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語文社會科學類閱讀復習教案12
a.孔子在衣食方面還有所挑揀,但孟子提出的“皰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卻更具有平等思
想,雖然這種平等思想和孔子相比是屬于低水準的。
b.孔子認為要實現“仁”,既要靠學習和自我約束,又要靠由內外觀察而產生的糾正錯誤并促使自己行善的能
力;但是孟子卻認為道德純粹是由自我產生的。
c.春秋時期的戰爭是屬于競技性的,雖然也造成了社會的不穩定,但這種不穩定是可以平息的;而戰國時期的
戰爭則是劇烈的,給社會造成了全面性的動蕩。
d.自宋朝以后,《孟子》就取代了《論語》,成為各朝經筵講解之用和科舉取士的標準,從此以后,對中國的思
想史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答案 b
解析 a項孟子的低水平平等思想是與現代的平等思想相對而言的,并非與孔子相比的。c項“這種不穩定是可以平息的”,是孔子個人認為的,不是事實。戰國時期的戰爭“給社會造成了全面性的動蕩”,原文未及。
d項“《孟子》取代《論語》”錯,無中生有。
十五、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5~7題。
“有態”,一種“活”的寫人境界
李桂奎 黃霖
“態”,也稱“態度”,從字形構成來看,它是人物心靈觸動而成的表象,其本義是指可感可觸的人物外表之“狀”與其蘊含的內心之“意”的有機結合。在先秦典籍中,“態”已被廣泛運用。后來,“態”這一概念從被廣泛地用來描述人物生存狀態的重要范疇上升為哲學范疇,用來指宇宙中萬事萬物的存在狀態及其給人的視覺影像,在原始思維以及隱喻思維的作用下,它不僅可以指人,而且還可以指物;不僅指花鳥蟲魚等生物,而且還指山水土石等非生物,其用法之靈活與用場之廣泛類似哲學意義上的“形”與“神”。后來,“態”的這種哲學意義也滲透到詩畫創作與評論中。
作為一個哲學范疇,“態”似乎以其“牢籠百態”“千姿百態”之勢包羅萬象,且難以追根溯源。而作為一個美學范疇以及寫人理論范疇,“態”的頭緒還是可以梳理的。它雖然經常被轉喻性地用來評價書法或繪畫的筆勢,但它最初畢竟還是更多地被直接用來評論文學藝術寫人所達到的活靈活現的境界。在古代畫論中,我們隨處可見“有態”“得態”“富態”等評語。
影響所及,在小說戲曲批評中,“態”“有態”“盡態”之類的話語隨處可見,并且表述更加靈活。唐人已經多用“態”來評賞人物風神情態。在后來的戲劇評點中,“有態”等術語就大大地派上了用場。在古代小說評點中,“態”的使用率也較高。在小說戲曲的寫人評點中,“態”往往被用來評價人物描寫所達到的“活現”或“活畫”的效果。
由此看來,本義為人物容貌、姿勢、情狀的“態”,在中國古代文論中常常被用來評論寫人效果或寫人境界。所謂“得態”,就是指藝術家在現實世界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審美感受使筆下的人物在一定的情境中“活”起來,從而創造出一個個有生命的藝術形象。而所謂“有態”,就是指文學藝術所創造的以人物為主的藝術形象達到了“活”的境界。
就存在方式而言,“態”似乎指實質的“形”,而又若近乎空靈的“神”;它兼容了“形”與“神”,而又超越“形”與“神”,具有“是物而非物,無形似有形”的特征。
當然,在具體運用中,“態”的側重不同,如“形態”“體態”“容態”“姿態”“聲態”等近乎“形”的層面,而“神態”“情態”“意態”“風態”等則與“神”相靠近,帶有“無形”性。即使近乎“形”層面的“體態”“容態”,也并非是具象化的。中國古代小說為了傳達“態”這一難以捕捉的造像,多用“以物喻人”的虛擬手法來描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