看出這是一篇序文,但從內容上它卻和前面剛學過的《過秦論》《六國論》的體裁一樣,都是史論,那么就這三篇文章的標題而言,如果站在史論的角度比較一下,看它們有什么不同:

        學生討論回答。

        提示:《過秦論》《六國論》兩個標題上都有一個“論”字,這是史論文的標志,而且從這兩個題目上就可以看出文章的主旨,也就是說文章標題就是文章核心,就是文眼。而本文雖是史論,但它根本就不是站在史論的角度命的題,而是站在序文的角度命題的。

        好,那么現在我有個提議,如果我們也站在史論的角度為本文更換一個標題,而且也要有一“論”字,還要能反映文章主旨,大家看要怎樣改才好呢?(討論)

        提示:莊宗論、后唐論、盛衰論、興亡論。這幾個題目都是可以的,那么我們就把“興亡論”確定為本文的新標題,它即簡單又能反映文章論題。好,那么,下面我們就來認真地看一看由我們自己命名的名人的名作--《興亡論》吧。

        三、比較內容,探討內在聯系

        既然這三篇文章都是史論,而且我們也給他們統一了標題形式,那么下面就請同學們先默讀一遍課文,與前兩文比較一下,看內容上有什么內在的聯系。

        讀完的同學請注意比較,找出比較點,列出發言提綱,準備回答。

        提示:〈1〉都是史論,都是由歷史事實得出經驗教訓。

        〈2〉都論及國家興亡的原因。

        〈3〉再深一層,秦的興,是由于歷代君王的勵精圖治,秦的滅,是由于帝王不施仁政;六國破滅,則在六國之君爭相賂秦,它們的興亡都正如本文所講的“盛衰興亡皆在于人事”,它們都可作為本文論點的典型例證,因此本文論點有著更強的普遍性。

        由此看來,這三篇文章的關系是越來越密切了。接下來我們再比較一下它們語言上各有什么特色。

        四、比較語言,體會文章特色

        《過秦論》語言:氣勢恢宏,酣暢流利,極富文彩。

        《六國論》語言:斬釘截鐵,雄健有力,不容置疑。

        那么本文的語言有什么特色呢?咱們先不看課文,先看一位名人對本文下的評語

        抑揚頓挫,得史記神髓,此六一公平生最得意之筆,五代史第一    篇文字,后學者當百讀不厭也。

       。.沈德潛

        沈德潛是清朝的一位著名學者,他對本文的評價可見是相當高的,那么本文到底是怎樣的“得史記神髓”呢?咱們還是認真地品味一下課文。

        首先請大家小聲地誦讀一遍課文,在讀的過程中注意品味本文是怎樣地抑揚頓挫,何處該抑,何處該揚。請用升降符號在文中標出。

        請兩三名同學,按著自己的理解給大家解說一下本文是怎樣地“抑揚頓挫”的,并作示范性誦讀。教師給予補充糾正,并根據學生解說隨手在黑板上畫出起伏曲線,以示文中的起伏升降。

        再請一兩名同學進行分段誦讀品評,比較優劣,矯正錯誤。

        學生集體誦讀品味,讀出文章的音韻之美。

        五、總結引申,導出興亡規律

        教師對著所畫的起伏曲線解說:本文鮮明的抑揚頓挫的藝術特色,體現在莊宗的盛衰、興亡、得失,以及作者對此感情上的抑揚、筆調上的起落之上。那么我們看一下,這些起起落落,實際上都是在圍繞著什么上下波動的呢?

        提示:“人事”,即盛衰興亡之理。教師可隨機在原起伏曲線中間劃一橫線,并在一端注上“人事”字樣,即如:

        看這一圖象像什么?

        價值規律。

        那么咱們也把它稱為“規律”看行不行?叫什么呢?

        “興亡規律”。

        即是“規律”,就要用事實來檢驗它看是否正確:(教師提示學生討論回答)

        莊宗:憂勞則興,逸豫則亡;

        秦:  仁政則興,暴政則亡;

        六國:抗秦則興,賂秦則亡;

        項羽:重賢則興,寡謀則亡;

        學生:勤奮則興,懶惰則亡。

        可見,一個人的興亡、得失、成敗,與天命神靈無關,關鍵在自己,事在人為。這也是“興亡規律”帶給我們的啟示,希望同學們用這一“規律”指導我們的生活和學習,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板書設計 】:(用幻燈顯示)

        興亡論                                             

        標題比較 六國論             |         興                    

        過秦論             |      

        均論國家興亡       |                               

        內容比較 秦與六國興亡    ---|--------------------------(人事)

        論證本文主旨       |                               

        《過秦論》氣勢恢宏 |   

        語言比較 《六國論》斬釘截鐵 |         亡                    

        “興亡論”抑揚頓挫         (“興亡規律”)            “興亡論”抑揚頓挫         (“興亡規律”)

      伶官傳序 篇5

        第二十五  

        教學目的

        1.學習通過正反說理突出中心論點的寫作方法。

        2.理解“滿招損,謙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語的深刻含義及其對人生的啟示。

        教學設想

        1.本文是一篇史論性文章。論述了“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這一歷史盛衰規律。文中涉及五代歷史。閱讀時必須首先弄清史實,理清文中提及的人物及其關系。課前布置學生自學(預習),提出自學提綱,教學中檢查。

        2.本文是《新五代史·伶官傳》一文的序!读婀賯鳌酚洈⒘撕筇魄f宗李存勖寵幸的伶官景進、史彥瓊、郭從謙等人亂政誤國的史實。這篇序并未直接寫這些事情,而是寫后唐莊宗的盛衰成敗。教學中一要把歷史情況略作補充,二要引導學生理解文(內容)與題(題目)之間的內在聯系。

        3.文章平易流暢,論證條理井然,可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學。要求讀懂課文,口頭翻譯全文,找出文章的中心論點、論證過程和結論。然后讓學生通過學習本文提高對史論的鑒賞水平,并就某一史實提出自己的見解,學會寫評論文章。

        教學時數   安排兩教時。(教案未分課時,可在教學中靈活掌握。)

        教學內容與步驟

        1.檢查學生預習。

        學生朗讀課文。教師考查閱讀課文的熟練程度,從而了解預讀情況。

        2有關的國王與國名:

        課文第二段“世言晉王之將終也,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與吾約為兄弟,而皆背晉以歸梁。此三者,吾遺恨也。”’文中提到晉王、莊宗、梁、燕王、契丹、有的是王名(指人),有的是國名(也暗指人),請根據注釋簡述他們的情況(不要照讀注解)。

        3.時代背景簡介:

        五代(907-960年),指唐宋之間的五個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是我國歷史上的動蕩時期。在這53年間,先后換過四姓十四君,篡弒相尋,戰亂頻起,后唐莊宗就是被弒的一個。莊宗稱帝后,迷戀伶人,“常身與徘優(pái yōu,雜耍藝人)雜戲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敗政亂國的伶官景進、史彥瓊、郭從謙等包圍。莊宗同光四年(926年)貝州將領皇甫暉兵變,叛亂四起,擁有兵權的史彥瓊拒不發兵,旋又單騎逃逸,導致亂軍大敗。莊宗親征敗回,眾叛親離,郭從謙又乘危作亂,用亂箭射死莊宗。100多年后歐陽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發出感想,借事論理,指出封建王朝的興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文中最后一段提到“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即指此事。

        4疏通課文:

       。1)正音:矢(shǐ)盛(①shèng盛衰之理;②chéng盛以錦囊)函(hán)

       。2)補充注釋:

        原—一用作動詞,推原,意指推究事物的根本原因。

        盛以錦囊—一“以錦囊盛”的倒裝。用錦綾做的袋子裝著。盛,裝著,動詞。

        函—一動詞,裝在木匣子里。原意“匣子”。

        本——動詞,溯本、推求、跟“原”意思相近。

        5.閱讀提示:

        這篇史論觀點明確,論題突出,說理有力,條理分明。前段敘事,后段議論。通篇圍繞“盛衰”二字下筆。文章開頭,開門見山提出論點。連用兩個感嘆句表明作者對“盛衰之理”的重視,對“豈非人事”的強調。用一個“原”字推尋原因,點出莊宗得失之事,引出文章的主要論據,確定全文論證的內容!半m曰……豈非……”是反請語氣的轉折復句,意在強調后者。

        在論述過程中文章緊扣莊宗“得與失”“盛與衰”,說明立論的歷史根據。全文的論據,主要是敘述莊宗接受父命、報仇雪恥,后來由勝而敗、由盛而衰的史實。在敘事中融入作者的議論,表達了作者的觀點。引史評史,就史論事,在真實記述史實的基礎上加以客觀分析、評論,從中歸結出發人深思的道理,告誡人們汲取歷史教訓,這是史論文章的目的和特點。本文在“寫史”方面,文字精當。先寫晉王臨終遺囑,莊宗恪守父命,出兵報仇,終于凱旋——有“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的“壯舉”。證明“成則由人”的道理。次寫莊宗報仇雪恥后,以為大功告成,不思強盛,寵信伶官,由盛而衰,最后落個倉皇出逃、土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的“慘狀”。也證明了“敗亦由人”的道理。文章用對比手法和情感強烈的句式,寫出盛衰、成敗兩個方面!胺狡洹芍^壯哉!”“及……何其衰也!”兩句末的兩個感嘆句,用詞不同,卻飽含著強烈的感情色彩!翱芍^壯哉”在贊嘆中含有輕蔑;“何其衰也”,在惋惜中蘊含譴責,都表達了作者對這件歷史事實的鮮明的觀點。接著又用“豈……歟?”“抑……歟?”反誥語氣的選擇復句強調后者,說明成敗之事“皆自于人”的道理,得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結論,印證了開頭的論點。為了加強文章的說理性,在最后一段中進一步推論,仍用“方其……”“及其……”的對比句式,推出“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擴展了論點,照應了題意,加強了文章的思想性。

       。鄹剑莅鍟O計 (可配合疏通課文書寫)

        6.怎樣理解文章中文與題的內在聯系?

        作者為《伶官傳》作序,卻很少直接寫到伶官們的事,表面看來文不對題,實際上兩者有內在聯系。因為伶官的事跡在傳內已作了詳細敘述,不必重復。莊宗的衰敗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以歷史為鑒,就伶官亂政誤國之事評述國家興亡盛衰之理,以史論事,內容聯系很緊密,重點落在莊宗盛衰的史實和評論上。文章最后也提到“數十伶人困之”的事實,使伶人的作亂和后唐的盛衰直接聯系起來,這樣扣住了題意,突出了中心。

        寫作訓練:

        選擇某一史實發表見解,自擬題目寫一篇評論文章。

      伶官傳序 篇6

        河南中牟一高  張勝

        【教學目標 及重點】:

        1、引異學生樹立“興亡之理在于人事”的辯證歷史唯物主義思想。    2、引異學生誦讀品味本文抑揚頓挫的語言特色。

        【教學方法】:

        本文是一篇史論,教學時可與剛學過的《過秦論》《六國論》進行比    較教學,指導誦讀,品味語言,由淺入深,啟發誘導。力求學生在比    較中解決問題,從啟發中有所發現。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

        一、新課導入  ,引出文章論題

        南宋著名女詞人李清照有一首詩《夏日絕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首詩贊嘆項羽是個英雄,寧死也不愿茍且偷生。項羽這個人,由西楚霸王到烏江自刎,他這一生,是引起后人的許多感慨的。他在自刎前曾用這樣一句話總結自己的慘敗----“天亡我也”。那么項羽由盛而衰,由興而亡,是天亡他么?人不知己者如是,真是可悲可嘆,那么今天我們就由此來學習一篇探討“盛衰興亡之理”是在人還是在天的文章----。

        二、比較標題,換成史論題目

        這篇文章單從標題上可以看出這是一篇序文,但從內容上它卻和前面剛學過的《過秦論》《六國論》的體裁一樣,都是史論,那么就這三篇文章的標題而言,如果站在史論的角度比較一下,看它們有什么不同:

        學生討論回答。

        提示:《過秦論》《六國論》兩個標題上都有一個“論”字,這是史論文的標志,而且從這兩個題目上就可以看出文章的主旨,也就是說文章標題就是文章核心,就是文眼。而本文雖是史論,但它根本就不是站在史論的角度命的題,而是站在序文的角度命題的。

        好,那么現在我有個提議,如果我們也站在史論的角度為本文更換一個標題,而且也要有一“論”字,還要能反映文章主旨,大家看要怎樣改才好呢?(討論)

        提示:莊宗論、后唐論、盛衰論、興亡論。這幾個題目都是可以的,那么我們就把“興亡論”確定為本文的新標題,它即簡單又能反映文章論題。好,那么,下面我們就來認真地看一看由我們自己命名的名人的名作--《興亡論》吧。

        三、比較內容,探討內在聯系

        既然這三篇文章都是史論,而且我們也給他們統一了標題形式,那么下面就請同學們先默讀一遍課文,與前兩文比較一下,看內容上有什么內在的聯系。

        讀完的同學請注意比較,找出比較點,列出發言提綱,準備回答。

        提示:〈1〉都是史論,都是由歷史事實得出經驗教訓。

        〈2〉都論及國家興亡的原因。

        〈3〉再深一層,秦的興,是由于歷代君王的勵精圖治,秦的滅,是由于帝王不施仁政;六國破滅,則在六國之君爭相賂秦,它們的興亡都正如本文所講的“盛衰興亡皆在于人事”,它們都可作為本文論點的典型例證,因此本文論點有著更強的普遍性。

        由此看來,這三篇文章的關系是越來越密切了。接下來我們再比較一下它們語言上各有什么特色。

        四、比較語言,體會文章特色

        《過秦論》語言:氣勢恢宏,酣暢流利,極富文彩。

        《六國論》語言:斬釘截鐵,雄健有力,不容置疑。

        那么本文的語言有什么特色呢?咱們先不看課文,先看一位名人對本文下的評語:

        抑揚頓挫,得史記神髓,此六一公平生最得意之筆,五代史第一    篇文字,后學者當百讀不厭也。

       。.沈德潛

        沈德潛是清朝的一位著名學者,他對本文的評價可見是相當高的,那么本文到底是怎樣的“得史記神髓”呢?咱們還是認真地品味一下課文。

        首先請大家小聲地誦讀一遍課文,在讀的過程中注意品味本文是怎樣地抑揚頓挫,何處該抑,何處該揚。請用升降符號在文中標出。

        請兩三名同學,按著自己的理解給大家解說一下本文是怎樣地“抑揚頓挫”的,并作示范性誦讀。教師給予補充糾正,并根據學生解說隨手在黑板上畫出起伏曲線,以示文中的起伏升降。

        再請一兩名同學進行分段誦讀品評,比較優劣,矯正錯誤。

        學生集體誦讀品味,讀出文章的音韻之美。

        五、總結引申,導出興亡規律

        教師對著所畫的起伏曲線解說:本文鮮明的抑揚頓挫的藝術特色,體現在莊宗的盛衰、興亡、得失,以及作者對此感情上的抑揚、筆調上的起落之上。那么我們看一下,這些起起落落,實際上都是在圍繞著什么上下波動的呢?

        提示:“人事”,即盛衰興亡之理。教師可隨機在原起伏曲線中間劃一橫線,并在一端注上“人事”字樣,即如:

        看這一圖象像什么?

        價值規律。

        那么咱們也把它稱為“規律”看行不行?叫什么呢?

        “興亡規律”。

        即是“規律”,就要用事實來檢驗它看是否正確:(教師提示學生討論回答)

        莊宗:憂勞則興,逸豫則亡;

        秦:  仁政則興,暴政則亡;

        六國:抗秦則興,賂秦則亡;

        項羽:重賢則興,寡謀則亡;

        學生:勤奮則興,懶惰則亡。

        可見,一個人的興亡、得失、成敗,與天命神靈無關,關鍵在自己,事在人為。這也是“興亡規律”帶給我們的啟示,希望同學們用這一“規律”指導我們的生活和學習,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板書設計 】:(用幻燈顯示)

        興亡論                                             

        標題比較 六國論             |         興                    

        過秦論             |      

        均論國家興亡       |                               

        內容比較 秦與六國興亡    ---|--------------------------(人事)

        論證本文主旨       |                               

        《過秦論》氣勢恢宏 |   

        語言比較 《六國論》斬釘截鐵 |         亡                    

        “興亡論”抑揚頓挫         (“興亡規律”)            “興亡論”抑揚頓挫         (“興亡規律”)

      伶官傳序 篇7

        一、導入  新課

        二、解題⒈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⒉介紹“序”三、整體感知⒈朗讀課文,掃除字詞障礙

       、操|疑解難⒊思考:①概括莊宗一生的主要經歷。②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四、具體分析㈠中心論點⒈莊宗李存勖父親晉王李克用去世時是908年,課下注釋中還有三處時間912年,923年,926年,參看注釋,概括莊宗一生的主要經歷。明確: ①908年,“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受三矢,繼父遺命。②912年,滅燕,“系燕父子以組!

       、923年,滅梁,“函梁君臣之首”,建立后唐。④926年,后唐亡,“身死國滅,為天下笑!雹睬f宗滅敵立國,用了15年時間;由盛而衰,只有短短的3年。這一盛一衰的關鍵是什么?用課文的原話回答。

        明確: “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中心論點探討:①為什么用反問句提出中心論點?明確:強調 “人事”(政治上的得失)的作用。②運用哪些論證方法來證明中心論點的?明確:例證法――后唐莊宗                  “得天下”之“盛”→天下豪杰莫能爭對比論證“失天下”之“衰”→身死國滅天下笑引證法――《尚書》㈡具體論證⑴導入  莊宗得天下用了十幾年的時間,而失天下只有三年,作者認為莊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而“衰”又是什么原因?用課文中的話來回答。

        明確:      “盛”——“憂勞可以興國”

        “衰”——“逸豫可以亡身”⑵析“得天下”a、   課文是如何表現他“得天下”之“盛”的?描述他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雄武。明確:                      “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憂勞可以興國”﹤“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b、為什么每次出師征戰都要“負而前驅”?明確:用三支箭激勵自己,表明其復報的決心和意志。

        c、小結莊宗不忘世仇,重任在肩,兢兢業業,負矢前行,終得天下,突出強調了“人事”的作用。 ⑶析“失天下”a、   莊宗“好俳優”,一些伶人“出入宮掖,侮弄縉紳”,致使“群臣憤激,莫敢出氣,或反相附托,以希恩幸,四方藩鎮,賄賂交行”,最后終于眾叛親離,不可收拾。課文怎樣寫其“失天下”之“衰”的?想象莊宗君臣凄然相向、泣下沾襟的悲慘情景。明確:                      “倉皇東出”“逸豫可以亡身”﹤“士卒離散”“泣下沾襟”b、小結莊宗接受遺命,矢志復仇,終如愿以償,大功告成,便一改初衷,寵幸伶人,以致政綱傾頹,身死國滅。這一“盛”一“衰”、大起大落命運,再次突出“人事”的作用。評曰:“敘唐莊宗處,倏而英俊,倏而衰颯。憑吊唏颯,雖尺幅短章,有縈回無盡之意!㈢結論本來行文到第二部分,論點已得到證明,似乎應結束了,可作者為什么還寫第四段?明確:引出教訓,借古諷今①作者強調使人逸豫亡身的不僅局限于溺愛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聲色犬馬,忘記憂勞興國的至理,同樣會導致身死國滅的下場。②含蓄批評朝政,諷諫北宋當權者要力戒驕奢,防微杜漸,勵精圖治。五、課文小結本文脈絡清晰,首尾呼應,結構緊湊;敘事生動形象,精警有力;抒情以理服人,以情動人。明·茅坤《唐宋八十家文抄》卷七十一評:“這等文章,千年絕唱!鼻濉ど虻聺摗短扑伟舜蠹易x本》卷十四評:“抑揚頓挫,得《史記》神髓,《五代史》第一篇文字!  

      伶官傳序 篇8

        譯   文

        唉!盛衰的道理,雖說是天命決定的,難道說不是人事造成的嗎?推究莊宗所以取得天下,與他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

        世人傳說晉王臨死時,把三枝箭賜給莊宗,并告訴他說:“梁國是我的仇敵,燕王是我推立的,契丹與我約為兄弟,可是后來都背叛我去投靠了梁。這三件事是我的遺恨。交給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記你父親報仇的志向。”莊宗受箭收藏在祖廟。以后宗莊出兵打仗,便派手下的隨人官員,用豬羊去祭告祖先,從宗廟里恭敬地取出箭來,裝在漂亮的絲織口袋里,使人背著在軍前開路,等打了勝仗回來,仍舊把箭收進宗廟。

        當他用繩子綁住燕王父子,用小木匣裝著梁國君臣的頭,走進祖廟,把箭交還到晉王的靈座前,告訴他生前報仇的志向已經完成,他那神情氣慨,是多么威風!等到仇敵已經消滅,天下已經安定,一人在夜里發難,作亂的人四面響應,他慌慌張張出兵東進,還沒見到亂賊,部下的兵士就紛紛逃散,君臣們你看著我,我看著你,不知到哪里去好;到了割下頭發來對天發誓,抱頭痛哭,眼淚沾濕衣襟的可憐地步,怎么那樣的衰敗差勁呢!難道說是因為取得天下難,而失去天下容易才象這樣的嗎?還是推究他成功失敗的原因,都是由于人事呢?《尚書》上說:“自滿會招來損害,謙虛能得到益處!睉n勞可以使國家興盛,安樂可以使自身滅亡,這是自然的道理。

        因此,當他興盛時,普天下的豪杰,沒有誰能和他相爭;到他衰敗時,數十個樂官就把他困住,最后身死國滅,被天下人恥笑。禍患常常是由一點一滴極小的錯誤積累而釀成的,縱使是聰明有才能和英勇果敢的人,也多半沉溺于某種愛好之中,受其迷惑而結果陷于困窮,難道僅只是溺愛伶人有這種壞結果嗎?于是作《伶官傳》。

        嗚呼!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人矣。

        世言晉王之將終也,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與吾約為兄弟,而皆背晉以歸梁。此三者,吾遺恨也。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莊宗受而藏之于廟。其后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綿囊,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于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書》曰:“滿招損,謙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憐人也哉!作《伶官傳》。

        選自文言小棧

      伶官傳序 篇9

        [教學目的]

            理解課文“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這一歷史盛衰規律。

            學習一般史論提出論點,運用史實步步深入進行論證的寫作方法。

        [教學重點]

        翻譯全文,理清結構,背誦第三段。

        [教學方法]

            誦讀法、串講法、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解題;翻譯全文,理清結構。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課

            沒--通“歿”    卻匈奴┓卻:使……退卻,

                              連卻之┛    打退。

            二、講讀新課

            1、 解題(見注)

            2、背景

            五代時后唐莊宗稱帝之后,迷戀伶人,“常與俳優雜戲于庭,伶

        人由此用事”,朝政日非。后當他處于眾叛親離時,就是由于伶人郭

        從謙(任指揮史)率領部下作亂,被亂箭射死的。因此歐陽修在本文

        中發揮感慨,痛下針砭,借事論理,指出封建王朝的興亡不在于“天

        命”,主要在于“人事”。

            3、譯析課文

                          ┏恪遵父命,終于報仇┓禍患常積于忽微 

        盛衰之理,在于人事┃                  ┃               

                          ┗自勝而敗,由盛而衰┛智勇多困于所溺 

            4、朗讀課文

            生讀━━教者示范━━生齊讀

            5、口試

            翻譯詞句。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理解內容與寫法,完成習題。

        教學過程  

            一、讀課文

            二、補充多義詞

                盛、困、微(見書)

            三、回答問題

            1、第一題:作者用什么方法安排材料(強盛的材料)的?

                以“矢”為線索。

            賜━━受━━藏━━請━━盛━━負━━納━━還

            2、文章怎樣前后呼應的?

            (見板書結構)

            3、體現寫作目的的是哪一句?

                “豈獨伶人也哉!”

            4、作者作序,為何很少提到有關伶官的事?

                A、傳內已寫;B、重在警告。

            5、結論有何現實意義?(討論)

            6、歸納寫作特點

                A、材料安排好;

                B、論證方法好(對比;例證)

                C、語言運用好(長短交錯;感嘆、反問加強語勢)

            四、完成課后練習題。

            五、解釋下列各句中的“其”字

                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一定)

                其后用兵        (此)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他)

            六、創造思維訓練

                聯系自身,談談學習本文的收獲。

        [1]

      伶官傳序 篇10

        江蘇省金湖中學 梁萬年

        ★★★★ 觀點鮮明,論題突出,說理有力,條理分明

        第一段提出全文的論點: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第二段追述晉王的遺命和唐莊宗如何接受和執行晉王的遺命。

        第三段把唐莊宗的盛和衰情況作對比,說明他事業的成敗在于人為。

        第四段具體指出唐莊宗身死國滅的原因,并推廣一層,為后世戒。

        ★★★★ 對比的手法和情感強烈的句式

        文章用對比手法和情感強烈的句式,寫出盛衰、成敗兩個方面。“方其……可謂壯哉!”“及……何其衰也!”兩個感嘆句,用詞不同,卻包含著強烈的感情色彩。壯哉,在贊嘆中有輕蔑;衰也,在惋惜中有譴責,都表達了作者對這件歷史事實的鮮明的觀點。接著又用“豈……歟?”和“抑……歟?”反詰語氣的選擇復句強調后者,說明成敗之事“皆自于人”的道理。文章感情充沛,語言寓于變化,長句短句錯落得體,多用短句,干脆有力,讀起來朗朗上口。結尾處,既是全文的總結,又是格言式的警句,給人以啟示。

        ★★★★ 字詞部分

        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究

        函梁君臣之首 函,名詞作動詞,用木匣子裝

        抑本其成敗之跡 本,名詞作動詞,考究

        憂勞可以興國 興,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興盛

        逸豫可以亡身 亡,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喪亡

        而告以成功 成功,形容詞用作名詞,成功的消息

        禍患常積于忽微 忽微,形容詞用作名詞,細微的事情

        系燕父子 系jì 捆綁

        ★★★★ 歐陽修詩詞名句

        1、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元宵佳節,情侶相會,無論情還是景,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2、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不僅寫行人越走越遠,還寫出了情思離愁越來越長,使人有悵然若失之感。

        3、夜深風竹敲秋韻,萬葉千聲皆是恨。 秋天的風吹著竹葉,發出嘩嘩的響聲,思婦長夜不眠,聽著這些聲音,便產生了離愁別苦。擬人化的手法,觸景生情之筆。

        作者郵箱:

      伶官傳序 篇11

        教學設計示例(一)

        教學目標 

        1.了解史論的一般特點。

        2.學習根據史料提煉出觀點的方法。

        3.認識“滿招損”,“謙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觀點的深刻含義及其對人生的啟示。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初中時我們已經學過北宋文學家歐陽修的很多詩文,今天我們一起再來學習他的一篇史論。

        二、簡介作者及時代背景

        1.作者

        歐陽修,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字永叔,號醉翁,晚年號六一居士,卒謚文忠。吉州永豐(今江西省永豐縣)人。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

        歐陽修是北宋中葉的文壇領袖,詩文革新運動的倡導人。大力提倡古文,并且提拔和獎勵后進。著名的古文家三蘇父子、曾鞏、王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門下。他在散文、詩詞創作和史傳編寫、詩文評論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而尤以散文的造詣最高。后人把他列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著有《新五代史》、《歐陽文忠公文集》,又與宋祁等合修《新唐書》。

        2.時代背景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間的五個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是我國歷史上的動蕩時期。在這53年間,先后換過四姓十四君,篡弒相尋,戰亂頻起,后唐莊宗就是被弒的一個。莊宗稱帝后,迷戀伶人,“常身與俳優雜戲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敗政亂國的伶官景進、史彥瓊、郭從謙等包圍。莊宗同光四年(926)貝州將領皇甫暉兵變,叛亂四起,擁有兵權的史彥瓊拒不發兵,旋又單騎逃逸,導致亂軍大敗。莊宗親征敗回,眾叛親離,郭從謙又乘危作亂,用亂箭射死莊宗。100多年后歐陽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發出感想,借事論理,指出封建王朝的興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

        歐陽修寫《伶官傳》并冠以短序,是為了告誡當時北宋王朝執政者:應該吸取歷史的教訓,居安思危,防微杜漸,不應滿足于表面的繁榮。

        三、整體把握

        1.學生自讀課文正音。

        2.找出文中名句。

       、贊M招損,謙得益。

        ②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鄣溁汲7e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3.找出文中觀點。

        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4.熟讀課文。

        四、掌握重點詞語及語言現象和句式特點。

        1.補充注釋

       、僭f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究

       、诤壕贾。

        函,原指木匣子,這里作動詞,用木匣子裝。

        2.詞類活用:

       、賾n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興,使……興,動詞→使動。

        亡,使……亡,動詞→使動。

       、谝环蛞购簟

        夜,在夜里,名→狀語。

       、蹅}皇東出。

        東,向東,名→狀語。

        3.句式(被動句)

       、偕硭绹鴾,為天下笑。

        “為天下笑”,即被天下人嘲笑。

       、谥怯露嗬в谒。

        人的才智、勇氣往往被他溺愛的事物困擾。

        五、布置作業 

        1.課后練習四。

        2.聯系已經學過的《六國論》,想想史記的特點是什么。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 。

        解答課后練習四。

        二、分析論證結構。

        文章開篇就提出了“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的論點。之后引史論史,在敘事中融入自己的議論分析,對史實進行評論,從中總結歷史教訓,以古諷今。

        先寫晉王臨終遺囑,莊宗恪守義命,出兵報仇,終于凱旋,有“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的壯舉,從而表明“成則由人”的道理。然后寫莊宗大功告成之后不思進取,寵信伶官,國家由盛而衰,最終眾叛親離,被亂箭射死的慘狀,證明“敗亦由人”的道理。文筆酣暢,波瀾起伏,引人深思。

        三、分析史論的特點。

        任何一種文體都會不斷發展變化,史記也是如此。最早的史論,指史家在史傳后所寫的一段評論性文學,如《史記》中的“太史公曰”,《漢中》中的“贊曰”等。后來慢慢擴大到凡是就史實生發議論的,文章均稱為史論。

        從本文及以前學過的《六國論》等文可看出史論的特點:

        1.從史實中提煉觀點。

        2.介紹史實的目的是以史實做證據,證明自己的觀點。

        3.敘述史實一般比較概括簡練。

        4.常采用借古諷今的寫法。

        四、布置作業 

        1.背誦課文第3段

        2.積累相關詞語。

        附:板書設計 

        教學設計示例(二)

        教學目標 

        1.積累掌握“與、歸、易、告、雖”等詞的意義和用法。

        2.學習通過正反說理突出中心論點的寫作方法。

        3.理解“滿招損,謙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語的深刻含義及其對人生的啟示。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

        南宋著名女詞人李清照有一首詩《夏日絕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边@首詩贊嘆項羽是個英雄,寧死也不愿茍且偷生。項羽這個人,由西楚霸王到烏江自刎,他這一生,是引起后人的許多感慨的。他在自刎前曾用這樣一句話總結自己的慘敗----“天亡我也”。那么項羽由盛而衰,由興而亡,是天亡他么?人不知己者如是,真是可悲可嘆。今天我們就由此來學習一篇探討“盛衰興亡之理”是在人還是在天的文章——。

        二、釋題:

        伶,樂工,藝人。伶官,樂工作了官!读婀賯鳌酚洈⒘宋宕鷷r期后唐莊宗李存勖寵幸的伶官景進、史彥瓊、郭從謙等人亂政誤國的史實。莊宗喜好音樂戲曲,寵愛伶人,封許多伶人做了官,這些伶官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使朝政日壞,后發生暴亂,伶官郭從謙帶人圍困莊宗并將他亂箭射死,李克用謫親子孫全被誅殺。本文就是基于這樣的史實而寫的序。

        三、 范讀課文。掃除字詞障礙。

        要求:找出不理解的詞語、句子。思考本文體裁。

        學生質疑。師答疑,或請學習較好的學生幫助答疑。

        四、 講析課文:

        1.通過剛才的閱讀,請同學們判斷一下本文的體裁?(一篇史論)

        2.本文的論點是什么:用課文的原話回答。

        明確: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找學生翻譯此句并用現代漢語概括這一句話。

        概括:盛衰在于人事。

        3.由課文的第一自然段可以推知本文將運用什么論證方法?作者立論的依據是什么?

        明確:例證法    依據:“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寫史論一般都要使用例證法,以論帶史,以史證論。 如果我們不看下文,推想一下作者接下來應該寫什么內賓呢?

        明確:寫莊宗如何得天下與如何失天下的內容。

        4.讀課文二三段及注釋,篩選下列信息:

        莊宗李存勖父親晉王李克用去世時是908年,課下注釋中還有三處時間912年,923年,926年,參看注釋,回答,在這幾年里,在李存勖身上發生了什么事。請同學們用課文中的話概括。(邊講邊譯,將翻譯融入講析中)

        明確:908年,“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受三矢,繼父遺命。三支箭分別代表他的三個仇敵,一個是梁,一個是燕,一個是契丹。

        912年,滅燕,“系燕父子以組!

        923年,滅梁,“函梁君臣之首”,建立后唐。翻譯,強調“函”詞類活用,名詞活用作動詞,譯為“用木匣子裝……”

        926年,后唐亡,“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5.莊宗得天下用了十幾年的時間,而失天下只有三年,作者認為莊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用課文中的話來回答。

        明確:“盛”——“憂勞可以興國”

        “衰”——“逸豫可以亡身” 。

        找同學翻譯。強調“興”“亡”使動用法。

        6.課文是如何表現他的“憂勞”的呢?

        明確:“其后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

        每次出師征戰都要“負而前驅”,用三支箭激勵自己,表明其復報的決心和意志。 這段記敘寫得較細,有何作用?

        明確:目的是說他的成功與其不斷的努力分不開。這里突出強調了“人事”的作用。

        7.從極盛到極衰,作者運用了什么寫法?

        明確:對比的論證方法。

        找出課文中運用對比進行論證的部分。

        明確:第三段的前兩個大句子,和第四段開頭兩個句子。

       。ㄗx這兩個句子,體會一揚一抑的寫法。讀出語氣,一贊一嘆。)

        8.由極盛到極衰,作者在感嘆之余發出這樣的疑問:“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此句話是什么意思?(翻譯)

        明確:前一句是反問句,意思與字面相反,意為“不是得之難而失之易”。第二句,意為“還是說推究他成功與失敗的事跡,都是由于人事呢?”回應論點。(強調“抑”,“本”字義) 

        9.小結:這一部分作者采用對比論證(極盛與極衰)和例證法(李存勖的成。。

        10.學生齊讀第四段,第四段進一步論證了論點。

        “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哉?”翻譯。結尾一句,以問句結束有何作用?

        明確:引人深思,強調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僅限于溺愛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聲色犬馬的逸樂之中,忘記憂勞興的治理,同樣會導致身死國滅的下場。啟發人們通過歷史看到現實,告誡北宋統治者不要忘記歷史教訓,

        五、總結:

        全文圍繞“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這一句來談,因此這句具有提綱挈領的作用。

        六、本文是從序文的角度命題的,《六國論》《過秦論》是從史論的角度命題的,如果也從史論的角度給本文命題,而且也有一個“論”字,怎樣改好?

        如:《興亡論》等。

        七、本文語言特點。

        本文的語言最突出的特色是抑揚頓挫的筆法。以第三段為例,本段文字句式上有問句,有嘆句,有駢句,有散句,有長句,有短句,讀起來就有了抑揚頓挫的效果。從內容上看前一個大句子寫的是“盛”后一個大句子寫的是“衰”,讀時注意語氣。 問句讀上揚調,嘆句讀下降調。 

        八、布置作業 

        1.背誦第三段。

        2.課后練習題四

      伶官傳序 篇12

        論壇精華帖:

        wcm6638

        教學目標 :

        1、德育目標:盛衰成敗在于人事,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2、知識目標:a掌握實詞:原,恨,其,乃,納,何其,函  組  告,抑,忽微,逸豫。

        b、多義詞:與,歸,易,告。

        c、虛詞:于,為,

        d、詞類活用:興,亡身,函梁,夜呼,東出,

        f、古今異義:至于

        3、能力目標:a篩選主要觀點,論據,論證的信息能力

        b、掌握詞類活用的相關知識。

        教學重點:

        1、詞類活用

        2、課文第三段。

        教學難點 :對名句的理解

        教學方法:啟發式與討論式相結合。

        學法:學生學會積累,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課時:一課時。

        教學要點:

        1.導入  。2、簡介背景:五代史(放入文中介紹)。3、簡介作者:歐陽修。4、閱讀課文。5、講析課文,重點第三段,著重體味語氣。6、拓展練習

        教學內容及步驟:

        一、導入  :

        本單元我們學習了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三位文學家的作品,蘇洵、蘇軾、王安石,今天我們學習歐陽修的作品,《伶官傳序》。歐陽修不但是文學家,他還是一位史學家。他著有兩部史書,一部是與人合編的《新唐書》,一部是《新五代史》。是二十四史之一。今天我們學習《新五代史》中《伶官傳》。清代文學家沈德潛認為本文 “抑揚頓挫,得《史記》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對本文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下面我們就來欣賞品味一下這篇文章。

        二、釋題:

        師:伶,樂工,藝人。伶官,樂工作了官!读婀賯鳌酚洈⒘宋宕鷷r期后唐莊宗李存勖寵幸的伶官景進、史彥瓊、郭從謙等人亂政誤國的史實。莊宗喜好音樂戲曲,寵愛伶人,封許多伶人做了官,這些伶官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使朝政日壞,后發生暴亂,伶官郭從謙帶人圍困莊宗并將他亂箭射死,李克用謫親子孫全被誅殺。本文就是基于這樣的史實而寫的序。

        三、范讀課文。掃除字詞障礙。(3分鐘)

        要求:找出不理解的詞語、句子。思考本文體裁。

        學生質疑。師答疑,或請學習較好的學生幫助答疑。

        四、講析課文:

       。ㄒ唬┩ㄟ^剛才的閱讀,請同學們判斷一下本文的體裁?

        本文是一篇史論。

       。ǘ┧伎肌1疚牡恼擖c是什么:用課文的原話回答。

        明確: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或答“憂勞……”

        問:找學生翻譯此句。

        用現代漢語概括這一句話。

        明確:盛衰在于人事。

       。ㄈ┯烧n文的第一自然段可以推知本文將運用什么論證方法?作者立論的依據是什么?

        明確:例證法“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a、概括:莊宗李存勖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

        強調:寫史論一般都要使用例證法,以論帶史,以史證論。

        b、如果我們不看下文,推想一下作者接下來應該寫什么內賓呢?

        明確:寫莊宗如何得天下,寫莊宗如何失天下的內容。下面我們就來看看作者是如果寫的。

       。ㄋ模┳x課文二三段及注釋,篩選下列信息:

        師:莊宗李存勖父親晉王李克用去世時是908年,課下注釋中還有三處時間912年,923年,926年,參看注釋,回答,在這幾年里,在李存勖身上發生了什么事。請同學們用課文中的話概括。(邊講邊譯,將翻譯融入講析中)

        明確:

        908年,“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受三矢,繼父遺命。三支箭分別代表他的三個仇敵,一個是梁,一個是燕,一個是契丹。

        912年,滅燕,“系燕父子以組。”

        923年,滅梁,“函梁君臣之首”,建立后唐。翻譯,強調“函”詞類活用,名詞活用作動詞,譯為“用木匣子裝……”

        926年,后唐亡,“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五)師:莊宗得天下用了十幾年的時間,而失天下只有三年,作者認為莊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用課文中的話來回答。

        明確:“盛”——“憂勞可以興國”

        “衰”——“逸豫可以亡身” 。

        并翻譯。強調“興”“亡”使動用法。

       。┱n文是如何表現他的“憂勞”的呢?

        明確:“其后用兵則遺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

        a問:為什么每次出師征戰都要“負而前驅”,用三支箭激勵自己,表明其復報的決心和意志。

        b師問:這段記敘寫得較細,有何作用?

        明確:目的是說他的成功與其不斷的努力分不開。那么這里突出強調了“人事”的作用。

        (八)這一極盛到極衰,作者運用了什么寫法?

        明確:對比的論證方法。

        a找出課文中運用對比進行論證的部分。

        明確:第三段的前兩個大句子,和第四段開頭兩個句子。

        b讀這兩個句子,體會一揚一抑的寫法。讀出語氣,一贊一嘆。

        (九)由這一極盛到極衰,作者在感嘆之余發出這樣的疑問:“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此句話是什么意思?翻譯。

        前一句是反問句,意思與字面相反,意為“不是得之難而失之易”。重點句是哪句呢?第二句,意為“還是說推究他成功與失敗的事跡,都是由于人事呢?”回應論點。強調“抑”,“本”字義。

        此句為對句,又用了正反對比,句式工整,讀之有節奏感。

       。ㄊ┬〗Y:作者采用對比論證(極盛與極衰)和例證法(李存勖的成敗)。

       。ㄊ唬⿲W生齊讀第四段,第四段進一步論證了論點。

        “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哉?”翻譯。結尾一句,以問句結束有何作用?

        明確:引人深思,強調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僅限于溺愛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聲色犬馬的逸樂之中,忘記憂勞興的治理,同樣會導致身死國滅的下場。啟發人們通過歷史看到現實,告誡北宋統治者不要忘記歷史教訓,

        五、總結:

        全文圍繞“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這一句來談,因此這句具有提綱挈領的作用。

        六、文是從序文的角度命題的,《六國論》《過秦論》是從史論的角度命題的,如果也從史論的角度給本文命題,而且也有一個“論”字,怎樣改好?

        如:《興亡論》等。

        七、品語言并讀課文。

        本文的語言最突出的特色是抑揚頓挫的筆法。以第三段為例,本段文字句式上有問句,有嘆句,有駢句,有散句,有長句,有短句,讀起來就有了抑揚頓挫的效果。從內容上看前一個大句子寫的是“盛”后一個大句子寫的是“衰”,讀是注意語氣。 問句讀上揚調,嘆句讀下降調。

        并做示范性誦讀。教師給予補充糾正。

        八、課堂練習:

        投影儀。

        九、背誦第三段。

        板書設計 :(投影片二)

        時間          事件                  道理

        盛衰之理     盛(得)     908年         接受三矢,繼父遺志    憂勞可以興國

        在于人事

       。ㄕ擖c)                  912年         系燕父子以組

        923年         函梁君臣之首

        衰(失)    926年         身死國滅               逸豫可以亡身

        歷史教訓:“夫禍患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哉?”

      伶官傳序 篇13

        教學目標 :

        1、德育目標:盛衰成敗在于人事,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2、知識目標:

        A掌握實詞:原,恨,其,乃,納,何其,函,忽微,逸豫。

        B、多義詞:與,歸,易,告 

        C、虛詞:于,為

        D、詞類活用:興,亡身,函梁,夜呼,東出, 

        F、古今異義:至于 

        3、能力目標:

        A、篩選主要觀點,論據,論證的信息能力 

        B、掌握詞類活用的相關知識

        課時安排 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  ,引出文章論題 

        南宋著名女詞人李清照有一首詩《夏日絕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边@首詩贊嘆項羽是個英雄,寧死也不愿茍且偷生。項羽這個人,由西楚霸王到烏江自刎,他這一生,是引起后人的許多感慨的。他在自刎前曾用這樣一句話總結自己的慘敗----“天亡我也”。那么項羽由盛而衰,由興而亡,是天亡他么?人不知己者如是,真是可悲可嘆,那么今天我們就由此來學習一篇探討“盛衰興亡之理”是在人還是在天的文章----《伶官傳序》。

        二.作者作品與時代背景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廬陵(今江西省吉安)人。四歲喪父,家境貧寒,刻苦自學,宋仁宗天圣八年進士及第。晚年歷任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等職,卒謚文忠。早年熱心政治改革,但晚年對王安石變法有所不滿。為文主張切合實用,重內容,反浮靡。積極培養后進,因而成為北宋中葉文壇領袖。他的散文明暢簡潔,豐滿生動,說理透徹,抒情委婉。詩、詞也有很高成就。他的《六一詩話》開創了“詩話”這一新的體裁。著作有《新五代史》、《歐陽文忠公文集》,又與宋祁等合修《新唐書》。

        《伶官傳序》是他為《新五代史•伶官傳》作的短序!读婀賯鳌肥且黄蟼鳎瑢懢葱履、景進、史彥瓊、郭從謙四個伶人。寫敬新磨善于諷諫,沒有貶詞。另三個人都出入宮掖,貨賂交行,偶不逞意,即陷人于罪,破家滅族,使后唐上下離心,互相猜忌,禍亂不息。作者作此序是為了告戒當時北宋王朝執政者:要吸取歷史教訓,居安思危,防微杜漸,不應滿足表面的虛榮。

        三、釋題: 

        伶,樂工,藝人。伶官,樂工作了官。《伶官傳》記敘了五代時期后唐莊宗李存勖寵幸的伶官景進、史彥瓊、郭從謙等人亂政誤國的史實。莊宗喜好音樂戲曲,寵愛伶人,封許多伶人做了官,這些伶官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使朝政日壞,后發生暴亂,伶官郭從謙帶人圍困莊宗并將他亂箭射死,李克用謫親子孫全被誅殺。本文就是基于這樣的史實而寫的序。

        四、聽朗讀錄音,正音正句讀

        1.判斷下列對劃線詞語的注音和解釋是否正確

        A  以三矢(shi 弓箭)賜莊宗而告之曰(           )

        B  在遣從事以一少牢(shaolao 指祭品)告廟(            )

        C  請其矢,盛(sheng 豐盛)以錦囊(          )

        D  方其系(xi 捆縛)燕父子以組(          )

        E  及仇讎(cou 仇人)已滅,天下已定(             )

        F  至于誓天斷發,泣下沾襟(jing 衣襟)(            )

        2.判斷下列各句中停頓是否正確,并說明理由。

        A  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與/爾三矢,爾/其勿忘乃父之志!

        C  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

        D  故/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

        五、閱讀分析第一、二段

       。ㄒ唬┭a充注釋

        1.盛衰之理                             理:道理

        2.豈非人事哉                       人事:人力

        3.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究

        4.與其所以失之者                     所以:……的原因

        5.而皆背晉以歸梁                    以:而

        6.爾其勿忘乃父之志               其:祈使副詞,相當于“應該”“一定”的意思。

        7.負而前驅                                      負:背負

        8.及凱旋而納之                           及:等到

        (二)理解下列詞語在句中的用法和意義

        1.知

        A  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C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D  有能助寡人謀而退吳者,吾與之共知越國之政

        2.與

        A  與其所以失之者 B  與爾三矢,爾其勿忘乃父之志

        C  無乃爾是過與 D  與秦而不助六國也

        3.以

        A  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 B  可以知之矣

        C  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 D  而皆背晉以歸梁

        E  請其矢,盛以錦囊

        4.乃

        A  爾其勿忘乃父之志 B  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C  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D  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

        E  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

        (三)判斷下列各句的句式特點

        1.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2.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3.此三者,吾遺恨也。 4.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5.請其矢,盛以錦囊 6.夫晉,何厭之有?

        7.茍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ㄋ模┳宰x一二段,邊讀邊翻譯。

        第二課時

        一.背誦并復述第一課時內容(略)

        二.分析閱讀三四段

       。ㄒ唬┭a充注釋

        1.方其系燕父子以組                                        方:當;組:繩子

        2.函梁君臣之首                                          函:用匣子裝著

        3.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                              意氣:氣勢,指驕傲之氣

        4.抑本其成敗之跡                                    抑:或者;跡:跡象

        5舉天下豪杰                                         舉:全

        6.數十伶人困之                                                  困:圍困

        7.夫禍患常積于忽微            忽:一寸的十萬分之一;微:一寸的百萬分之一

       。ǘ├斫庀铝性~語在句中的意義和用法

        1.方

        A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

        B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十里,高萬仞

        2.盛

        A  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 B  盛衰之理,雖曰天命,其非人事哉

        C  太后盛氣而揖之 D  請其矢,盛以錦囊

        3.告

        A  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 B  則遣一從事以一少牢告廟

        C  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D  私見張良,具告以事

        4.困

        A  數十伶人困之 B  天下諸侯已困矣

        C  牛困人饑日已高 D  困獸猶斗,而況國相乎

        5.于

        A  莊宗受而藏之于廟 B   至于誓天斷發,泣下沾襟

        C  而皆自于人歟 D 智勇多困于所溺

        E  霜葉紅于二月花

        6.其

        A  與其所以失之者 B  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C  其后用兵 D  何其衰也

        E  其真無馬耶

        7.之

        A  世言晉王之將終也 B  莫能與之爭

        C  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D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E  之二蟲又何知 F  吾欲之南海,何如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四)比較下列句子中劃線詞語的古今意義和用法

        1.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2.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

        3.與其所以失之者 4.契丹與吾約為兄弟

        5.其后用兵 6.則遣一從事以一少牢告廟

        7.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 8.還矢先王,告以成功

        9.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 10.亂者四應,倉皇東出

        11.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12.自然之理也

        13.舉天下豪杰,莫能與之爭

       。ㄎ澹┙忉屜铝懈骶渲性~類活用現象

        1.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 2.世言晉王之將終也

        3.負而前驅 4.函梁君臣之首

        5.一夫夜呼,亂者四應 6.倉皇東出

        7.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首x三四段,邊讀邊翻譯

        三.分析與賞鑒

        1、讀課文二三段及注釋,篩選下列信息: 

        提問:莊宗李存勖父親晉王李克用去世時是908年,課下注釋中還有三處時間912年,923年,926年,參看注釋,回答,在這幾年里,在李存勖身上發生了什么事。請同學們用課文中的話概括。(邊講邊譯,將翻譯融入講析中) 

        明確: 908年,“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受三矢,繼父遺命。三支箭分別代表他的三個仇敵,一個是梁,一個是燕,一個是契丹。 

        912年,滅燕,“系燕父子以組! 

        923年,滅梁,“函梁君臣之首”,建立后唐。翻譯,強調“函”詞類活用,名詞活用作動詞,譯為“用木匣子裝……” 

        926年,后唐亡,“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2、提問:莊宗得天下用了十幾年的時間,而失天下只有三年,作者認為莊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用課文中的話來回答。 

        明確:“盛”——“憂勞可以興國” 

        “衰”——“逸豫可以亡身” 。 

        并翻譯。強調“興”“亡”使動用法。

        3、課文是如何表現他的“憂勞”的呢? 

        明確:“其后用兵則遺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 

        A提問:為什么每次出師征戰都要“負而前驅”,用三支箭激勵自己,表明其復報的決心和意志。 

        B提問:這段記敘寫得較細,有何作用? 

        明確:目的是說他的成功與其不斷的努力分不開。那么這里突出強調了“人事”的作用。 

        4、這一極盛到極衰,作者運用了什么寫法? 

        明確:對比的論證方法。 

        A找出課文中運用對比進行論證的部分。 

        明確:第三段的前兩個大句子,和第四段開頭兩個句子。 

        B讀這兩個句子,體會一揚一抑的寫法。讀出語氣,一贊一嘆。 

        5、由這一極盛到極衰,作者在感嘆之余發出這樣的疑問:“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此句話是什么意思?翻譯。 

        前一句是反問句,意思與字面相反,意為“不是得之難而失之易”。重點句是哪句呢?第二句,意為“還是說推究他成功與失敗的事跡,都是由于人事呢?”回應論點。強調“抑”,“本”字義。 

        此句為對句,又用了正反對比,句式工整,讀之有節奏感。 

        四、總結課文:

        這篇短文是一篇傳記的小序,內容著重在議論。(正文──論文)

        第一段:提出全文的論點,以唐莊宗的事例為證。

        一開頭,提出論點“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作者在這里雖未完全否認天命,但強調國家(或個人)的盛衰,“人事”是決定性的因素,緊接著便以唐莊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原因作為論據,來證明自己這一論點的正確。評論唐莊宗,是全文的重要內容。

        第二段:追述晉王的遺命和唐莊宗如何接受和執行晉王的遺命。

        要評論唐莊宗,就要從他的生平大事著眼,唐莊宗平生的大業,就是謹遵父志,消滅仇人。這一段分兩層敘述:

        [1] [2] 下一頁  

      伶官傳序(通用13篇) 相關內容:
      • 伶官傳序

        [教學目的]    理解課文“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這一歷史盛衰規律。    學習一般史論提出論點,運用史實步步深入進行論證的寫作方法。[教學重點]翻譯全文,理清結構,背誦第三段。...

      • 伶官傳序

        [教學目的]    理解課文“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這一歷史盛衰規律。    學習一般史論提出論點,運用史實步步深入進行論證的寫作方法。[教學重點]翻譯全文,理清結構,背誦第三段。...

      • 伶官傳序..

        教學目標:1、德育目標:盛衰成敗在于人事,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2、知識目標:A掌握實詞:原,恨,其,乃,納,何其,函,忽微,逸豫。...

      • 伶官傳序.

        一、導入新課二、解題⒈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⒉介紹“序”三、整體感知⒈朗讀課文,掃除字詞障礙⒉質疑解難⒊思考:①概括莊宗一生的主要經歷。②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四、具體分析㈠中心論點⒈莊宗李存勖父親晉王李克用去世時是908年,課...

      • 伶官傳序

        一、導入新課二、解題⒈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⒉介紹“序”三、整體感知⒈朗讀課文,掃除字詞障礙⒉質疑解難⒊思考:①概括莊宗一生的主要經歷。②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四、具體分析㈠中心論點⒈莊宗李存勖父親晉王李克用去世時是908年,課...

      • 伶官傳序

        一、導入新課二、解題⒈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⒉介紹“序”三、整體感知⒈朗讀課文,掃除字詞障礙⒉質疑解難⒊思考:①概括莊宗一生的主要經歷。②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四、具體分析㈠中心論點⒈莊宗李存勖父親晉王李克用去世時是908年,課...

      • 伶官傳序(教師中心稿)

        教學目標:1、德育目標:盛衰成敗在于人事,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2、知識目標:A掌握實詞:原,恨,其,乃,納,何其,函,忽微,逸豫。...

      • 伶官傳序(教案)(教師中心稿)

        邱龍濤教學目標:1、德育目標:盛衰成敗在于人事,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2、知識目標:A掌握實詞:原,恨,其,乃,納,何其,函 組 告,抑,忽微,逸豫。B、多義詞:與,歸,易,告。...

      • 伶官傳序(簡案)(網友來稿)

        江蘇省金湖中學 梁萬年★★★★ 觀點鮮明,論題突出,說理有力,條理分明第一段提出全文的論點: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第二段追述晉王的遺命和唐莊宗如何接受和執行晉王的遺命。...

      • 伶官傳序(教師中心稿)

        執教:付令軍教學目標:1、德育目標:盛衰成敗在于人事,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2、知識目標:A、掌握實詞虛詞:原,函,告,抑,本。B、一詞多義:與,歸,易,告。...

      • 伶官傳序

        歐陽修教學目標歐陽修了解歐陽修在宋代散文史上的地位和作者寫作本文給伶人立傳的目的。1、德育目標:盛衰成敗在于人事,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2、知識目標:A掌握實詞:原,恨,其,乃,納,何其,函組告,抑,忽微,逸豫。...

      • 伶官傳序

        河南中牟一高張勝【教學目標及重點】:1、引異學生樹立“興亡之理在于人事”的辯證歷史唯物主義思想。2、引異學生誦讀品味本文抑揚頓挫的語言特色。...

      • 伶官傳序(論壇精華帖)

        論壇精華帖:wcm6638教學目標:1、德育目標:盛衰成敗在于人事,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2、知識目標:a掌握實詞:原,恨,其,乃,納,何其,函組告,抑,忽微,逸豫。b、多義詞:與,歸,易,告。...

      • 伶官傳序

        第二十五教學目的1.學習通過正反說理突出中心論點的寫作方法。2.理解“滿招損,謙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語的深刻含義及其對人生的啟示。教學設想1.本文是一篇史論性文章。...

      • 伶官傳序

        教學設計示例(一)教學目標 1.了解史論的一般特點。 2.學習根據史料提煉出觀點的方法。 3.認識“滿招損”,“謙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觀點的深刻含義及其對人生的啟示。...

      • 高一語文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无码| 欧美叉叉叉bbb网站| 最新的国产成人精品2020| 91老肥熟女九色老女人| 欧美孕妇乳喷奶水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v国产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狼色在线| 亚洲乱色一区二区三区丝袜| 国产精品美人久久久久久AV| 达拉特旗| 精品亚洲精品日韩精品| 日韩深夜视频在线观看| 色琪琪丁香婷婷综合久久| 日韩女同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亚洲www永久成人网站| 激情伊人五月天久久综合 | 人妻少妇偷人精品免费看| 亚洲成在人线在线播放无码| 久久精品国产久精国产| 成人午夜视频在线| 人妻无码| 日韩中文字幕人妻精品| 永久免费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永久免费的av在线电影网| 日韩有码中文字幕国产| 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 夜夜影院未满十八勿进| 国产午夜福利视频在线| 成年男女免费视频网站| 亚洲第一香蕉视频啪啪爽| 国产精品自在拍首页视频|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啪啪| 国内揄拍国内精品少妇国语|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熟妇人妻| av色蜜桃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乱弄免费视频观看| 日本无产久久99精品久久| 欧美大胆老熟妇乱子伦视频| 国产精品普通话国语对白露脸| 亚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欧美日韩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