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有關問題的思考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作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重大決策,提出了“生產發展、村容整潔、鄉風文明、生活寬裕、管理民主”的奮斗目標,給農村更好地推進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統籌城鄉發展,實現廣大農民群眾盼發展、想發展的強烈愿望描繪了鼓舞人心的宏偉藍圖。現結合我區實際,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有關問題談一些個人的粗淺認識和看法。
一、“生產發展”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中心任務
發展是硬道理,是強國固基的必經之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首先要大力發展農村生產力,大力發展農村經濟,通過發展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和整體面貌,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進步。
1、認真貫徹“城市支持農村、工業反哺農業”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政策。前一時期,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后,有很多因素造成,但我認為最重要的還是政策性因素。國家從農民哪里“取”得太多而“予”的太少,使農村發展缺乏后勁和基礎。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和綜合經濟實力的明顯壯大,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條件日漸具備,總體上已經到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而現階段統籌城鄉發展,就是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已確定的“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總方針和總政策,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建立加快形成有利于農業、農村發展和農民增收的市場機制;建立加快形成有利于促進農村公共事業發展的機制。合理調整城鄉居民收入分配格局,以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群眾參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為新農村建設提供無窮的動力。
要進一步制定各方面向農村、農民傾斜的政策,進一步減輕各種不合理的稅費,從源頭上降低農村生產的成本。要進一步嚴格控制與農村生產投入相關的各種工業產品(如化肥、農藥、農機具等)的價格。進一步加大政府對農村資金的投入力度,加大對農村文化、教育、衛生、道路等基本生產生活設施和公共事業建設投入的力度,加大對農村擴大再生產扶持的力度。更為重要的是,政府要采取宏觀調控手段,合理部署城鄉再生產所需要的基本物質,讓農村再生產能夠充分發揮其優勢。要允許和鼓勵農民組織起來,以支部加農戶加協會的形式,加大有組織化生產的力度,使農民充分享受到生產全過程中的各個環節的平均利潤。
2、用新理念指導生產發展。現階段農民增收已成為“三農”問題的難點和攻堅點。由于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和工農業產品價格剪刀差制約,我區當前依靠農產品價格上漲增收的空間越來越小,依靠減稅補貼等政策性因素增收的幅度有限,受各種因素制約,我區二、三產業在短期內不可能有很大的突破。在這種情況下,要大力發展農村經濟,促使農業大幅度增效,農民大幅度增收其難度是可想而知的。農業興則基礎牢,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天下安。中央在最近召開的農村工作會議上首次提出了“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的新理念,表明了黨和政府堅持用嶄新的現代發展理念指導“三農”工作,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實踐意義。要堅持用工業化思維謀劃農業發展,按照區域化布局、產業化經營、標準化生產、企業化管理的要求,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新形勢下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核心是舉產業旗,打綠色牌,走特色路,推龍頭企業建設的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路子。在重視糧食生產的同時,擴大果菜產業、壯大肉牛產業,扶持農產品加工業,提高農產品的競爭力和附加值,形成特色經濟。同時要大力發展勞務經濟,舉全區之力對農民進行技能培訓,有組織、大規模地開展勞務輸出,努力實現勞務經濟的超常規發展,把勞務經濟變成農民增收的主渠道。要進一步加大“整村推進”扶貧開發項目實施力度,大幅度消除貧困面,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只有經濟發展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有了堅實的經濟基礎,其它目標也才能具備實施的條件。
3、調整結構,發揮優勢,尊重規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緩慢還存在結構性因素制約。從我區產業結構比例看,一、二、三產業比例XX年是11.06:41.76:47.18,而全省是18.1:48.6:33.3,全國是15.2:52.9:31.9。可以明顯看出我區產業結構存在第一產業弱,第二產業小,第三產業慢的缺陷。從我區農業產業結構看,糧、經、草種植比例XX年為67:21:12,投入高、產值低的糧食種植面積比重過大,而收入產值較高的經濟作物種植面積顯然過小,是制約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原因。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偉大實踐中,一定要按照“調高、調優、調強”的原則和“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大力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加快建設優勢農產業產業帶,積極發展果、菜等特色農業、生態農業和綠色食品,培育壯大畜牧業、肉牛、農產品加工等主導產業。今年我區農產業結構調整要突出涇河川區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重點抓好312線和北大路兩條果菜帶建設,促進產業優化升級。在確保糧食安全的前提下,適當降低糧食生產所占比重,使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空間更為廣闊。
發展地方、特色和優勢主導產業還要注意順應天時,尊重自然規律;順應市場,尊重經濟規律;順應時代,尊重科學規律。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區新農村建設在正確的道路上快速向前邁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