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節和觀燈
(選自彭國梁、楊里昂主編《我們的端午》,岳麓書社XX年版)
二、元宵節慶
1.張燈結彩
元宵節一到,人們都有張燈結彩的習俗,所以元宵節也叫燈節。元宵節張燈起源于漢初。那時,正值佛教自印度(或說西域)傳入,東漢明帝劉莊十分篤信佛教,知道在印度有燃燈習俗,故曾下令燃燈表佛,并親自到佛燈寺燃燈。佛教利用元宵節俗,擴大了自身的影響,融合了佛教習俗。到唐代,元宵節由掛燈發展到盛況空前的燈市。因為節日需要燈的人特別多,其制作工序繁雜,于是制燈與售燈的“燈市”應運而生。京城燈市“作燈輪高二丈,衣以錦綺,飾以金銀,燃五萬盞燈,簇之如花樹”。唐明皇李隆基令人制作過高達一百五十尺、三十間大的燈樓。燈樓上掛著珠玉、金銀穗墜,風吹金玉,錚錚作響。楊貴妃的二姐韓夫人令人制作的燈山“百枝燈樹,高十八尺,豎之高山,上元之夜,百里皆見,光明奪目也”。從上述記載可以看出,唐明皇時元宵節所制作的燈規模之大。正如詩人崔液所呤:
玉漏銅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夜開。
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
到了宋代,燈節更是通宵達旦,熱鬧非凡。當時有人以五色琉璃巧妙制成各種奇異燈形,燈上還繪有花卉百鳥、山水人物。為了鼓勵人們到御街觀燈,朝廷甚至規定:“凡來觀燈者,賜酒一杯”。因此觀燈者人山人海,人聲鼎沸,前呼后擁,比肩接踵。《東京夢華錄》記載:“正月十五元宵,大內前自歲前至冬至后,開封府絞縛山棚,立木還正對宣德樓,游人已集御街,兩廊下奇術異種,歌舞百戲,鱗鱗相切,樂聲嘈雜十余里。”
古代元宵節比之今天要熱鬧得多。隋代京城在宮門外,準備的戲場長達八里,歌舞者多達三萬。唐代把觀燈的時間延長為三天,而且是法定假日,各官署都停止辦公。宋代規定的放假時間為五天。明代的燈節時間最長,是從正月初八掛燈,直到正月十七才落燈,百姓庶民都傾城出動,成為一年之中街頭最為熱鬧的時候。毛澤東同志筆下的“火樹銀花”,原來就是出自被稱為絕唱的唐代詩人蘇味道的《正月十五夜》這首千古流傳的不朽詩篇“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之中。
元宵節除了保留著許多有趣的游戲習俗外,還流傳著一些軼聞趣事。“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成語,就是出自元宵節。相傳,宋代有個叫田登的人,會考當了州官,為了避“燈”與“登”同音之諱,他驕橫跋扈,不許老百姓說“燈”,“點燈”只能說是“點火”。這個田登上任當了州官不久,在元宵節時,貼出布告上寫:“本州依例,放火三日”。由于他平時胡作非為,人們根本不買他的賬,針對布告便譏諷他是“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另一個故事是,公元11XX年,居住在東北松花江中游的阿什河女真族建立了金國。1124年,有個中原的和尚被掠到金國,恰逢上元佳節,這個和尚就制作了一個大球燈,用高竿升掛起來。金都人從來沒有見過這玩意兒,都十分高興地前來賞燈。這時,金國的皇帝吳乞買也來觀看,他驚訝地問群臣:“這個亮亮的玩意兒是什么東西?是不是一顆新出現的星星呀!”群臣將這盞燈球的來龍去脈向他做了稟報。恰在這時,發生了一場被掠在金都的其他漢人嘩變事件,吳乞買便把這盞燈的升起與之聯系起來,錯誤地認為這盞燈是聚眾鬧事的信號。由于他的無知,下令殺死了這位把中原文化傳播到東北的無辜和尚。后來,他遷都北京,才懂得了中原慶祝燈節乃是一種節日習俗,根本不是什么嘩變信號。后悔之際,他也開始大張燈火,大鬧燈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