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憤
歲月不居,壯歲已逝,志未酬而鬢先斑,這在赤心為國的詩人是日夜為之痛心疾首的。陸游不但是詩人,他還是以戰略家自負的。可惜畢生未能一層長材。“切勿輕書生,上馬能擊賊”(《太息》);“平生萬里心,執戈王前驅”,(《夜讀兵書》)是他念念不忘的心愿。自許為“塞上長城”,是他畢生的抱負。“塞上長城”,典出《南史•檀道濟傳》,南朝宋文帝殺大將檀道濟,檀在臨死前投憤怒叱:“乃壞汝萬里長城!”陸游雖然沒有如檀道濟的被冤殺,但因主張抗金,多年被貶,“長城”只能是空自期許。這種悵惘是和一般文士的懷才不遇之感大有區別的。
但老驥伏櫪,陸游的壯心不死,他仍渴望效法諸葛亮的“鞠躬盡瘁”,干一番與伊、呂相伯仲的報國大業。這種志愿至老不移,甚至開禧二年(1206)他已是八十二歲的高齡時,當韓佗胄起兵抗金,“耄年肝膽尚輪囷”(《觀邸報感懷》),他還躍躍欲試。
《書憤》是陸游的七律名篇之一,全詩感情沉郁,氣韻渾厚,顯然得力于杜甫。中兩聯屬對工穩,尤以頷聯“樓船”、“鐵馬”兩句,雄放豪邁,為人們廣泛傳誦。這樣的詩句出自他親身的經歷,飽含著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無法比擬的。
收復中原,雪洗國恥,是陸游的畢生心愿,然而南宋政權的主和誤國,錯失時機,使統一大業終成渺茫,他只能暮年書憤,抱憾不已。
詩從早歲豪氣,壯年經歷的往事回憶入手,至暮年對鏡,悵嘆諸葛的感慨收篇,發于感憤,落于積憤,突出了一生中理想與現實的沖突矛盾,可謂憂憤深沉,說盡心事。“世事艱”三字,激憤難平。“空自許”三字,語蘊沉痛。“《出師》”一聯,感嘆中有冀期,自負兼自勵,故前人有評:“結句自負,妙有渾含。”(范大士《歷代詩發》卷二十七)而"樓船"二句最為受人稱道,刻畫當年戰斗生涯,筆力雄健,意氣風發,且整體以名詞聯綴而成,嚴格工對,富有特色,雖不用一個動詞,也不用一個虛詞,卻是境界全出,充滿張力。
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了解陸游的生平,知人論世。
披文入情,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過對南宋朝代背景的了解,掌握南宋愛國詩人和詞人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標:能初步鑒賞詩歌的語言、表現技巧
情感目標:學習陸游的愛國精神和人格力量
一.由《示兒》導入,背誦。談詩歌的思想感情。
二.復習關于陸游的文學常識。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自號放翁。越州山陰(今紹興)人,南宋著名詩人。詩人一生“寄意恢復”,但為朝廷里的投降派所阻,始終未能實現。他的詩既有深刻的現實生活內容,又有積極的浪漫主義精神。抗金救國的理想和壯志難酬的苦悶,形成無法統一的矛盾,由此迸發出的火一般的激情和難以壓抑的憤懣構成他詩歌的基調。風格雄渾豪放,語言通俗流暢,明白如話。
三.寫作背景介紹
此詩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這時陸游退居于山陰家中,已是六十二歲的老人。從淳熙七年起,他罷官已六年,掛著一個空銜在故鄉蟄居。直到作此詩時,才以朝奉大夫、權知嚴州軍州事起用。因此,詩的內容兼有追懷往事和重新立誓報國的兩重感情。
四.鑒賞品味詩歌
1.如何理解“書憤”之“憤”?它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過什么樣的表現手法呈現出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