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
有關練習
一 在恩格斯看來,馬克思是個怎樣的人物?你對他又有哪些了解?試結合課文,并搜集有關資料,為馬克思寫篇小傳。
設題意圖:從另一個角度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結合平時的學習和閱讀,加深對馬克思的了解。
參考答案:
在恩格斯看來,馬克思首先是一個思想家,他一生有兩個重要的發現: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和剩余價值規律,其意義與達爾文發現自然界的規律一樣偉大。其次,馬克思還是一個革命家,他積極從事無產階級的革命實踐活動,如辦報、組織國際工人協會等,為無產階級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另外,馬克思還具有非凡的人格魅力,“他可能有過許多敵人,但未必有一個私敵”,充分展現了馬克思寬廣的胸懷和非凡的氣度。
學生可能在政治課上或通過其他途徑對馬克思有所了解,盡量讓他們暢所欲言。
二 仔細閱讀下列句子,注意其中的關鍵語句,揣摩它們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和深刻含義。
1.3月14日下午兩點三刻,當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
2.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會使人感覺到。
3.由于剩余價值的發現,這里就豁然開朗了,而先前無論資產階級經濟學家或者社會主義批評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4.他對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們當作蛛絲一樣輕輕拂去,只是在萬不得已時才給以回敬。
5.而我敢大膽地說:他可能有過許多敵人,但未必有一個私敵。
設題意圖:引導學生理解準確生動的語言,通過揣摩關鍵語句,體會其中的深刻含義和濃郁的感情色彩。
參考答案:
1.“停止呼吸”對任何人都可以使用,“停止思想”則是對馬克思這樣一位偉大的思想家逝世時所用的最恰當的語言,其中包含了作者無限痛惜的感情。
2.這句話形象地說明了馬克思的逝世對無產階級革命事業不可彌補的損失,高度頌揚了馬克思的偉大貢獻。
3.這句話中的“豁然開朗”和“在黑暗中摸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突出了剩余價值理論對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指導意義。
4.這句話以形象的比喻表現了馬克思的無畏氣概和對政敵的極大蔑視,充分表現了馬克思的人格魅力。
5.這句話說明馬克思一生光明磊落,不謀私利。他有敵人,但都不是他的私敵,而是無產階級的大敵。這是對馬克思把畢生精力獻給無產階級解放事業的崇高精神的熱烈贊揚,也是對馬克思一生的最好總結。
三下面的文章是馬克思中學畢業時寫的,聯系課文進行比較閱讀,想一想,馬克思是否實現了當年的職業理想?你從中受到哪些啟發?與同學交流一下。
(文章略)
設題意圖:引導學生了解青年馬克思的思想經歷,學習馬克思的偉大人格,樹立高遠的理想。
參考答案:
(略)。
教學建議
一、結合馬克思的生平、著作和歷史貢獻,深入理解本文的思想文化內涵,把握文章主旨。
二、這篇文章有一定的難度,但條理清晰,邏輯嚴密,教學中可通過設計思考題的方式啟發學生分析結構,理解內容,重在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
三、本文語言準確,生動形象,而且富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可以結合課后練習,讓學生反復誦讀并揣摩重點語句,體會其中的深刻內涵和用詞的妙處。
有關資料
一、關于馬克思和恩格斯
科學共產主義的創始人,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導師卡爾•馬克思,1818年5月5日生于普魯士(德國)萊茵省特利爾市。1843年遷居法國巴黎。中學畢業后,先后入波恩大學、柏林大學研究法學、歷史學和哲學。大學畢業后,開始了他一生的政治活動。當時,英法兩國無產階級開始以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歷史舞臺,1848年法國巴黎無產階級的起義震動了整個歐洲。就在這樣的歷史時代,1844年9月,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巴黎相見(恩格斯于1820年生于普魯士萊茵省的巴門城)。從此“這兩位朋友的畢生工作,就成了他們的共同事業”。他們在革命實踐中共同戰斗,在革命理論上共同創造。1846年,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布魯塞爾建立了共產主義通訊委員會。1847年,他們參加共產主義者同盟,共同草擬了該同盟的綱領,即《共產黨宣言》。1864年,馬克思在倫敦創建了國際工人協會(在第二國際成立后才稱第一國際),奠定了國際組織的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