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作文 議論文精彩語段素材
8.“萬物各有不足,人又何嘗不是這樣。諸葛亮一生惟恭惟敬,可是不免有街亭失守之過;唐太宗貞觀之治流傳千古,可是不免有‘文字獄’之錯;成吉思汗,逐俄御寇,功績顯赫,可是不免有殺城戮民之罪;一代偉人毛澤東,締造新中國,功比天高,可十年浩劫留下一塊瑕疵人人可見。”(四川考生《黃鸝•百靈•完人》)(作者運用排比句,列舉了古今偉人之過,文字簡練,氣勢宏大,在段落中充當論據,有力地論證了“人各有不足”的論點。
9.德國的布萊希特說過:“不管我們踩著什么樣的高蹺,沒有自己的腳是不行的。”也許你有富裕的家境,也許你有身在仕途的父母,也許你有父母已為你鋪就的人生坦途,這些用金錢、地位和寵愛做成的“高蹺”會使你在人生之路上昂然闊步且四平八穩(wěn),可一旦“高蹺”倒了,你便會重重地摔倒在地,除了落得個鼻青臉腫外一無所有——沒有用自己的雙手摘來的漿果,沒有用自己的頭腦設計的未來,更沒有用自己的雙腳走出的人生之路。(《說自立》)(運用排比的方式,把名言的內容具體化,語段的內容變得充實豐滿,節(jié)奏比較自然流暢,語氣相當充沛雄辯。)
10.楊樹橫著種、倒著種、折斷后再種都能活,可是十個人種樹卻抵不住一個人毀,豈不怪哉?怪么?不怪,因為‘毀樹容易種樹難’。生活中也有許多事包含著與此相近的道理。(福建考生《讀〈毀樹容易種樹難〉》)這個開頭先用了一個反問句,肯定“十個人種樹卻抵不住一個人毀”這個現象是奇怪的。但是后面卻又設計了一個設問句,對這個設問句的回答是“不怪”,兩個問句對同一個現象卻有一正一反的回答,這樣,文章波瀾陡起,吸引人們去探究答案。
11.“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嗎?不是。是自己頭腦里固有的嗎?不是。人的正確思想,只能從社會的生產斗爭、階級斗爭和科學實驗這三項實踐中來。作者采用連續(xù)設問的形式,一石擊起千層浪,一下子把讀者的思維聚焦在“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毛澤東《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開篇)(這個總論題上,后兩個設問除服從第一個大設問外,又各有含義,前者“是從天下掉下來的嗎?”嘲諷客觀唯心主義,后者“是自己頭腦里固有的嗎?”暗擊主觀唯心主義,三問三答,層層波瀾,撩撥起讀者極大的興趣,產生欲罷不能的感覺。)
12.曾經常常在想,文字的天地無涯無際,究竟該怎樣用她去抒懷?就好像是一支無法得知墨水多少的鋼筆,你會怎樣使用它去工作呢?信手拈來隨意涂鴉,還是竭盡所有,用心去完成一幅杰作?是珍惜使用,還是毫不吝惜地揮霍?進而言之,如果是人生呢?在面臨人生中無數的轉折點時,我們又將如何運用手中的筆為這轉折寫出下文呢?(北京考生《轉折》)(作者層層設問,竟引得人思緒起伏,不得不與作者一起思考作答。文章內容因此設問而層層深入,文章結構因此設問而跌宕生姿。)
13.以魯迅的代表作品而論,《狂人日記》中的“狂人”難道沒有體現出反封建的思想?《阿q正傳》難道沒有反映出魯迅對舊中國國民劣根性的認識?《祝福》難道不是魯迅對下層婦女的苦難遭遇表示同情并且對封建的道德觀念進行猛烈抨擊的力作?這些作品難道還不能算是“有思想”的嗎?(《評論魯迅作品思想性》)(這段文字連續(xù)運用四個反問句,對否認魯迅作品思想性的論調進行了反擊,可謂針針見血,字字千鈞,讓人拍手稱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