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屆高考語文第二復習文言文考點專題教案
從古到今,喪葬沒有比始皇更盛大的,幾年之間,外遭項籍之災,內受牧童之禍,不是很可悲嗎?所以德行越篤厚的人埋葬越微薄,智慧越深的人埋葬越簡約。沒有德智的,葬得越厚,墳冢越高,宮廟越華麗,被挖掘得越快。由此看來,明暗的征驗,喪葬的吉兇,顯而易見了。 陛下即位,親身從事節儉,開始建第一個陵,形制約小,天下沒人不稱贊賢明。到遷徙昌陵,把低處填高,積土成山,打開百姓的墳墓,總共數以萬計,修建城邑,時間緊迫,耗資一億多錢。死者懷恨于地下,活人在地上憂愁,怨氣感動了陰陽,又加上饑饉,死去和流陛下非常仁慈篤厚,聰明通達蓋世,應弘揚漢家美德,發揚劉氏善行,光大五帝、三王,但卻和暴秦亂世的君主競爭奢侈,攀比墳墓,違背賢智者的意愿,失去萬世的安寧,我私下替陛下感到羞愧。孝文皇帝削墳薄葬,用節儉安定神明,可以效仿;秦始皇增山厚葬,因奢侈產生憂患,足以為借鑒。最初陵墓的規模,應聽從公卿大臣的意見,來使百姓安定。 【模擬演練】一、文言語段斷句并翻譯1.用斜線(/)給下面短文畫線部分斷句并翻譯為現代文。(5分)今夫博學強識而善言德行者,固文之貴也;寡_聞_而_淺_識_者_固_文_之_陋_也_然_而_世_有_言_義_理_之_過_者_其_辭_蕪_雜_俚_近_如_語_錄_而_不_文_為_考_證_之_過_者_至_繁_碎_繳_繞_而_語_不_可_了_當_以_為_文_之_至_美_而_反_以_為_病_者_何_哉_其_故_由_于_自_喜_之_太_過_而_智_昧_于_所_當_擇_也。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寡聞而淺識者/固文之陋也/然而世有言義理之過者/其辭蕪雜俚近/如語錄而不文/為考證之過者/至繁碎繳繞//而語不可了當/以為文之至美而反以為病者/何哉/其故由于自喜之太過/而智昧于所當擇也。【參考譯文】現今學問淵博記憶力強并且有良好的言行的人,(他們的)文章本來就精深;孤陋寡聞并且學識疏淺的人,(他們的)文章本來就淺陋。但是世間有過于追求義理的人,他們的言辭雜亂沒有條理,粗俗淺顯,像語錄體卻沒有文采;有過于追求考證的人,(他們的文章)到了瑣碎繁繞的地步,并且言語沒完沒了。自以為文章美到了極點卻反而因此成了弊病,為什么呢?原因在于對自己喜歡的東西(喜歡得)太過分,而在(他)應當選擇的東西上面智性變得愚鈍糊涂了。2.用斜線(/)給下面短文畫線部分斷句并翻譯為現代文。(5分)仆志在兼濟,行在獨善,奉而始終之則為道,言而發明之則為詩。謂_之_諷_諭_詩_兼_濟_之_志_也_謂_之_閑_適_詩_獨_善_之_義_也_故_覽_仆_詩_者_知_仆_之_道_焉_其_余_雜_律_詩_或_誘_于_一_時_一_物_發_于_一笑_一_吟_率_然_成_章_非_平_生_所_尚_者_但_以_親_朋_合_散_之際_取_其_釋_恨_佐_歡。今銓次之間,未能刪去,他時有為我編集斯文者,略之可也。(取材于白居易《與元九書》)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謂之諷諭詩/兼濟之志也/謂之閑適詩/獨善之義也/故覽仆詩者∥知仆之道焉/其余雜律詩/或誘于一時一物/發于一笑一吟/率然成章/非平生所尚者/但以親朋合散之際/取其釋恨佐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