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時代精神 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海關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新一屆中央領導提出的戰略性理念。胡錦濤總書記指出“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這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增強全社會的創造活力,維護社會公平,來形成良好的人際環境,維護社會穩定,保證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形成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特點。
作為國家進出境監督管理機關的中國海關自覺融入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海關是應有之義。認識建設和諧海關的重要性和怎樣建設和諧海關同樣重要。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海關,應看到其中的差異性、發展性、共容性、協調性、共同性、系統性、科學性。筆者認為,社會主義和諧海關就是建設一個穩定發展與改革創新相協調的海關;就是建設一個嚴密監管與高效運作相統一的海關;就是建設一個管理能力與任務職責相適應的海關;就是建設一個社會公正與執法嚴格相一致的海關;就是建設一個海關事業進步與關員發展相共容的海關;建設一個把關規范與服務促進相平衡的海關。
一、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海關,就是建設一個穩定發展與改革創新相協調的海關
在中國現代化進程過程中,我國海關始終面臨著一個穩定、改革、發展的問題。二十多年來,我國海關伴隨著國家的改革與發展,不斷進行調整和適應,海關工作方針經歷從“促進為主”到“依法促進,為國把關”,再到“依法行政、為國把關、服務經濟、促進發展”的演變過程,通關作業從手工操作方式到半自動再到現在的“無紙報關”、“電子口岸”。海關在改革大潮中順勢發展,不進則退。對海關而言,某種程度的穩定,就意味著“落后”,同樣,不切實際的“激進”,也必然帶來海關管理實踐上的挫折。
(一)穩定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海關的首要條件
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海關的首要條件是穩定。沒有穩定,就談不上改革創新,談不上超常發展。穩定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海關的基礎。和諧海關的穩定,是指全體海關關員的事業心穩定,積極追求發展的精神穩定,開拓進取的精神穩定,甘于吃苦、勇于奉獻的敬業態度穩定;和諧海關的穩定,是指干部隊伍穩定,有一支能夠吃苦、精干高效、作風過硬的隊伍;和諧海關的穩定,是指建設現代化海關的目標持之以恒的穩定;和諧海關的穩定,是指海關執法的穩定,不是朝令夕改;和諧海關的穩定,是實現海關管理過程中的穩定,保持連續性和一致性。
(二)發展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海關的常態
社會主義和諧海關的建設,不是靜止不變的。只有發展才能保持和促進和諧海關的建設。和諧海關建設,不是一個階段性的目標,不是一個集中式的成果展示,更不是一個規避現實的自我封閉,而是一個不斷勇于自我否定,不斷發展創新,不斷吸收先進經驗,追求更高標準的開創式前進的過程。從國內看,我國經濟正處于經濟周期的上升階段,各方面加快發展的積極性很高,經濟自主增長活力增強,結構調整步伐加快,外商直接投資繼續保持較高水平。這些因素對我國經濟穩定發展尤其是對外貿易的進一步擴大都將產生積極的影響。海關必須適應社會發展的潮流,不斷改革創新,積極引導、規范、促進對外經濟發展的秩序,創造一個便捷高效的通關環境。
(三)改革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海關的動力
海關的現代化進程是在國家經濟不斷迅猛發展,世界經濟一體化趨勢越來越強的情況下,主動適應環境提出的。我國已進入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后過渡期”,不僅要進一步降低關稅,對汽車、家具、紡織品、造紙等部分行業的保護也將逐步到期,批發零售、電信、金融、運輸等重要服務部門的開放進度將明顯加快,外資進入的地域、數量和股權限制將逐步取消。在實現貿易一體化的同時,針對我國的貿易摩擦也將增多。海關的通關改革、保稅監管改革等,都要適應現代經濟快捷便利的要求。實踐證明,只有不斷根據形勢發展的要求,對新形勢具有前瞻性的戰略思考,以改革求效能,以改革求發展,以改革求管理,以改革求突破,才能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引導和推動海關事業的發展。例如,青島關區今年實施的“屬地報關、口岸驗放”、“網上付稅”、“無紙通關”等,都是適應了現代經濟社會對進出口貨物監管的要求,受到了地方政府、企業的歡迎。
穩定、發展、改革三者之間的和諧關系,決定和諧海關的未來發展,是構建和諧海關的基礎性條件,也是海關改革進程中的原則,離開這三者之中任何一方面,都會給海關的建設帶來不可估量的影響。
二、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海關,就是建設一個嚴密監管與高效運作相統一的海關
如何處理好嚴密監管與高效運作的關系,是海關管理面臨的一對矛盾和考驗。做到嚴密監管與高效運作相統一,必然會帶來海關管理上的和諧。如果海關僅強調嚴密監管,忽略高效運作,必然引起海關行政管理相對人的不滿和怨聲載道;如果海關僅注重高效運作,而忽視嚴密監管,必然會以犧牲國家利益為代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