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詩三首 致大海 籬笆那邊 我愿意是急流 (第一課時)
(解說:上述問題的回答可能有一定的困難,教師可聯系歷史上的拿破侖和拜倫的有關資料,補充給學生)
(5)學生集體朗讀最后兩節,然后思考并討論:這兩節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明確:這兩節寫詩人對大海的深情告別。“我整個心靈充滿了你,/我要把你……帶到那靜寂的荒漠之鄉。”說明詩人并未消沉,而是充滿激情、力量和斗志,決心把大海的精神帶向自己足跡所到的地方。
3.欣賞品味
學生將自己認為詩中最精彩的地方(詩句、表現手法等)作些分析,然后師生共同評價。
四、比較閱讀
閱讀當代詩人韓東的《你見過大海》,比較它和《致大海》在情感上有何不同?
出示投影:
你見過大海
你想像過
大海
你想像過大海
然后見到它
就是這樣
你見過了大海
并想像過它
可你不是一個水手
就是這樣
你想像過大海
你見過大海
你不情愿
讓海水給淹死
就是這樣
人人都這樣
學生思考后明確:謳歌大海的詩文很多,多數人都把大海想像得崇高、宏闊、雄偉、深沉。《致大海》表達了詩人對自由的追求和對沙皇專制制度的不滿。而《你見過大海》里,詩人有意摒棄人們寄予大海的種種想像與文化意義。在詩中,人和大海的聯系已回歸到一種單純的現象上的聯系。“你見過大海”“你想像過大海”“也許你還喜歡大海”,不過如此。詩人還用“你不情愿/讓海水給淹死”一句平淡又實在的話,道出人們的“畏死”的本能,從而使人們對大海所擁有的生活、理想、謳歌統統在“畏死”的本能面前煙消云散。
五、布置作業
1.背誦《致大海》。
2.自讀濟慈的《秋頌》和惠特曼的《啊,船長,我的船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