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街亭 教學設計
3.與課文有關的內容。
本課節選自《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和第九十六回。第九十五回是“馬謖拒諫失街亭,武侯彈琴退仲達”。課節截去了司馬懿調兵遣將進攻街亭一段和他率兵占領列柳城一段,這兩段寫司馬懿善于用兵,而本課重點人物是諸葛亮,故而截去。本回又大段截去“武侯彈琴退仲達”,即“空城計”的內容。第九十六回是“孔明揮淚斬馬謖,周魴斷發賺曹休”,后半部分內容是寫孫吳與曹魏的明爭暗斗,故截去。節選部分集中表現諸葛亮深謀遠慮,料敵如神,賞罰嚴明和馬謖剛愎自用,言過其實。
三、整體感知,梳理結構
1.學生朗讀全文,理清思路。
注意下列字、詞的讀音或意義。
裨將(pí) 垓下(ɡāi) 掎角(jǐ)
長史(zhǎnɡ) 文幾(jī) 流涕(tì)
什物(shí) 熟諳(ān) 輜重(zī)
鼓噪(zào) 曹睿(ruì) 咽喉(yān)
比及歸寨,早被魏兵占了 等到
今幼常得罪 獲罪
如逢魏兵,或戰或不戰 或者
凡事商議停當而行 妥當,穩妥
2.叫一名學生簡單復述情節后師生共同梳理結構。
明確:全文可分為三部分:
①守街亭——馬謖請纓
②失街亭——馬謖拒諫
③斬馬謖——孔明揮淚
四、具體研習
1.提問:本文是如何刻畫馬謖其人的?從中體現了他怎樣的性格特征?
指導學生從文中找出描寫馬謖請纓,安營扎寨的情節,仔細品讀。師生共同分析馬謖的言行。
明確:失街亭,馬謖應負主要責任。作者在描述中對其所犯的嚴重錯誤和他犯錯誤的根源作了嚴峻的揭露和批判。
諸葛亮在分析完敵情后問:“誰敢引兵去守街亭?”話還沒說完,馬謖便自告奮勇請求守御街亭。當諸葛亮告以利害時,他卻表現出“豈一街亭不能守耶”的滿不在乎的神氣。作品一開始,就寫出了他夸大主觀的一面和無視客觀的一面。諸葛亮沒有立即答應他的請求,他于是就以全家性命為擔保。到街亭后,他看了地勢,不加深思,卻表現了麻痹情緒和輕敵思想,反笑“丞相何故多心”。他違反諸葛亮下寨當道的指示,不聽王平的勸告和分析,堅決要在山上屯軍,一再發出狂言:“量此山僻之處,魏兵如何敢來!”“若魏兵到來,吾教他片甲不回!”王平指出“恐斷汲水道路”,希望慎重行事,他卻夸說自己讀過許多兵書,且“丞相諸事尚問于我”,把王平的話擋了回去。馬謖自高自大的狂妄態度和獨斷專行的惡劣作風,剛愎自用、言過其實的性格特點,就完全顯現出來了。
2.馬謖為何會有此狂妄、剛愎自用等性格特點呢?試結合課文加以分析。
學生思考后明確:馬謖之所以狂妄、剛愎自用,是因為他讀過不少書,自認為滿腹經綸,是個卓越的指揮家,加上諸葛亮也承認他“自幼飽讀兵書,熟諳兵法”,因此他更加不可一世。當然他也曾引用過兵書上的“憑高視下,勢如破竹”的理論,孫子“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名言。而歷史上因占領山頭或背水布陣而取得軍事勝利的事實,也是屢見不鮮的。馬謖不分析當時敵我情勢和地理形勢,只是生搬硬套古人的軍事理論,自然就不能從兵法上吸取前人成功的戰爭經驗。可以說,他和趙括一樣都是紙上談兵的“軍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