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車行教學全案
2.重點詩句解讀
(1)“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
這是對前兩句“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所作的形象說明,讀罷使人心酸不已。古代孩子留長發,15歲開始用頭巾束發。如今,一個剛到束發年齡還不怎么會束發的孩子就被征入伍,而且要到遠離父母的北方去“防河”,這是何等可憐啊!所以,連里正也動了心,替他束發。人過40,頭發漸白,又剛從前線回來,理當休息了,不料又被派到前線去。從這兩件事可以看出統治者的殘酷簡直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2)“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
這兩句寫社會心理的變化。在封建社會里,人們重男輕女,生男則喜,生女則悲;可是現在不同了,反以生男為“惡”,生女為“好”。這種變化是由繁重的兵役負擔和士兵大量死亡的事實造成的,反映了人們心靈受傷害之深。這兩句主賓分明:上句是自我寬慰之辭,為“賓”;下句是哀嘆之辭,為“主”。以自我寬慰烘托哀嘆,更顯出哀嘆之深。這樣的心理變化也是對統治者窮兵黷武政策的有力控訴。
(3)“長者雖有問,役夫敢申恨?”全詩不涉“長者”問語,僅寫“役夫”答辭。“役夫”答辭包含哪些內容?這樣寫法有何妙處?
“役夫”十余年的戍邊經歷(“或從”以下);“山東”苦于戰爭,經濟凋敝的狀況(“君不聞”以下);征戰者家庭租稅(“長者”以下);邊庭血戰尸骨成堆的慘況(“君不見”以下)。
這種不寫問語,只寫答辭的手法,不僅筆墨經濟,也給讀者留下了想像的余地,而且凸現了社會各方面的情況。
五、賞讀探究
(1)有人說這首詩歌章法嚴密,請先從形式方面來說明這個問題。
示例1:這首詩的結構方式古稱“一頭兩腳體”。全詩共三段:第一段(即“頭”)共6句(按樂句計算,下同),一韻到底;第二、三段(即“兩腳”)各14句,并四次換韻。從整體看,節奏整齊而又略有變化;且各段皆自有起結,拆之則三,合則為一。
示例2:詩中多運用民歌中的頂真手法。如:“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云霄。”“道旁過者問行人,行人但云點行頻。”“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這樣寫來,流轉而下,氣脈相聯,累累如貫珠,朗讀起來,鏗鏘和諧,優美動聽。
示例3:詩中多處采用回應的手法,細針密線,天衣無縫。如“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回應句“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回應句“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況復秦兵耐苦戰,被驅不異犬與雞”回應句“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回應句“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這樣回應,拓寬了詩的廣度,增加了詩的厚度。從開元至天寶,從邊塞到內地,從個體至群體,涉及政治、軍事、經濟、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充分表現出杜詩的厚重質實的特點。
(2)這首詩歌章法嚴密,再從內容方面來說明這個問題。
示例:本詩內容的特點有二:一是前后呼應,例如第一段以“牽衣頓足攔道哭”寫戰士家屬,頗有生離死別之意,下面就用“邊庭流血成海水”“生男埋沒隨百草”來證明“行人”此去決難生還;又如第二段以“千村萬落生荊杞”“禾生隴畝無東西”寫農村生產凋敝,第三段再說“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也就顯得順理成章了。二是層層遞進,這在“行人”答話里表現極為鮮明。這篇答話由“點行頻”三字領出,接著用“十五北防河”“四十西營田”為例加以證明,又以“武皇開邊意未已”說明頻繁征兵的原因,揭示了事情的本質,使意境加深一層。循此繼進,先以“君不聞”翻出一層新意,揭露“開邊”戰爭給農業生產造成極大危害,土地無人耕種,荊棘遍野;后說本地區人民無以為生而朝廷依舊催索租稅,意境又深。再順勢說到戰爭怎樣改變了傳統的社會心理,以半寬慰半哀嘆的方式將怨憤之情暫時隱藏起來。經過如此層層蓄勢,最后更以“君不見”翻出又一層新意,描繪了古戰場的陰森景象,將滿腔的怨憤一齊宣泄出來,也表達了人民強烈的反戰愿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