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戲劇概述
花部演出的喜劇和武戲是非常引人注意的。社會民眾在生活中充滿著艱辛勞苦,但在舞臺上卻創造著歡樂和熱鬧。勞作之“苦”與藝術之“樂”使他們獲得心理平衡和情緒宣泄。在這些民間小戲里,沒有沉重無比的沖突和嚴肅異常的人物,時時呈現出一種活潑之態和游戲精神。至于武戲,則在歷史故事劇中得到突飛猛進般地發展。刀槍劍戟,十八般開藝,在舞臺上盡情施展。自然,這成為花部戲對中國舞臺表演藝術的重要貢獻。
京劇——民間風情與宮廷趣味的交匯
1790年,為了給八十歲的乾隆皇帝做壽誕,一個浙江鹽務大臣帶著皖南藝人組成的戲班“三慶班”入京演出。至嘉慶、道光(1796-1850)時,出現了京都舞臺“四大徽班”稱盛的局面。以徽班為基礎,拉開了京劇形成的大幕。
徽班是演出團體,進京后他們演出的劇目和演唱的聲腔,必須克服審美地域性,去迎合與全國各地有著緊密關聯的京都觀眾。這就迫使他們在藝術上精益求精,善于融匯貫通。同期,又有一批湖北藝人相繼來京,加入徽班。徽漢藝人的合作,加速著這種融合。于是,唱二簧調為主的徽班兼容湖北漢調、皮簧腔,自此以后皮簧戲為主的戲班,立足帝都。這其間,杰出的藝人余三勝(1802--1866)、張二奎(1814--1864)、程長庚(1811--1880),是徽漢合流、并汲取昆腔、京腔(高腔)、梆子等諸腔雜調,衍變為京劇(即京調皮簧戲)的代表人物。人們稱其為“三鼎甲”,自是情理中事。
皮簧戲的藝術水平在高明藝人的推動下迅速提高,它激起了清廷皇室的狂熱偏好。咸豐(1851-1861)末年戲班開始被傳入宮內演戲,有一個叫“升平署”的機構管理著進宮演出的事。昨日還在茶樓會館表演,今朝便要為封建最高統治和京師百官獻藝。在這種特殊背景下,京劇實行著民間精神與宮廷趣味的融合,實行著南方風情與北方神韻的交匯。而融合交匯的結果,是把京劇引向了更統一、更規整的境地。統一規整到它足以貫通各個社會階層,穿絡不同的地域范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