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國也
9
教學目標
1.學習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能歸納“數、發、直、兵、勝”多義詞的義項,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異于……”幾個句式的特點。
3.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
多義詞義項的歸納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學難點
課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教具準備
錄音機、投影儀、教學磁帶、投影膠片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簡介孟子及孟子思想,熟讀課文。
[教學步驟]一、導語
同學們,我們在初中學過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其中“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為后世廣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在今天仍然有很強的生命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還分別成為成語沿用至今。之所以會這樣,說明孟子的仁政思想不僅對當時,而且對后世影響極大。今天,我們來學習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國也》,從中可以再進一步理解他的仁政思想。
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簡介
學生可結合注釋①及課文后關于孟子的介紹來了解。
教師適當補充:
孟子繼承了孔子的學說,主張效法先王,推行仁政,宣揚性善,反對功利,反對戰爭,這些在當時列國紛爭的形勢下,被認為是脫離實際的空論。但他思想中的民主精神,民本思想等都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進步意義。
三、熟讀課文
1.放錄音二遍。
第一遍學生聽,要求認真聽,同時認真看課文,注意一些字詞的讀音和寫法。
第二遍,學生跟著錄音輕讀。
2.學生各自朗讀課文。
3.教師出示投影內容,檢查學生掌握字詞的情況。
投影
根據漢語拼音寫出相應的漢字,給加點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1)棄甲曳()兵
(2)涂()有餓piǎo ()
(3)雞豚()狗彘()之畜()
(4)數()罟()不入wū ()池
(5)無()失其時
(6)謹庠()序之教
(7)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8)申之以孝tì()之義
答案:(1)yè(2)涂tú通假字,同“途” 莩 (3)tún zhì xù (4)cù gǔ洿(5)無wú通假字,同“毋”(6) xiáng(7)頒 bān通假字,同“斑”(8)悌
4.學生各自朗讀課文。
5.3、4名同學朗讀,以此檢查朗讀情況,如發現問題及時糾正。
6.男女同學比賽朗讀。
7.全班同學齊讀。
8.結合注解朗讀,了解文意。
按前后桌組成學習小組,學生遇到問題,向小組其他組員提出,組內自行解決,如解決不了,小組長可向全班同學征求意見,確定答案。
9.全班同學齊讀課文。
四、布置作業
熟讀課文并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理清思路,背誦課文,教師適當作朗讀提示。
[教學步驟]一、檢查學生熟讀課文情況
按學習小組分開,組與組進行比賽。如第一組開始讀課文的某一段或某幾句,讀完之后,可任意點其他小組來翻譯,翻譯對了,可由翻譯對了的小組再讀課文的某段或某幾句,讓其他小組翻譯,以此類推。教師或其他同學可隨時糾正。
二、指導學生理清思路,背誦課文,并作閱讀提示
提問:這篇課文記載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對話,這次對話是圍繞什么問題展開討論的?
明確:“民不如多!
提問:在提出“民不如多”疑問前,梁惠王先是自詡曰(學生回答)“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睘槭裁凑f是“盡心焉耳矣”?具體做法是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