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諫》
由于統治者的欺騙性宣傳和御用文人的粉飾美化,這種專制的統治秩序很少受到質疑,上到地主階級知識分子中的優秀人物,下到廣大的民眾,他們大都認同這種統治秩序,甚至把它視為天經地義、萬古不變的“天理”。隨著封建社會一步步走向衰朽,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逐步萌芽,經歷過明清之際社會劇變的地主階級知識分子開始認識到古老的封建制度“已居不得不變之勢”(顧炎武),于是他們懷著痛心疾首的悲憤,掀起了一個思想上的反思和批判的高潮。顧炎武就是其中的代表。他的《明夷待訪錄》一書,對專制政體的諸要素做了系統的反思與批判,表現了早期民主思想的萌芽。在《原君》一文中,黃宗羲首先考察了君主的起源,指出君主的職責在于為天下人興利、釋害,君主與天下的關系應該是“天下為主,君為客”。在《原臣》中,他顛覆了君臣之間的主奴關系,指出“君與臣,共曳木之人也”,提出君臣之間應該是互相配合的關系。
三、 結合單元說明,介紹兩本書內容。
《貞觀政要》體現的是君主專制框架之內的治國之術,唐太宗作為一位開明的君主,能夠廣開言路,積極納諫,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君主一人專權可能產生的弊政,為中國封建社會盛世局面的開創奠定了基礎。
《明夷待訪錄》是在封建社會末期,進步知識分子跳出君主專制的框架,對君主專制體制所做的清醒而深刻的批判與反思。一為帝王治國思想的總結,一為帝王專制的批判,兩篇課文對比閱讀,可以使學生全面認識中國古代的政治思想,并吸取其中精華的東西。
四、 學生閱讀全文,要求讀準字音,讀清句讀。
必假顏色 必藉忠臣 幸諸公數相匡救 是故古者圣主必有爭臣七人
實愿罄其狂瞽 納芻蕘 如屬文之士 美惡必見
等數人勖之 纂組傷女工
第二課時
一、 齊讀全文。
二、 借助注釋自讀第一段,學生質疑,師生答疑。
三、 視學生疑問講解,然后師提醒學生注意:
1、匡正:糾正 卒令(之)不聞其過 遂(終于)至滅亡 尋:不久
公等:你們 各位
2、這一節主要有兩層意思:一是唐太宗積極求諫的態度;二是唐太宗對求諫的認識。
3、運用了比喻論證和對比論證、假設論證、舉例論證的方法。
4、辯證看待:
唐太宗在這段論述中道出了自己對于理想的政體運作模式的設想──君主開懷納諫和臣子忠直敢言的相互配合,這對于君臣關系的論述是有一定說服力。但是,在皇帝占主導地位的古代政治格局中,皇帝和臣子的地位并不是對等的,這種政體運作模式能否順暢進行,主要取決于皇帝一方。隋朝的滅亡雖然有“臣下鉗口”的原因,但這種局面的造成從根子上講是因為隋煬帝的“暴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