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作品的個性化解讀
編寫意圖《語文新課程標準》主張語文學習個性化,閱讀個性化。這種主張對于擺脫長期以來程式化閱讀的弊端,使閱讀回歸真實,走向科學將產生良好的影響。文學作品個性化解讀,是文學作品本身內容的多樣性和豐富性決定的。同時,閱讀者個性的性格、學養、閱歷等又是千差萬別的,對同一可能會產生的不同聯想想象、不同感悟,從而產生不同的理解和體驗。多年來,由于多種原因,對文學作品的分析理解被特定的社會觀念束縛,課本、教參、教師、專家對作品的解讀走向了單一化、概念化、同一化的死胡同。本專題的設計,目的是培養學生對文學作品主題、形象、甚至藝術鑒賞的多樣性豐富性的認識,發揮閱讀主體的主觀能動性,鼓勵學生獨特的、個性的、有價值的理解,提高閱讀的效果。同時,學生在完成這次學習的過程中,通過多角度的解讀,對比閱讀,不同見解的討論,對不同見解產生原因的研究探討,以及創造性的續寫等多種方式方法,使他們在研究整理、合作爭鳴、發展創新等多方面的能力得到鍛煉和提高。
教學建議
一、同一個人在不同時間、不同狀態下閱讀同一作品,可能會有不同的感受,或者會改變原來的膚淺片面的理解,或者會使原來概念化的理解具體化,或者會從不同角度得到多重的解讀,基于此,我們設計了“名作重讀”一項活動。學生在閱讀理解討論的過程中,教師應及時給以引導,點撥,引領學生的思路,鼓勵學生的積極性,增強個性化理解和包容存疑的意識。教師可以選擇一些初中階段學過的膾炙人口的名篇,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孔乙己》《皇帝的新裝》等,重讀討論。
二、“奇文共賞”則關注同一作品,不同人的不同感悟。鼓勵學生在與他人“共賞”的同時,做些調查了解,并作初步的探討。可選擇一些詩歌、散文、小說中的精品和他人同讀共賞。如莫泊桑的《項鏈》、聞一多的《死水》、徐志摩的《再別康橋》等。
三、“續寫改寫”是在個性化理解的基礎上,把自己的理解感悟變成具體的形象。續寫要尊重原作,又要有自己的創造,還要合情合理。重新設計人物的結局也要合乎原人物形象的性格和人物生活的典型環境。可以引導學生把不同的設計進行對比。
四、“課外延伸”是在以上閱讀實踐的基礎上,對文學作品的個性化解讀做理論上的探討。引導有興趣的學生對閱讀的經驗做較為系統地梳理和探究,得出帶有理論色彩的結論。除了課本中啟發的問題,還可以提出一些疑問,如,同一篇作品為什么不同時間閱讀會產生不同解讀?不同時代的人閱讀同一作品為什么也會有不同理解?為什么不同人閱讀同一作品有不同理解?為什么又有相同或相似的理解?等等。
五、設計的三部分內容,呈現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梯度。老師們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作必要的調整,或三項全部完成,或只完成前兩項。需要注意的是,鼓勵學生多樣解讀,是建立在閱讀主體對作品的深刻感受、積極豐富的聯想、正確的思考分析的基礎上的,原則上應該是立論成立,言之有理,言之有據,自圓其說。尊重作者、作品的原創性努力,避免信口開河,言而無據,盲目批判,嘩眾取寵,使解讀走向混亂。
有關資料
一、淺議個性化閱讀(張尚兵)
閱讀能力是一項重要的語言實踐能力,是獲取信息的重要手段。德國美學家沃爾夫岡•伊瑟爾在《閱讀活動•審美反應理論》一書中認為“每一閱讀瞬間都在刺激記憶,而被激發的記憶則能夠通過不斷調整視角的方法使各個視角活躍起來,并且逐一個性化”。指明了閱讀是一種個性化的行為。《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中,也提出了個性化閱讀的概念。怎樣來理解這一概念呢?本文打算從個性化閱讀的基本內涵來闡釋個性化閱讀的基本特點,并探討進行閱讀教學的基本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