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語文社會科學類閱讀復習教案8
斗栱是中國古代建筑抗震的又一位重要戰士,在地震時它像汽車的減震器一樣起著變形消能的作用。被各種水平構件連接起來的斗栱群能夠形成一個整體性很強的“剛盤”,按照“能者多勞”的原則把地震力傳遞給有抗震能力的柱子,大大提高了整個結構的安全性。
除了這些較顯著的手法外,中國古代傳統建筑中還使用了大量的其他技術措施,這些措施是古建筑抗震的關鍵。比如榫卯的使用:榫卯是極為精巧的發明,我們的祖先早在7 0XX年前就開始使用,這種不用釘子的構件連接方式,使得中國傳統的木結構成為超越了當代建筑排架、框架或者鋼架的特殊柔性結構體,不但可以承受較大的荷載,而且允許產生一定的變形,在地震荷載下通過變形吸收一定的地震能量,減小結構的地震響應。又比如柱子的生起、側腳等技法降低了建筑的重心,并使整體結構重心向內傾斜,增強了結構的穩定性;柱頂、柱腳分別與闌額、地袱以及其他的結構構件連接,使柱架層形成一個閉合的構架系統,用現代術語來說,就是形成上、下圈梁,有效地制止了柱頭、柱腳的移動,增強了建筑構架的整體性。在外檐柱間設置較厚的墻體,起到現代建筑中“剪力墻”的作用。諸如此類,舉不勝舉,大到建筑群體的布局處理,小到構件斷面的尺寸設計,處處都展示出古代工匠們在抗震設計方面的知識和匠心。
6.不屬于中國傳統木結構抗震防震的方法的一項是 ( )
a.睿智地選擇了木材等有機材料作為結構主材。
b.中國古代建筑的臺基用現代結構語言描述,堪稱“整體浮筏式基礎”,好比是一艘大船載著建筑漂浮在地震形成的“驚濤駭浪”中。
c.傳統建筑的梁架一般采用抬梁式構造,在構架的垂直方向上,形成下大上小的結構形狀。
d.使得中國傳統的木結構可以承受較大的荷載且允許產生一定的變形的構件連接方式被大量使用。
答案 b
解析 臺基屬于木結構建筑的一部分,但不是木結構的。
7.不能充分體現“以柔克剛”思想的做法是 ( )
a.采用具有相當的彈性和一定程度的自我恢復能力的柔性框架體系。
b.被各種水平構件連接起來的斗栱群能夠把地震力傳遞給有抗震能力的柱子。
c.通過榫卯使木結構產生變形來吸收一定的地震能量,減小結構的地震響應。
d.利用柱架層形成一個閉合的構架系統,用現代術語來說,就是形成上、下圈梁,以增強建筑構架的整體性。
答案 d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