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屆高考語文第二輪文言文閱讀導練復習教案
1.順序:顛倒、混亂
命題人故意顛倒事情進展的時間,調亂多個事件的先后順序,人為地制造選項錯誤。
要應對此類題目,應理清事件進展的先后順序,可以對事件進行大事年表式的簡要羅列,迷障就自然而然地破解。
2.事跡:遺漏、添加
命題人故意遺漏或隨意添加事件行為,導致理解題的內容無法在原文中找到對應信息。
要應對此類題目,首先應全面疏通文意,羅列事件清單,然后針對選項中的內容,在原文相應文段中找出相應的句子、字、詞,比對無誤則正確。如“真題演練”廣東卷第4題“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中的d項,說“羅提督功成名就后”,就是添加信息。
3.因果:強拉、臆斷
命題人對原文的事件與行為主觀臆斷,或把本不構成因果關系的幾個事件強拉硬扯,形成既定事實,以誤導考生。如“真題演練”廣東卷第4題要求“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中的d項,說“羅提督……讓他人提醒自己,以此為鑒,再也不做違法之事”,只要你回歸原文,揣摩一下原文意思,就會發現原文“羅每對人言生平作賊事”無“讓他人提醒自己,以此為鑒,再也不做違法之事”之意。
要應對此類題目,應特別注意選項中表示或暗示前因后果的虛詞,如“以”“因此”“為此”等,同時剖析原文內容的內在關系能否構成因果。
4.詞句:誤解、偏差
命題人有意無意地錯誤理解文章中的關鍵字、詞、句,對常見的多義字詞或古今異義詞淺顯理解,導致內容理解上的嚴重偏差,以偏概全。如“真題演練”四川卷第4題要求“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選擇表述不正確的一項,其中c項有“明確表達了反對意見”,原文中“非霸王之臣”,根本沒有反對的意思,只是謙虛地說自己不是那種靠征伐幫帝王稱霸天下的臣子,這就采用了誤解法。
要應對此類題目,應特別關注原文中的一詞多義詞及古今異義詞。
5.對象:雜糅、失當
命題人有意無意弄錯對象,或者故意將他人的事情混淆在一起,特別是文言文有不少省略,省略的對象很容易搞混,從而造成理解上的失誤。
此類題目是針對文中人物眾多,答題時間緊而不易理清頭緒而設置,所以考生只要耐心地理出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就可以輕易地找出錯誤。
五、文言文斷句四步法
(一)通讀全文,弄懂大意
首先要正確判斷所要斷句的文體。如果是有故事情節的傳記文,就必須掌握它的大致情節、中心事件和人物間的關系;如果是議論說理文,就要明確這篇文章的論述中心,再根據中心進一步明確前后的邏輯關系。總之,斷句前,必須把所給文段通讀幾遍,盡可能把握篇章大意。
(二)循序漸進,先易后難
在熟讀文段、把握文意的基礎上,先斷有把握的部分,后斷拿不準的部分。對于容易斷句的部分,可以直接加上斜線或標點;對于暫時難以確定的可以先放一放,留待最后推敲斟酌。
(三)借助“特征”,巧妙斷句
“特征”即特殊詞語,主要有兩類:一類是“曰”“云”
“言”之類的動詞,一類是虛詞。尤其要注意虛詞,因為虛詞使用頻率高,語法功能強,借助虛詞,能幫助我們準確斷句。特殊詞語輔助斷句,可概括為如下:“曰”后冒號(:)“哉”后嘆(!),“蓋”“夫”大多在句首,“于”“而”“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