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史詩三首 課文解讀
名家賞評 深刻奇幻,可泣鬼神。(《增定評注唐詩正聲》)
過陳琳墓
曾于青史見遺文,今日飄蓬過古墳。[過去曾在史書上拜讀過陳琳的文章,今天在飄流蓬轉的生活中又正好經過陳琳的墳墓。遺文:指陳琳創作并流傳下來的作品。飄蓬:蓬草秋天根折,隨風飄走無定,文學作品中常喻指飄泊不定的人。此處是作者自喻。]
首聯,敘寫自己對陳琳的景仰之情,而今日漂泊江湖路過陳琳的墳墓。“青史見遺文”,言陳琳文章的重要而宏大,于史書中常見其有關軍國大事的文章,暗含對陳琳的尊崇和仰慕。第二句正面點題,“今日飄蓬”透出詩人的感慨和際遇密不可分。
詞客有靈應識我,霸才無主始憐君。[陳琳靈魂有知,想必會真正了解我這個飄蓬才士吧,你有蓋世超群之才,得到曹操的賞識,而我卻沒有這么好運,因而格外憐惜、羨慕你。詞客:指以文章名世的陳琳。識:這里含有真正了解、相知的意思。霸才:蓋世超群之才,是詩人自指。無主:此處兼指作者無人賞識與陳琳得不到袁紹重用,所托非人。憐:憐慕、欣羨。君:代陳琳。]
頷聯,是全篇寄寓之意所在。這里所蘊涵的感情是復雜難言的:既有對自己才華的自負,也有與陳琳雖隔數代但異代同心、惺惺相惜之意。這里是說詩人懷才不遇且知音難覓,只能向早已作古的前賢傾訴,這是多么寂寞悲涼的心境。陳琳遇到了曹操那樣禮賢下士、豁達大度的主帥,應是“霸才有主”,而詩人恰好相反,接下來著一“憐”字,意為欣羨之意,正是水到渠成,二人處境多么不同。其中有對比,有感慨,暗含自己生不逢時的不幸。
石麟埋沒藏春草,銅雀荒涼對暮云。[年深日久,陳琳墓前的石麟已經埋藏在萋萋春草之中,更顯出古墳的荒涼寥落,遠在鄴都的銅雀臺,現在想必也只剩下荒涼的遺跡,在遙對黯淡的暮云了。銅雀:指曹操所建的銅雀臺。]
頸聯,即景抒情。前句是墓前之景,下句是墓前的遙思。年深日久,陳琳墓前的石麟已深埋在萋萋的荒草之中。詩人對前賢的追思緬懷,正寓含著對當代才人難遇的惋惜、對小人橫行的痛恨、對統治者任憑陳琳這樣一代才子之墓荒蕪的不滿。由陳琳得遇曹操而聯想到遠在鄴都的銅雀臺,猜想當年是何等顯赫的銅雀臺如今也一定是獨對黯淡的暮云了。這既是對曹操這位識才愛才惜才的明主的追思,也是對那個重才時代的向往。而“銅雀荒涼”正象征著一個重才時代的永遠消逝,詩人對身處棄才毀才時代之憎惡也就盡在不言中了。
莫怪臨風倍惆悵,欲將書劍學從軍。[此時臨風憑吊,倍感悲傷,因為自己正要學陳琳去從軍,但前途莫測,即使有文武才能,又怎不令人黯然神傷呢?臨風:當風而立。欲:將要。將:帶著。書劍:指文武才能。]
尾聯,抒發詩人無限惆悵之情。文章無用,懷才不遇,詩人欲棄文投軍,但時代不同,投軍又能有什么前途和機遇呢?無怪詩人臨風惆悵,黯然神傷了。
名家賞評 吊古詩,感遇詩,合二而一,既傷琳,亦自傷,“飄零”二字為“通篇血脈。”(趙臣瑗《山滿樓箋注唐詩七言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