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歌鑒賞教案二——鑒賞詩歌的語言
孟云卿與杜甫友誼篤厚。758年(乾元元年)夏,杜甫出任華州司公參軍,行前夜飲話別,并以詩相贈,即《酬孟云卿》。同年冬,他們在洛陽相遇,同到劉顥家中暢飲。杜甫又寫了《冬末以事之東郊,城湖東遇孟云卿,復歸劉顥宅宿,飲宴散因為醉歌》一詩,記敘此次邂逅相遇彼此喜悲交集的情景,表達了詩友間的誠摯感情。
元結極為推重孟云卿的詩。780年(乾元三年),他所編選詩集《篋中集》里,選入當代七位詩人的詩共24首,其中孟云卿詩5首。其詩作如實地描寫了當時民眾在戰亂中的苦難,表達了自己報國無門的感慨以及與親朋故舊的情誼。766年(大慶元年),孟云卿遠往南海,元結作詩贈別,題為《送孟校書往南海》。詩序中元結自稱:“平昌孟云卿與元次山同州里,以詞相友,幾二十年。材業,次山不如云卿;詩賦,次山不如云歲,通和,次山不如云卿......云卿少次山六、七歲,孟云卿聲名滿天下,知己在朝廷。及次山之年,云卿何事不可至。”高度評價孟云卿的品德與才學,熱情贊揚彼此兄弟般的真誠友誼。
孟云卿生活在唐帝國由盛轉衰的劇變時期,安史之亂中,他家境困頓,飄泊四方。其詩反于聲病,藻繪,語言樸素。其《傷時二首》有“虎豹不相食,哀哉人食人”之句,頗能反映社會現實。其一生坎坷,卒年卒地不詳。
賞析:孟云卿天寶年間科場失意后,曾流寓荊州一帶,過著極為貧困的生活。就在這樣的飄泊流寓生活中的一個寒食節前夕,他寫下了這首絕句。
寒食節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當春二月。由于江南氣候溫暖,二月已花滿枝頭。詩的首句描寫物候,兼點時令。一個“滿”字,傳達出江南之春給人的繁花競麗的感覺。這樣觸景起情,頗覺自然。與這種良辰美景相配的本該是賞心樂事,第二句卻出人意外地寫出了“堪悲”。作者乃關西人,遠游江南,獨在他鄉,身為異客;寒食佳節,倍思親人,不由悲從中來。加之,這里的“寒食”二字,除了指節令之外,還暗含少食、無食之意,一語雙關,因此“他鄉寒食”也就更其可悲了。
詩中常見的是以哀景寫哀情,即陪襯的藝術手法。而此詩在寫“他鄉寒食遠堪悲”前卻描繪出“二月江南花滿枝”的美麗景色,在悲苦的境遇中面對繁花似錦的春色,便與常情不同,正是“花近高樓傷客心”,樂景只能倍增其哀。恰當運用反襯的藝術手法,表情也就越有力量。
下聯承上句“寒食”而寫到斷火。寒食禁火的習俗,相傳為的是紀念春秋時賢者介子推。在這個節日里,人們多外出游春,吃現成食物。野外無煙,空氣分外清新,景物尤為鮮麗可愛。這種特殊的節日風物與氣氛會給人以新鮮愉快的感受,而對于古代賢者的追思還會更使詩人墨客逸興遄飛,形于歌詠。歷來詠寒食詩就很不少,而此詩作者卻發人所未發,由“堪悲”二字,引發出貧居寒食與眾不同的感受來。寒食“無煙火”是為紀念子推相沿而成的風俗,而貧居“無煙火”卻是為生活所迫的結果。對于富人來說,一朝“斷炊”,意味著佳節的快樂;而對于貧家來說,“往往”斷炊,包含著多少難堪的辛酸!作者巧妙地把二者聯系起來,以“不獨”二字輕輕一點,就揭示出當時的社會本質,寄寓著深切的不平。其藝術構思是別致的。將貌似相同而實具本質差異的事物對比寫出,這也是一種反襯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