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新教材必修三閱讀與鑒賞教案(共33課時)2
第四部分(第18—23段),文化傳統與傳統文化的兩重屬性。
文章把這兩重屬性形象地比作為“財富”和“包袱”。從財富一面來看,文化傳統與傳統文化是澤被后世的有益成分;從包袱一面來看,文化傳統與傳統文化又是一種惰性的力量,我們應該辯證地了解和掌握。作者針對兩種簡單化的理解,提出批評。一種把傳統視為服裝,而服裝又以人時為美,因而拋棄傳統,從本質上看,這是將傳統看成包袱;一種把傳統視為文物,對待文物應“惟古是尚”,根本不敢碰,這是因為惰性在起作用。進而分析了導致這兩種看法形成的認識論上的根源,用比喻和比較的方法,為傳統既是財富又是包袱的說法作解釋,肯定了傳統的內在性——人群共同體的品格和精神,是無法隨手拋掉,難以徹底決裂的。這樣與文章的開頭相呼應。最后,再一次將傳統與生活聯系在一起,指出傳統是必然隨著時代而變化、演進。
這一部分是綜合文化傳統與傳統文化而論,批評了錯誤傾向,分析形成這兩種錯誤認識的根源,指出我們應該怎樣辯證地看待文化傳統與傳統文化。
小結
作業
板書設計:
傳統文化與文化傳統
傳統文化(實)——表現
傳統 傳統的雙重性
文化傳統(虛)——精神
總 分 總
第二課時《傳統文化與文化傳統》(下)
教學目標:
1、理解文章思路,整體把握全文結構,全面理解課文內容。
2、了解“傳統文化”與“文化傳統”的基本概念,了解“文化傳統”對人的影響。
3、把握閱讀社會科學文章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
了解“傳統文化”與“文化傳統”的基本概念,了解“文化傳統”對人的影響。
教學方法:
文本研習
教學過程:
一、問題探究
1、文章從哪幾個角度闡釋“傳統文化”的?
(1)從內容方面。歷代存在過的種種物質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實體和文化意識都屬于這一范疇。
(2)從歷史發展角度。作者認為,傳統文化的發生是應運而生的,在歷史上起過積極的作用,事過境遷,后人應辯證的批判吸收。
2、“文化傳統”的實質是什么?它是怎樣形成的?有何特點?
(1)實質是民族精神。
(2)生活在同一園地的人有同樣的語言,共同的生活,從而形成共同的意識和無意識,這種為這同一群人生活所孕育所熟悉所崇尚的心理,大行其道,成為精神財富和物質力量,加以時日,文化傳統就形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