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篇一律與千變萬化》教案設計
[導學新概念]
在藝術創作中,許多藝術門類都有相通之處,比如書法、舞蹈、繪畫、戲劇、建筑在表現空間方面往往都注重虛和實的結合,而音樂、繪畫、建筑設計等也往往既要有重復,又要有變化,本文談的就是這一類問題。
這是一篇重在談建筑設計的文章。學習這篇文章,要重點訓練學生概括文章觀點的能力,學習通過分析、綜合的方式來概括文章內容要點的方法。
[資料顯示屏]
“整體是由部分組成的”,造型藝術也是如此。組成整體的各個部分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只有把它們按照一定的規律,有機地結合成一個整體,才能成為藝術品。從某種角度講,造型藝術也是有機排序的藝術。把許多雜亂的東西化為統一,在統一中再求得一定變化,這就是有機統一的規律。
——《建筑設計方法入門》
故宮從大清門至太和殿,先后通過五座門、六個閉合空間(庭、院、廣場),總長約1700米。其中有三處高潮:天安門—午門—太和殿。
進入大清門首先是千步廊。經過這個狹長的空間后,出現一處橫向展開的廣場,迎面是高大的天安門城樓,對比效果強烈,形成第一處高潮;進入天安門,與端門之間形成一個較小空間,頓為收斂。過端門,呈現一個縱深而封閉的空間,盡端是雄偉的午門,有蕭殺威猛的氣氛,構成第二個高潮;午門和太和門之間又變為橫向廣庭,舒展開曠。經太和門進入太和廣場,是巍峨崇高的太和殿,形成第三個高潮。由此可見,空間的對比變換,在故宮是一個典范。
——《中國古代建筑與近現代建筑》
諧趣園簡介 諧趣園是乾隆于1751年下江南時,看中了江蘇無錫惠山腳下的寄暢園,在頤和園中仿其意而建造的,它保留了江南園林的靈秀之氣,被稱為“園中之園”。諧趣園由臨水的十座亭、臺、樓、榭和百間游廊組成。
——《故宮景點介紹》
[教學設計ABC]
設計A
一、入課
1.從題目看,把“千篇一律”與“千變萬化”這兩個矛盾的詞語放在一起,似乎難以理解,文章要寫什么?但只要看一看副標題就可知道,文章要談的是“音樂、繪畫、建筑之間的通感”。那么,“音樂、繪畫、建筑之間的通感”指的是什么呢?這通感是否就是修辭格中的通感?認真閱讀文章,答案自在其中。
2.從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徽和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說起,引出設計者——中國現代建筑學家梁思成,然后簡介梁思成的情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自學
1.讀開頭段落,弄清題目中“千篇一律”和“千變萬化”的含義。
明確:“千篇一律”指的是重復,“千變萬化”指的是變化。本段的意思是說,凡是有持續性的藝術創作,就既需要重復,又需要變化。只有重復而無變化,作品就必然單調枯燥;只要變化而無重復,就容易陷于散漫零亂。“音樂、繪畫、建筑之間的通感”指的就是這些藝術創作中的重復和變化。這一段是全文的綱。
2.自讀2-7自然段,概括這幾段的內容要點。
明確:這幾段是說作為有持續性的藝術創作,音樂、舞蹈和繪畫都是重復和變化的統一。2、3兩段說音樂,第4段說舞蹈,5、6、7段說繪畫。音樂是一種時間持續的藝術,音樂的重復是指它的主題,變化是指它的變奏,作者舉了舒伯特的“鱒魚”五重奏為例加以說明。舞蹈多是時間與空間綜合持續的藝術,幾乎所有的舞蹈都在變化中有重復,這重復就是指動作的重復。繪畫中的“手卷”多也是時空綜合持續的藝術,都有重復和變化的統一,作者以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和李公麟的“放牧圖”為例來說明。
3.自讀8-15段,概括這幾段的內容要點。
明確:這幾段的意思是說作為一種空間持續的藝術,絕大多數建筑都是千篇一律和千變萬化的有機統一。作者列舉了人民大會堂、故宮、頤和園的諧趣園和長廊等建筑,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作者詳細解說了故宮和頤和園的長廊。故宮從中華門到天安門是一口氣排列下來的千步廊,從天安門到午門是一間間重復的朝房,進入午門后又是一座座大同小異的大殿。整個故宮的每一組群建筑,全都是統一規格、統一形式建造的,連彩畫、雕飾也是一樣的。千篇一律的重復表現出皇家氣象的大氣。但統一中又有變化,朝房到大殿就是變化,大殿的主體與兩側的廊、廡、樓、門的不同也是變化,變化又不使人感到單一。頤和園的長廊是千篇一律,全都是無盡的重復,但長廊前的臨湖回廊上的花窗就是一個變化,花窗的變化是長廊的前奏,重復和變化和諧統一。
4.自讀最后一段,明確寫作目的。
結尾一段批評了我們有些住宅設計的弊端,要么變化得眼花繚亂,要么重復得讓孩子找不到家,即單一的千篇一律或千變萬化,沒有把二者結合起來,提醒建筑設計師們注意。
設計B
入課最好采用設計A中的“2”,介紹作者時最好點出斂思成是梁啟超的兒子、林徽因的丈夫,這樣學生自然會產生興趣,有利于教學。
自讀課文后,可以給學生提供以下幾個問題,供他們思考。
1.在談藝術創作中的重復和變化的時候,作者為什么要強調“持續性”?“持續性”的含義是什么?
2.有人認為,雖然本文的副標題寫的是“音樂、繪畫、建筑”,但文章重點是談建筑,談音樂和繪畫也是為了談建筑,你同意這樣的看法嗎?
3.文章在談頤和園的長廊時來了個大膽的設想:“那八百米長廊的幾百根柱子,幾百根梁枋……”用了20個“一根”。連用20個“一根”的表達效果怎么樣?
4.作者在講到建筑的重復和變化時說:“古今中外的無數建筑,除去極少數例外,幾乎都以重復運用各種構件或其他構成部分作為取得藝術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后文還說:“翻開一部世界建筑史,凡是較優秀的個體建筑或者組群,一條街道或者一個廣場,往往都以建筑物形象重復與變化的統一而取勝。”可是在舉例的時候,只列舉了中國的建筑實例,沒有舉外國的例子,這是否說明本文的材料有不足之嫌呢?
討論明確:
1.如果沒有持續性,就談不上重復和變化了。
2.談音樂和繪畫確是為了談建筑,文章倒數第二段里寫到“每一條街都是一軸‘手卷’、一首‘樂曲’”,如果沒有了前文的音樂和繪畫,那么“手卷”和“樂曲”的說法就失去了依托。
3.20個“一根”在語言上就給人以厭煩感,讓人無法接受。也就是說,長廊的柱子,根本不需要那么多不同的形狀,千篇一律的圓柱才能給人以特殊的感受,長廊需要的是重復,不是變化。
4.這一問題允許各抒己見,不必強求一致。
設計C
教師引導學生快速閱讀課文之后,準確把握文章觀點,然后結合課文內容,讓學生從各自熟悉的歌曲(音樂)或建筑中找出一些實例來,具體談談對重復和變化的理解。
教師也可以準備一些材料,加入學生的討論中。
- 《孔雀東南飛》兩處注釋質疑
河南省濮陽市中原油田第三高中 劉瑞忍 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三冊教材(試驗修訂本)《孔雀東南飛》中有兩處注釋欠妥,現整理出來,求證于大方之家。 一、“便言多令才”。“便”注釋為“biàn,敏捷”,其讀音和釋義都值得商榷。...
- 道士塔簡案
教學目標:1.領會文章豐富深邃的思想內容和作者語言運用所反映出的激情。2.學習敘事評議有機結合的寫作特點。教學時數:2第一教時明確目標:整體感知,概括內容教學過程:一、 導入新課二、 解題⒈介紹作者和作品《文化苦旅》《山居筆記》...
- 語言表達·簡明
吳六國 《考試說明》要求“語言表達簡明、連貫、得體”,這既是語言表達的目標,也包含著若干語言表達的技能。這里只談語言表達的簡明。 一、什么是簡明 簡明,就是簡要、明白。...
- “令”與“為”之別:《廉頗藺相如列傳》探疑
崔忠建 高中語文教材所選《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文中“沔池會”一段中有這樣的話:秦御史前書曰:“某年月日,秦王與趙王會飲,令趙王鼓瑟。”而到后面藺相如怒逼秦王擊缶之后,相如就讓趙史官記錄:“某年月日,秦王為趙王擊缶。...
- 對莊子《逍遙游》的另一種解讀
游黃河 莊子的《逍遙游》用大開大合的寫法,形成縱橫跌宕,浩蕩奇警的風格。但更重要的是莊子在文中表現出了嚴密的邏輯性,層層深入,從而闡明自己的一種人生哲學。...
- 語感教學
吳吉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文字語言的訓練,我以為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就是對語文的銳敏的感覺。”呂叔湘先生也說:“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語感能力。...
- 記念劉和珍君
記念劉和珍君教案【一】教學目標1.了解劉和珍生平及死難經過,學習其愛國精神,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2.明確作者思想感情發展的脈絡,通過尋找關鍵句來理清思路。 3.深入體會作者的悲憤之情,品味文中一些富含深意的語句。...
- 藥教案(精選12篇)
一、教學目的: 1 、了解小說所反映的辛亥革命時期的中國社會。 2 、了解小說明、暗兩條線索。 3 、認識小說中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 4 、深刻認識小說主題。 二、教學重點: 小說的情節、人物和主題。...
- 《藥》教案(精選13篇)
一、教學目標:引導學生從情節結構、主旨等方面探究鑒賞《藥》;二、教學重點:《藥》的主題思想探討;三、教學難點:小說明暗兩條線索與小說主題的交融;四、計劃課時:兩課時五、課型:自讀課六、教學設計第一課時(指導學生閱讀小說,...
- 高三語文教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