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難》賞析及教學參考
最后說說這首詩的基調。
這首詩以主旨句“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貫穿始終,已經顯示了它的詠嘆基調。統觀全詩,詩人之嘆有三:一嘆蜀道之高,二嘆蜀道之險,三嘆蜀中戰禍之烈。這三嘆其實也蘊含在詩人的具體描寫和抒情直白中。例如“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這是嘆蜀道之高,因為黃鶴之飛至高,猿猱動作最靈,二者皆不得過,人又何能翻越?再如“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這是嘆蜀道之險,用勸游者的口吻寫出,意味尤為深長。又如“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這是嘆蜀中戰禍之烈,詩人用具體描寫方式,再現了“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孟子•離婁上》)的圖景,有不忍目睹之意。
●解題指導
一、這是一首樂府詩,以七言為主,卻有不少雜言句,節奏多變化,與散文句法相似。試給下面的詩句劃分節奏,朗讀幾遍,說說它們對本詩的風格起什么作用。
1.噫吁,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2.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
3.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4.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鑒于這首詩較長,且內容有一定難度,在教學之始不宜要求學生背誦,所以先設計此題,而將背誦練習置于最后,體例與本單元其余諸課異。目的是使學生初步適應這首詩節奏的變化,讀出一點韻味來,不要把某些句子讀成散文,這對領會詩人熾烈奔放的感情和飄逸的風格極為必要。
這是一首雜言體詩,但跟其他詩人的這類體裁作品和李白的另一些這類體裁作品(如《將進酒》《梁甫吟》《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等)相比,都有顯著的不同。這不同就在于:其中的某些句子(如練習中所列舉的)如果孤立地看,確屬散文句。但我們不這樣稱它們,因為它們畢竟是詩的整體中的一部分,只能說它們是散文化的詩句,或句法與散文近似。這當然不能隨意而為,沒有李白那樣的氣概,那樣的英才,是駕馭不了的。
參考答案:
1.噫吁,/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噫吁”是復合嘆詞,須一氣讀出,中間不得停頓。“危乎高哉”亦當一氣讀,“乎”有延長音。“之”“于”皆當輕讀。)
2.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表示極短停頓。“有”有余音。“之”輕讀。)
3.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也”后聲斷氣不斷。“∥”表較長停頓。)
4.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而”輕讀。)
這些詩句都仿佛是詩人在熾烈感情的驅動下,不能自已,脫口而出,生動地表現了詩人奔放豪邁的風格。
二、“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這句詩有什么含義?它重復出現三次,有什么作用?
這道題是為鑒賞詩的內容設計的。重點是前一問,后一問是對前一問的補充,意思是可以從形式入手,因此在實際操作中應當先問后一問,然后分析“蜀道之難”一句的含義。
此題有一定的難度,不宜過早提出。答題所不可或缺的條件是:(1)課文基本成誦;(2)理清課文的結構層次;(3)了解詩的大意。
李白善于從民歌中吸取養料。這首詩中“一詠三嘆”的寫法,明顯地是對《詩經》中復沓形式的繼承,同時又有很大的發展。如果時間允許,無妨讓學生復習一下已學過的《詩經》作品如《君子于役》《無衣》等,再做一番比較──這就從內容的鑒賞延伸到形式的鑒賞上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