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bd id="44f3z"></kbd>

<style id="44f3z"><thead id="44f3z"></thead></style>
    <option id="44f3z"></option>
      <em id="44f3z"><dfn id="44f3z"></dfn></em>
    1. <menuitem id="44f3z"><thead id="44f3z"><i id="44f3z"></i></thead></menuitem>
      <u id="44f3z"><input id="44f3z"></input></u>
      日日碰狠狠躁久久躁综合小说 ,艳妇臀荡乳欲伦交换h在线观看,亚洲熟妇无码另类久久久,国产精品极品美女自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 a v无 码免 费 成 人 a v,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喷水,白嫩少妇激情无码,五月丁香六月综合缴情在线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小學四年級語文教案 > 小學四年級語文《漁歌子》教案(精選14篇)

      小學四年級語文《漁歌子》教案

      發布時間:2023-09-18

      小學四年級語文《漁歌子》教案(精選14篇)

      小學四年級語文《漁歌子》教案 篇1

        初夏時節的清風,所過之處青梨小果,浸潤虞南平原。果林繞環之中,一曲《漁歌子》在上虞市謝塘鎮小唱響。聽著由樂清市樂成七小趙惠文老師執教的《漁歌子》一課,頗有一翻歸隱田園,與世無爭的鄉間風情。新語文的課堂呈現著:趙老師深厚的語文功底,學生靈動的想象,師生暢游詞曲美好的意境之中。

        一、簡練而富實效

        由一幅優美的山原風景畫,趙老師引出本課所學的詞──《漁歌子》,齊讀題后,老師問了一個問題:“‘漁歌子’,知道這是一首詞的什么?”

        當學生說這是一首詞的“詞牌”后,趙老師又用深入淺出的語言,介紹了“詞牌”的意義,使學生明確了詞牌的用意。課至此,對“詞牌”的理解教學老師還是沒有放棄,緊接著趙老師又讓學生說說“我們先前還學到過哪些詞牌?”

        生:憶江南

        生:滿江紅

        師:讀一讀這首詞。讀三遍:一遍讀準字音,二遍讀通順,三遍讀出點詞的味。大家聽明白了嗎?

        生盡情地誦讀詞句,美美地享受著屬于自己的時空。

        師:想展示一下自己的學習成果嗎?先請同學來讀一讀這些詞語:

        西塞山白鷺鱖魚

        青箬笠綠蓑衣

        斜風細雨不須歸

        先由個別學生讀,再由男生齊讀,女生齊讀。

        師:讀會了這些詞語,再來讀這首詞,就容易多了。請同學來展示一下。

        (樸實無華的課堂教學語言,清新自然的課堂引入,折射出趙老師清淳和諧的語文教學風格。沒有刻意地渲染,只有擲地有聲的課堂提問,扎實有效的引導訓練,讓學生在輕輕松松的學習過程中,掌握知識。對“詞牌”的教學,不僅讓學生理解了它在一首詞中的意義,更將先前學過或課外看到過的詞牌也在課堂上作了交流,使學生對“詞牌”的理解更真實貼切了;三遍詩詞的朗讀,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有了不盡相同的訓練要求,大家可以擇其所需而做到。詞語的朗讀教學,是理解一首詞的基礎。每一首詞都有屬于自己的意境,這些意境正是由這一個個事物所組構而成。讀詞語,便是讓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了解這些事物,為接下來對詩詞的理解打下堅實的基礎。趙老師簡練而富實效的課堂預設,開篇之時便使我們深深地感受到了濃濃的語文味,簡簡單單教語文或便是如此吧!)

        二、細心呵護每一位學生

        師:剛才,我們已經讀了這些詞語了,請同學來讀一讀這首詞。

        站起來一位學生,他讀得很快,根本就沒有任何讀詩詞的感覺。趙老師沒有急著讓他坐下,而是面帶笑容地走到這位學生的跟前,輕聲地對他說:“請你讀得慢一點,如果能讀得再響亮點那當然是最好。”

        學生再一次朗讀了這首詞,聽著顯然比第一次的朗讀有了明顯的提高。

        (班級里,每一個學生的朗讀的水平是不盡相同的。對待他們,我們更需要有一位語文老師所特有的細心與忍耐。趙老師的輕聲細語,呵護著這位學生。從趙老師的言行舉止中,這位學生感受到的是鼓勵與支持,他也有理由相信自己一定能做得更好,事實也便是如此。這便是趙老師的語文課堂。)

        三、盡展想象的臂膀

        師:詞中有畫,畫中有詞。我們要在讀一首詞中,想象詞中的畫面。請大家閉上眼睛,聽老師讀這首詞,想象詞中的畫面。

        趙老師范讀《漁歌子》,生閉眼,聆聽,想象。

        (趙老師入情入境的范讀,感染著課堂里的每一個人,大家都靜靜地聽著,盡情地暢游在詩詞所描繪的恬淡的鄉間風情之中。)

        師:你覺得哪個畫面最美?

        生:我覺得溪水叮咚,桃花夾岸,鱖魚肥美,那是天堂般的秀麗。

        生:我覺得西賽山前白鷺高飛的情景最美。

        生:我覺得作者在斜風細雨中垂釣,肯定很自在。

        師:你有沒有看到這畫面里的人?畫中是他的背影,想象一下此時他會是怎樣的面部表情呢?

        生:他肯定是一副悠然自得的樣子。

        生:應該是很開心的。

        生:他看著周圍如此優美的風景,又自在地垂釣,肯定很愉快。

        師:還有誰能發現這首詞中優美的東西?

        生:詩詞中將事物的各種顏色都寫出來了。有青色的、綠色的、白色的、粉紅色的。

        師:是呀,作者所給我們展示的是多么清淡悠閑的畫面呀!

        師:一首詞走進去,你不僅會看到什么,還會聽到什么,聞到什么?用心去聞一聞,還能聞到什么?

        生:能聽到白鷺的叫聲。

        生:能聞到桃花淡淡清香。

        (“想象能使兒童生活豐富,情感深化,它是兒童順利完成學習任務所必須具備的心理品質。”(《小學語文教學心理學導論》)小學生的想象力是不可低估的,語文教學中,一旦有了豐富的想象力參與其中,那么,我們的語文教學會變得生動活潑,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也會更加深入。一首詞所展現的畫面是無盡的,趙老師引導學生想象詩詞所描繪的意境,不僅展現的是一幅靜止的畫面,更可貴的是老師引導學生想象動態的鏡頭。清幽的遠山,流動的溪水,高飛低鳴的白鷺,悠閑垂釣的老翁,在趙老師的引導之下,學生盡情想象,直至聽到了鳥兒的鳴叫,聞到了淡淡的桃花香,那是多么深刻。)

        四、靈動的課堂練筆

        當同學們盡情地想象著詩詞所帶來無窮魅力,看著、聽著、聞著一切的一切,趙老師適時地提出了練筆寫作的要求:“書上寫下你所看到的,聽到的,聞到的一切。” (此時學生經過想象交流后,頭腦中已經呈現了清晰的畫面,適時地提出練筆的要求,學生有話可寫,有情可抒。既練習了寫作,又將詩詞的理解疏理清楚了。)

        五、新語文,深度的語文

        在聽取了趙老師的《漁歌子》一課后,我對“新語文”的理解是那是一種有“深度的語文”。它是我們在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基礎上,教師引領學生去探索和發現,讓學生在主動參與語言文字訓練過程中,通過對語言文字的深層感悟,開拓其創新思維,發展其創新能力,并在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和積累語言等的同時,挖掘蘊含在文本中深層的人文內涵,從而不斷完善自己的語文素養。

        生讀,“細雨桃花水,輕鷗逆浪飛。”

        師:想到的是哪句詞?

        生:桃花流水鱖魚肥

        生讀,“吹面不寒楊柳風,風里帶著些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兒、花香,都在微微濕潤的空氣里醞釀……”

        生: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是怎樣的細雨呢?“雨絲細細的,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

        師:不須歸,輕輕地讀,慢慢地念──不須歸

        師:要學好一首詞,不光要理解詞的意思,還要了解詩詞作者寫這一首詞時的背景,那有助我們正確地理解詩詞的情感。

        師:和張志和的《漁歌子》相對,他的哥哥也寫了一首詞,《和答弟志和漁父歌》

        張松齡

        樂是風波釣是閑,草堂松徑已勝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

        師:你讀出了什么?

        生:兄弟呀,為什么不歸呀?

        生:作者厭惡官場

        生:作者為太湖美景所沉醉

        師:作者在那里悠閑垂釣,又釣到了什么?

        生:悠閑自在的生活狀態,游與山間的田園生活

        (深度的語文,并不是單單指挖掘深層的人文內涵,還包括對語言文字的敏銳感,感悟人物深層的情感等等。這首詞雖色彩鮮明,初看也只是一幅風景畫而已,為什么千古傳誦,回味無窮?原來在這青山綠水中,還有一位超脫名利的漁父在,他把自己融化在大自然中,自樂其樂,無復風波之患。而古往今來,多少人在塵世的風波中顛顛簸簸,或者經歷過狂風暴雨,或者受不了凄風苦雨,很少有時間領略人生的樂趣,忽然面對著這不須害怕不須愁的斜風細雨,能不別有一番感慨?新語文的課堂在這里得到了最好的詮釋,趙老師旁征博引,對同一景色的描寫用不同的詞句進行對比朗讀,感受語言的魅力,豐富學生的閱讀,積累詞匯。這些使學生對詩詞的理解更深刻了)

      小學四年級語文《漁歌子》教案 篇2

        上課時間:2009-5-14

        上課地點:新安小學電教室

        上課班級:新安小學四(2)班   班主任:趙雪梅

        上課教師:陳祖靜

        實錄整理:湯  俊

        一、讀,感受詞的音韻之美

        師:好,大概還有一分鐘的時間。那我們在上課時間背一背詩,好不好?

        生:好!

        師:背一背我們才學過的《鄉村四月》。來,預備——起!

        生:《鄉村四月》,宋,翁卷……

        師:背得很好,上課!

        生:老師,您好!

        師:同學們好!請坐!今天這節課,老師將要和大家一起欣賞唐朝詩人張志和最著名的一首詞——《漁歌子》。那么,說到詞,開學的時候,我們還學過一首,還記得嗎?

        生:記得!

        師:這就是——

        生:《憶江南》。

        師:一起背一背,好嗎?

        生:好!

        師:“憶江南”,起!

        生:《憶江南》,唐,白居易……

        師:關于詞,你都有哪些了解呢?來,請你說!

        生:詞的句子長短不一所以又叫長短句。

        師:很好,你記住了詩與詞的區別。還有嗎?來,請你說!

        生[好像有點想不起來]:就是——

        師:別慌,慢慢講!

        生:詞不僅可以讀,還可以唱。

        師:還有嗎?

        生:詞不僅可以讀,還可以唱。唱的曲譜又叫詞牌,詞牌的名稱又叫詞牌名。

        師:說得對不對?

        生:對!

        師:他記住了詞可以唱的特點。那么,今天我們學的這首詞的詞牌又叫——

        生:“漁歌子”。

        師:看老師寫課題。[一筆一劃地板書]拿出手來跟我一起寫:漁——歌——子。來,一起讀課題!

        生:漁歌子。

        師:同學們真了不起,一下子就把題目讀正確了。知道老師為什么贊美大家嗎?因為,這《漁歌子》是詞牌,所以這個“子”在這里不能讀輕聲,就應該像剛才那樣讀第三聲,會讀了嗎?

        生:會!

        師:再一起讀一讀,起!

        生[帶有強調意味地]:漁歌子。

        師:那么這首詞,它是唐朝著名詞人張志和寫的。這首詞的詞牌,又是這首詞的題目。就像“憶江南”一樣,它還能表現詞的內容。讀著這“漁歌子”,猜一猜這首詞在寫什么?來,請你說。

        生:在寫漁夫在一邊唱著歌,一邊釣魚。

        師:說得很好。這“漁歌子”又名“漁父”。[打開課件]意思就是呢,打魚人或者垂釣者唱的歌。那么今天我們要學的《漁歌子》又是怎樣描繪張志和的垂釣生活的呢?翻開語文書110頁,我們自由地讀一讀這首詞。注意生字,把每個字讀準,把每個詞念得字正腔圓。明白了嗎?

        生:明白了!

        師:好,自由地讀,開始吧!

        生[自由地讀]:漁歌子……

        師:自由地再讀一讀。

        生:漁歌子……

        師:很快就讀完了,那——誰來讀給大家聽一聽?來,請你來,其他同學認真聽,看生字有沒有讀正確?開始吧。

        生:漁歌子……

        師:嗯,她讀得怎么樣啊?

        生[有幾個學生應和]:很好。

        師:很好,她把每個生字都讀正確了。但還是有個讀音要注意:綠——蓑——衣。這個“蓑”,它是——

        生:平舌音。

        師:嗯,其他的字都讀得很好,比如“箬笠”的“箬”是翹舌音。誰再來讀一讀?這一次老師要求不僅要字正腔圓,還要讀出一點節奏。

        生:漁歌子……

        師:不用我說,相信大家已經聽出了她的節奏和韻律了,是不是?

        生:是。

        師:下面我們一起來讀,怎么讀呢?請看[出示課件]老師把這一首詞的每一行分作了兩個部分,你們讀黑色的,老師讀綠色的。注意聽清楚我是怎么讀的?明白了嗎?

        生:明白!

        師:預備,起!

        [生于師對讀,師著意把“不須歸”三個字悠長地讀]

        師:下面我們交換一下,行嗎?

        生:行!

        [師與生對讀,學生在教師朗讀語調的導引下讀得有點“小意思”了。]

        師:你看,這樣一讀,詞的味道就出來了。是不是?

        生:是。

        師: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好,咱們再來讀一次,老師讀課題和作者你們讀后面的。漁歌子,唐,張志和!

        生朗讀詞。

        師[用體態提示學生]:斜風細雨——

        生[沉靜、悠長地]:不——須——歸——

        二、讀,感受詞的意象之美

        師:什么叫“不須歸”?

        陳紫晴:不須歸,就是那個,那個,那里的風景太美了,實在是太美了,他就“不須歸”,不想回家。

        師:嗯,她不僅說出了“不須歸”的意思是“不愿意回家”,還說出了原因,是因為這兒的——

        生〔雜然〕:風景很美。

        師:還有別的原因嗎?來,請你說。

        生:他想把魚釣滿,滿載而歸。

        師:噢,還有別的原因嗎?

        生默然,不知所謂。

        師:來,讀一讀!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來!

        生:因為他戴了箬笠,披著蓑衣。

        師:哦,什么叫“箬笠”,什么叫“蓑衣”?大家快點看看注釋,看明白了嗎?

        生:看明白了。

        師:這箬笠和蓑衣,我們還可以結合我們的插圖來看一看。你看明白什么叫箬笠,什么叫蓑衣了沒有?

        生:“箬笠”就是竹子編成的斗笠,“蓑衣”是草做成的防雨用具。

        師:那就相當于我們今天的什么?

        生〔雜然〕:雨帽/雨衣。

        師:對了!他戴著雨帽,穿著雨衣,不愿意回家,這是一個原因。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剛才這位同學說的,因為這兒的風景——

        生:太美了。

        師:是的。張志和這個人啊,非常了不起。他不僅是著名的詞人,還是有名的大畫家。他常常把畫畫的技巧融入到寫詞當中,他的好朋友大書法家顏真卿是這樣夸他的,來,讀一讀!

        生:詞中有畫,畫中有詞。

        師:意思就是說,他寫的詞就像一幅——

        生:畫。

        師:里邊藏著很多的景物和很多的色彩。讀一讀書,看看他為我們描畫了哪些景物?拿上筆,做上記號。可以默讀,也可以小聲地讀。

        生標畫。師巡堂。

        師:好,已經有同學找到了,現在請同學來匯報一下,來,發現了哪些景物?

        生:我發現了“西塞山”。

        師:嗯,西塞山。

        生:桃花,流水,鱖魚,箬笠,蓑衣,斜風細雨。

        師:斜風細雨——一共有多少種?

        生:九種。

        師:找到了嗎?

        生:找到了。

        師:如果你們把這些景物畫出來,你們會用上那些色彩呢?

        生:“西塞山”用綠色。

        師:說說為什么?

        生:因為西塞山里面長滿了樹,所以山清水秀。

        師:山清水秀,說得很好!綠色的西塞山。

        生:我想把白鷺,畫成白色。

        生:桃花畫成粉紅色。

        生:把流水畫成綠色。

        師:為什么?

        生:因為,這樣可以更清澈。

        師:把流水畫成綠色,會更清澈。老師想起了一句詞:春來——

        生:江水綠如藍。

        師:還有嗎?

        生:我想把鱖魚畫為淡黃色的。

        師:淡黃色的鱖魚。還有嗎?

        生:箬笠和蓑衣都可以畫成青色和綠色。

        師:哦,綠色和青色實際上差不多,可是作者在這里卻說“青箬笠,綠蓑衣”,可見他非常注意遣詞造句。好,請同學們看黑板。假如這黑板就是一張畫紙,老師想讓同學們把這些景物用彩色粉筆寫在畫紙上,使這幅畫看起來更美。怎么寫呢?比如[教師示范西塞山、白鷺、流水、鱖魚,把“桃花”和“斜風、細雨”預留給學生寫]

        生受邀上講臺板書。教師給予指導。

        師:還沒有寫完的同學先放一放,我來看看這兩位同學寫得怎么樣?評一評。

        生:還可以。“蓑衣”的“蓑”字寫錯了。

        師:哪里錯了,告訴她。

        生:沒有那個點了。

        師:“蓑衣”的“蓑”字也是一個生字,來,跟老師一起寫一下。

        生跟隨老師寫“蓑”字。

        師:“蓑衣”的“蓑”。頭戴斗笠,身披蓑衣,兩岸是桃花。有沒有同學發現她們寫得很好的地方?

        生:她那個“斜風細雨”寫得很好。

        師:為什么?

        生:因為風一吹那些細雨,細雨就斜了。

        師:風吹細雨,細雨就斜了。很有畫的意境。好,那么,看著,想著,這青山,這綠水就成了一幅畫,就成了一首絕美的詞——

        生:《漁歌子》

        師:一起來讀。

        生齊讀《漁歌子》。

        師:短短的27個字,就讓我們讀出了這么多景物,這么多的色彩,想一想,這是一幅怎樣的畫?

        生:這是一幅很優美的畫。

        生:這是一幅山清水秀的畫。

        師:山清水秀,五彩——

        生:繽紛。

        師:五彩斑斕的畫。這僅僅是展現在我們面前的一幅靜止不動的畫面嗎?

        生:不是。

        師:為什么?

        生[可能沒有認真聽講]:因為這個還代表了一首詞。

        師:它是一幅靜止不動的畫嗎?

        生:因為白鷺會飛,流水會流,鱖魚也會自由自在地游來游去。

        師:這讓人感到是一幅動的畫。好,閉上眼睛,讓我們把自己放到這幅美麗的畫卷中。想像,此刻的你,正漫步在西塞山腳下,或是徜徉在流水兩岸,或是獨坐于溪畔橋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又聞到了什么?[播放音樂]正是春汛時節,聽……遠處,郁郁蔥蔥的西塞山在蒙蒙的雨景中若隱若現,一行白鷺展翅飛向青天,發出清脆的鳴叫。近處,一湖碧綠的春水,岸邊的桃花開得紅顏似火,柔和的春風中,片片桃花帶著晶瑩的水珠飄落水中。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好,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又聞到了什么?請你來說。

        生:我看到了郁郁蔥蔥的西塞山,聽到了流水的響聲,聞到了桃花的香味。

        師:你看到的是一幅有聲有色的畫。

        生:我仿佛感覺到了在一個清香裊裊的早晨釣魚,我滿載而歸,白鷺從我的上面飛過。

        師:你的心情怎么樣啊?

        生:我覺得很開心。

        師:還有嗎?

        生:我好像走過了一個像仙境一樣的地方。

        生:我看見云霧迷蒙的西塞山,聽到了陣陣流水聲,聞到了桃花的芳香。在碧綠的流水中,還有游來游去的鱖魚。

        師:詞人最喜歡這美麗的景色。

        生:我看見了斜風細雨中的西塞山,若隱若現,出現在我的眼睛里面。然后,我還聽見了那些白鷺叫的那些鳴聲,聽起來很好聽。我還聞到了桃花的花香,聽到了流水的聲音,還看到了水里的鱖魚又肥又美,想到晚上又可以大吃一頓。

        師:啊,你看她的表情,好美,是不是?同學們,當你置身在這樣的美景中,你有什么想說的?

        生:真想用《漁歌子》來贊揚它!

        師:那我們就用《漁歌子》來贊揚它!

        生〔配樂朗讀,語調中呈現出了詞的意境〕:西塞山前……斜風細雨不須歸。

        三、讀,感悟詞中的情感

        師:你愿意歸去嗎?

        生:不愿意。

        師:你呢?

        生:也不愿意。

        師:張志和呢?

        生:更不愿意。

        師:你們怎么知道的?

        生〔雜然〕:因為“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老師想,你們應該看到了詞人的神情。“青箬笠,綠蓑衣”留給我們的只是背影而已,你猜他是怎樣的神情呢?來!

        生:悠然自得。

        生:漁父很享受的感覺。

        生:自由自在。

        師:自由自在,說得真好!是的,張志和就喜歡這樣的垂釣生活,就喜歡這種悠閑,這種自在。〔板書〕雖然湖面上吹著乍暖還寒的風,還下著斜斜的細雨,他依然寫道——

        生〔飽含情味地〕: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他依然寫道——

        生: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他不愿意回去,他的哥哥卻很擔心他。擔心他長期在外,怕他惹出麻煩來,于是出錢給他蓋了一所草房,還寫了一首詞送給張志和,就是這首《和答弟志和漁父歌》。來自由地讀一讀。

        生自由讀和詞。

        師:我想請一位同學起來讀一讀。

        生讀和詞。

        師:她讀得很有感情,是不是?

        生:是!也很有節奏。

        師:那么,有一個地方需要注意:草堂松徑jìng已勝攀。一起來讀!

        生:草堂松徑jìng已勝攀。

        師:會讀了,有本事;讀懂了,更了不起。你們讀懂了嗎?

        生面面相覷,默然不作聲。

        師:有的同學不敢自信地回答我。那我問一問,哥哥在叫弟弟干什么呀?

        生:回去,回家。

        師:你怎么知道的?

        生: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

        師:“還”是什么意思?

        生:回!

        師:哥哥就是在叫弟弟趕緊——

        生:回家!

        師:好,我也來勸勸大家。你們就是張志和,我就是哥哥,看看你們能不能用詞來回答我。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

        生: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狂風浪起且須還。

        生: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深情地] :且須還。

        生[深情地]:不須歸。

        師[激qing地]:且須還!

        生[激qing地]:不須歸!

        師:為何不歸,為何不歸啊!哥哥知道答案嗎?

        生:不知道。

        師:那么,請你用詞來告訴哥哥[出示課件]。怎么來寫呢?可以寫“西山青,白鷺飛,烈日當頭不須歸。”你還可怎樣寫呢?來,拿出你的筆,在紙上寫一寫。

        生寫“詞”,教師巡視。

        師:好,他很快就想回答了。來,聽一聽。

        生:桃花沒,鱖魚肥,烈風暴雨不須歸。

        生:鱖魚肥,桃花美,天打雷劈不須歸。[眾笑]

        生:風景好,鱖魚肥,暴雨斜風不須歸。

        師:斜風?不夠強烈,暴雨疾風不須歸。

        生:風景好,水又綠,還為滿足不須歸。

        生:斜風吹,細雨下,斜風再大不須歸。

        生:桃花香,鱖魚肥,悠然自得不須歸。

        生:桃花美,鱖魚肥,迷人風景不須歸。

        師:風景太美了,他——

        生:不想回去。

        師:是不是這樣的?是不是只有這個原因呢?我們要來了解一下張志和這個人。課件播放:(張志和本名張龜齡,他從小便才華過人,16歲的時候,他中了舉人,還給皇帝寫了一份折子,列了許多治國的良方,于是皇帝封他做了大官,并且賜名張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但后來他因事而被貶官。之后,他干脆辭官歸隱。隱居在太湖一帶,整日扁舟垂釣,過著悠閑自在的漁家生活。但他釣魚卻很奇怪,《唐書.張志和傳》中曾這樣記載:

        師:怎樣記載得呢?讀!

        生:“志和居江湖,自稱煙波釣徒,每垂釣,不設餌,志不在魚也。

        師:“每垂釣,不設餌”,你讀懂了嗎?

        生:他每次垂釣都不投魚餌。

        師:你有疑問嗎?

        生:為什么他不裝魚餌卻能夠釣到魚?

        師:沒有魚餌,怎么可能有魚兒上鉤呢,是不是?可是張志和卻說他釣了很多很多。想一想,你覺得他釣了些什么?

        生:他釣了一些休閑回來,讓他自己的心平靜。

        師:是啊,厭倦了官場的明爭暗斗,他把什么釣回家了?

        生:悠閑!

        師:自在!

        生:因為魚兒很多,不用魚餌,自己就自投羅網了。[眾笑]

        師:這是一個神仙在釣魚啊!

        生:他釣了很多東西在腦海里。

        師:是啊!張志和不僅釣到了美麗的風景,讓桃花的芬芳鋪滿他的生活,而且他更釣到了一份——

        生:悠閑自在。

        師:這也是他一生的追求,心志平和。來一起讀。

        生:心志平和。

        師:讓我們像張志和那樣,獨坐著,任清風拂面,任桃花的芬芳撲鼻而來,一起讀——[音樂響起]

        生[有情感地]:漁歌子……

        師:斜風細雨——

        生[悠長地]:不——須——歸——

        師:再讀一次!

        生: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這首《漁歌子》流傳至今,已上千年。它是唐詞的宗祖,也成為后代文人墨客爭相填和的范本。后代文人對它推崇之至,你們看,這一首[課件出示]蘇軾的《浣溪沙》。自由讀一讀,看看有什么發現?

        生:浣溪沙……

        師:你來說說!

        生:有些句子和《漁歌子》當中的一模一樣。

        師:是不是?

        生:是!

        師:蘇軾太喜歡這首詞了,所以他把張志和的句子放進了自己的詞里。讓張志和筆下的美景,百年千載地悠悠回蕩。一起讀!

        生[有詞的味道地]:浣溪沙……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假如你來到浙江湖州,你一定會看哪座山?

        生:西塞山

        師:來到西塞山你一定會想起一個人?

        生:張志和

        師:想到張志和你一定會情不自禁地想吟誦一首詞

        師:漁歌子

        師:來,讓我們深情地吟誦這首千古絕唱,讓它在我們的心中定格成一幅清麗自然、醇香久遠的永恒畫卷吧! “漁歌子”起。

        生和著音樂背誦整首詞。

        師:好,下課!

        生:謝謝老師,老師再見!

        師:跟后面的老師說再見。

        生[揮手]:再見!

      小學四年級語文《漁歌子》教案 篇3

        設計理念:

        《漁歌子》是人教版課標實驗教材四年級下冊的一首詞。本詞意象豐富、情真意切,引導學生在朗讀中體會詞人的思想感情,激勵學生熱愛生活、熱愛自然。本詞的設計力求在朗讀詩詞的基礎上,由詞中畫、詞中人進而通過了解詞人生平,將讀、思、悟、說有機結合,使學生深入理解如何學好古詩詞,在漁歌子的音樂中,體會詞人深刻的情感,使學生更加熱愛生活,熱愛自然。

        教學目標:

        1.會讀、寫四個生詞。

        2.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本詞;在朗讀中初步把握本詞的意象,在品析意象中體會詞人的思想感情。

        3.在音樂中回味詞人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的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的美好感情。

        教學重點:體會詞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有感情地朗讀本詞,深刻體會詞人的志向,體悟其思想感情。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方法:啟發式講讀法、以畫促悟法、交流法

        教學準備:ppt課件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掌握四個生詞以及九種景物。

        2、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本詞;在朗讀中初步把握本詞的意象,在品析意象中體會詞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內容及過程:

        一、聯系實際導入

        同學們,在上課之前,老師要問大家一個問題:知道張志和是誰取的嗎?(適當點評)張志和16歲時考取進士,努力學習,給皇帝上了一份折子,里面提到很多治理國家的好辦法。于是皇帝封他做了大官,并賜名張志和。

        【設計意圖:這首詞的教學重點是體會詞人的思想感情。了解詞人做官直至后來棄官的過程是為了更好的理解詞人的思想感情,從而較快地進入學習狀態。】

        二、初讀課文,字詞學習

        (一)初讀本詞(要求:把字音讀準確,注意詞中需停頓的地方。淺層次的了解本詞)

        (二)詞語學習。

        學習步驟:

        1.識字與注意停頓

        ①記住鷺、鱖、箬與蓑四字的讀音和寫法

        ②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需注意停頓

        2. 了解詩與詞的區別和全班齊讀本詞

        【設計意圖:四年級的學生已經初步具備獨立識字能力,因此我在處理字詞的音、形、停頓三方面時,通過圖片、生活經驗、聯系上下文、情感體驗對字詞進行教學,一方面可以使學生更好的理解詞義,另一方面通過講解詩詞的區別更好的使學生理解學習古詩詞的方法。】

        三、抓住重點,以圖入境

        (一)請一位小朋友回答出詞中的九種景物

        (二)教師在黑板上畫一個框,請兩位小朋友合作,把九種景物畫入框中。其余同學劃一劃、讀一讀,感受一下這九種景物。這可是一個很好的讀書習慣。

        【設計意圖:為使學生深入體會詞義,我引導學生通過抓住本詞的九種景物—以圖入境,加深體會。】

        四、身臨其境,集體交流

        (一)同學閉上眼睛,教師把這首詞的詞義有感情的朗讀,讓同學們充分發揮想象,自己想到了什么

        (二)集體討論 

        (三)站立起來,再一次全班齊讀本詞

        【設計意圖:討論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想象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因此這一環節中,我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自由想象,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有所感悟和思考。】

        1.提問:為什么作者遲遲不歸,真的是因為留戀西塞山的美景嗎?

        2.預設:

        第一處:

        張志和的哥哥張松齡在《和答 弟志和 漁夫歌》中,希望弟弟早日歸來,為什么弟弟還是不歸?

        第二處:

        (1)了解作者生平

        (2)指導本詞。

        第三處:

        音樂結尾

        【設計意圖:根據學生認知水平以及文本特點,我進行了充分預設,分為三塊進行引導。為了突破教學的重難點,以學生的讀、思、悟、說為主,通過有層次地引讀、學生的想象等多種形式將學生帶進課文所表達的情感境地,充分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

        3.  音樂結尾

        【設計意圖:更深刻體會詞義】

        3.小結:同學們,本詞所作之處就在湖州,希望同學們更加熱愛自己的家鄉,熱愛自然,自由的追求夢想。

        五、總結,深情結課

        以歌結尾

        六、作業布置

        1.有感情朗讀本詞,并且背誦本詞

        2.查找相關資料,更深刻的了解作者,找找有沒有與張志和思想感情相同的詞或詩歌,課后同學之間交流

        【適當的練習才能鞏固學到的知識,詞語的掌握需要書寫,課文的深入理解需要朗讀,更需要結合自己的反思。而且,學以致用。因此,我設計了讀寫反思的作業。】

      小學四年級語文《漁歌子》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認識詞中的生字,會寫3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詞。

        3.體會詩詞所表現的內容、意境,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4.培養閱讀古詩詞的興趣和對古詩詞的熱愛之情,養成課外主動積累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

        體會詩詞所表現的內容、意境,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準備詩詞內容的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回憶學過的描寫春天的詩《詠柳》《憶江南》

        二、檢查初讀情況

        1.出示《漁歌子》

        2.指名讀,讀準、讀通、讀順。

        3.聯系你的預習收獲,試著有節奏的讀。 ?

        三、熟讀,理解詞意

        1.交流預習收獲。解決了哪些詞?還有那些不能解決?小組交流,還不能解決的提出來大家共同解決。

        2、讀詩,試著用自己的話說說詞意。

        3.老師請你再好好讀讀這首詞,仔細品味一下,哪一句給你的感受最好?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覺?

        提示: “西塞山前白鷺飛”, 在青翠蔥蘢的西塞山前,一群潔白如玉的鷺鷥在碧空中飛翔。(青山、白鷺,一動一靜,這是一幅多么明麗、和諧的畫面,如果詩人是一個攝影師,那他所攝取的這個畫面應該是——遠景)把那份幽遠、寧靜給讀出來。

        “桃花流水鱖魚肥”:在桃花夾岸的苕溪里,無數肥美的鱖魚在水底游動,或在水面嬉戲追逐著繽紛的落英。(桃花紅、溪水藍,鱖魚跳,這是一幅多么艷麗、生動的畫面)

        這一遠一近的對比,這明麗與絢爛的對比,你能通過朗讀出現出來嗎?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一個“斜”字,寫出了春風的柔,春雨的細,)他頭戴青竹笠,身披綠蓑衣,迎著斜風,冒著霏霏細雨,遨游在大自然的畫幅里,顯得多么逍遙自在!

        如此美景,怎么不令人陶醉,怎么不令景中之人流連忘返。讀出那份無憂無慮,逍遙自在!

        4、此時此刻,展現在你眼前的是怎樣的一幅畫面呢?(整體感知)

        交流自己體會到的詞所描繪的美麗春景。 (自然景物 人 顏色 動靜)

        5、有感情朗讀(背誦)詩句。

        四、精讀,品詞味

        1.師;短短27個字,為什么能向我們展示了這樣一幅雋永清新、豐富秀麗的水鄉風景圖。古人的語言的究竟有著怎樣的凝煉與絕妙呢?老師請同學們再細細品讀這首詞時,你能發現其中看似簡單普通,卻是作者別具匠心、反復斟酌推敲的詞語嗎?

        2.品析“青、綠”

        “青、綠”是同一種意思嗎?都表示綠色,為什么要用不同的字?你還知道哪些表示綠色的詞(一個字的),“翠”——遙望洞庭山水翠(那是一種活潑的、充滿生命力的`綠);“碧”——碧玉妝成一樹高(富有光澤的綠);“蒼”——日暮蒼山遠(深沉的綠);“蔥”——(濃厚鮮活的綠)

        為什么這么多表示綠色的詞,作者偏偏用了“青”和“綠”呢?能不能用其他的字來代替,或者,能不能把“青、綠”的位置換一下?你自己試著替換讀讀看,再與詩的原句對比一下,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學生品讀,說自己讀后的感受。

        a, 詞義不符;(舉例說明)

        b, 音律不和諧。(舉例說明)

        看似簡單直白的兩個字,卻是作者反復推敲、斟酌的結果,那簡單就是惟一的。瞧,我們學著詩人,用心去讀、去觀、去品、去悟,總會有深妙的體悟和發現。

        五、了解詩人,品味詩情

        1.那么這個頭戴“青箬笠”,身穿“綠蓑衣”的人到底是誰呢?請同學們再次用心地讀讀全詞,連題目、作者都讀。

        學生自主探究。

        (1)有可能是漁人:a、趁著春水漲、鱖魚肥,多打魚,好養家,連斜風細雨都不顧。

        b.從詩題《漁歌子》,這首好像應是漁歌,所以那人應是打魚的漁人。

        是一個勤勞的漁人,讀這兩句詩。

        (2)有可能是詩人。詩人為這美麗的山水所陶醉,他覺得這斜風細雨也是一種美,所以留戀不歸。

        (3)(只要說得有道理,都應肯定)

        2.了解作者:

        (出示燈片: 張志和:初名龜齡,字子同,唐肅宗時棄官歸隱,沒有回故鄉浙江金華,而到湖州居住,常常在船上漂泊,自稱“煙波釣徒”。他歸隱時,安史之亂尚未平息。國家處于動蕩不安的紛亂之中。在這種情勢下,他因為無力佐治,只得避居江南水鄉,以悠閑自在的漁家生活寄托了作者向往自由和熱愛自然的情懷。)

        看了這段介紹,你有了什么新的想法?

        從以上介紹可以看出,此詩,作者明寫漁父,暗寫他本人,秀麗的水鄉風光和理想化的漁人生活中,正反映向往自由,熱愛自然的情懷。

        3.再誦古詩,讀出韻味

        師引:

        作者多么希望自己能遠離世俗的爭斗,在這樣和諧秀麗的大自然中自由生活——讀

        作者多么希望勞動人民以自己的勤勞,獲得這樣一份安寧的生活——讀

        作者多么希望人們能遠離戰亂,永遠過著這樣幸福美好的生活——讀

        (層層遞進)

        六.課外拓展,升華詩情:

        1.師:張志和的《漁歌子》表現了瀟瀟春雨灑江天之時,漁人既在勞作,又觀美景的無限情趣,寄托了作者向往自由和諧生活的美好意愿。這首詞流傳至今一千多年,不僅歷代傳唱,而且詩家騷人多仿其體式、意境或詞句翻出新作。其中就有宋朝詩詞大家蘇軾。他甚至把張志和的詩句直接嵌入其中:

        浣溪沙

        宋 蘇軾

        西塞山邊白鷺飛,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鱖魚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隨到處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2.學生讀通詩句。

        師:此詩與張志和的詞,在格式上有什么不同?(比張詞多了幾句)

        既然模仿張的詩,有的甚至是直接引入,那么為什么會有這些變化呢?我們來看蘇軾這詩題下的自注:

        題注:“玄真子《漁父》云云,此語妙絕,恨莫能歌者,故增數語,令以《浣溪沙》歌之。”

        生讀,說說你是怎么是理解這段話的?

        (師在學生自悟的基礎上,簡單解釋,尤其“恨莫能歌者”—— 這只有超然于世外的“煙波釣叟”才有這樣的心境、這樣的話語,他人難能仿此,“恨莫能歌者”表現東坡對張詞的推重心意。)

        3.學生自讀蘇軾的《浣溪沙》

        簡單理解詩意及作者想要表達的意境。

        蘇軾推重張志和的詞,僅僅是因為張詞的語言“妙絕”嗎?

        ( 張在詞中所表達的情懷,正是蘇軾想要釋放的心情,簡介蘇軾——他一生仕途坎坷,為官期間,他關心人民疾苦,當時,國家動蕩不安,他自己也被一次又一次的貶職……所以,他也懷有和張志和同樣的心愿。張儼然成了蘇軾的知音。張和蘇隔朝隔代,幾百年的時空((1037~1101)——(730~約810))竟然因一首《漁歌子》而聯通,孤傲與清高的心靈相通了,智慧與才情相融了。我們何其有幸通過這些美妙和文字來體悟春雨中的另一番情趣意致。)

        (再出現《漁歌子》)讓我們再一次來讀讀《漁歌子》。

        七.總結,升華。

        有一位詩人說:再美的詩,也美不過春天的一棵樹。所以,再好的文字營造的風景,也比不上身邊這觸手可及和活生生的大好春光。同學們,讓我們回到現實,回到我們身邊的春天,在校園里尋找春天,去大自然感受春天,也用我們的心我們的筆表達春天吧。

      小學四年級語文《漁歌子》教案 篇5

        詩詞講究的是物象與情意的融和。意象一般是對文字所描寫的物象的感受和體會,意境是在意象所烘托的氛圍中達到的一種境界,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漁歌子》這首詞,意境很美,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岸桃花,青笠綠蓑,色澤鮮明,但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但又充滿活力。那么,課堂上,如何指導學生輕松愉悅學好古詩詞,習得學習方法,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

        教完這篇課文,覺得以下幾點是比較成功的。

        一、激發興趣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所謂“樂”,其實就是興趣。魯迅先生說:“沒有興趣的學習,無異于一種苦役;沒有興趣的地方,就沒有智慧和靈感”。

        1、音樂激趣。于是,《漁歌子》開課時,我就播放動聽的《漁歌子》歌曲,讓學生猜歌名,學生興趣很濃,一下子就精神抖擻。聯系背景領悟詩人悠閑自在之后我又放吟誦《漁歌子》的曲子,并帶著他們一起悠閑地吟誦,他們無比歡快。

        2、故事激趣。在學生學習古詩文時,適時地引入某段背景故事或詩人軼事,很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張志和曾被皇帝賜官、賜名,后來因一些事情被降官。他一不做二不休,干脆辭官,整天漫游在山水之間。他釣魚又不設餌,他哥哥寫詞勸他回家等等。這些資料老師當作一個有趣的故事來介紹,令孩子們學得津津有味。

        3、繪畫激趣。其實好的一首詩就是一幅絕佳的畫,而《漁歌子》這首詞更為明顯。張志和既是詩人,又是畫家,我根據詩詞內容在黑板上繪其景,引導學生輕松說其美,悟其意。

        在這堂古詩詞教學中,我還采用“配詩樂”、誦讀比賽等多種方法來激發學生學古詩的興趣。

        二、自主學習

        俗話說:“笨媽媽教出聰明孩子”。這句話應該這樣理解:聰明的“笨媽媽”什么事情都讓孩子做主,充分發揮孩子的自主性,所以孩子就越來越能干。同理,課堂上,聰明的老師應該是把充分的學習時間,把學習的自主權還給學生,這樣學生的語文能力才會越來越強,語文素養自然就會提高。

        1、把誦讀的時間還給學生。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于是,課堂上,充分讓學生誦讀,有范讀,讓學生齊讀,分組讀、個別讀、交叉讀、分角色朗讀、比賽讀等多種多樣的形式。在教學《漁歌子》一課時,我讓誦讀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首先的初讀,讀準字音;帶著節奏讀,讀出音樂美;然后讀出韻腳“飛”、“肥”、“歸”,讀得有滋有味。詩詞初步讀懂了,接著在學生細細品味詞的美麗畫面時,學生邊想象畫面邊有感情朗讀,讀得聲情并茂,抑揚頓挫。最后在聯系作者張志和被貶后,干脆辭官整日泛舟垂釣的背景資料,感悟他的悠閑自得時,孩子們還是把所有的一切都寄情于自己的聲聲誦讀中。不僅讀得量大,面廣,層次分明,而且充分發揮了讀的功能:通過品讀語言、想象情境、體會人物心情來引導學生讀出味道與感覺。此時,詞中美麗如畫的景、悠閑自在的人、興奮舒暢的心都洋溢在那童聲之中。

        2、把想和說的時間還給學生。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人往往在字數有限的詩句中容納豐富的內容,或表現極富特征的生活場景,或表達真摯豐富的思想感情。教學中需要運用恰當的方法,為孩子們插上想象的翅膀,體味其中美好的情趣或深刻的思想感情。對詩人當時的動作、神情、內心、語言及所處的自然環境等細節展開了大膽的想象,并將想象內容大膽表述,內化成自己的感悟。

        《漁歌子》通過短短27個字,描繪了一片色彩明麗、畫面清新的詩情畫意。在背景音樂里,我用那柔美的聲音,聲情并茂地將學生引進這寧靜而美好的`人間四月天。“孩子們,請閉上眼睛,讓我們一起走進張志和的生活,走進他的世界。隨著老師的朗讀,你眼前仿佛出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然后,老師繼續引導孩子們想象得更具體些,“這些景物有著怎樣的顏色?怎樣的姿態?在斜風細雨中,周圍的景物又有著一番怎樣的變化?”同學們在音樂和語言的感召下,展開想象,紛紛述說心中所想到的如仙境般的美景,通過形象再現,走進了這意境優美的春日中,走進了富有情趣的詞人心中。

        為了讓學生說得更具體些,更生動些,我在黑板上用簡筆畫畫上了遠處蒼翠的西塞山,飛翔的白鷺鳥,近處飄飄悠悠的粉紅桃花,慢慢流淌著的輕輕江水,淡黃色的肥美鱖魚,更近處,漁翁頭戴青色的斗笠,身披草綠的蓑衣,停舟于春波之上,悠閑地釣著魚。一幅美景就這樣呈現于眼前,這樣變抽象為具體,學生看著、想著、說著,學得是那么主動,學得是那么積極。

        3、把問的時間還給學生。

        “學起于思,思起于疑”。敢問是創見的蓓蕾,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李政道在和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師生談話時,特別強調要從小培養敢于提問的精神。

        我深知要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就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敢于提問。于是,在自學《漁歌子》詩意環節,我要學生拿出筆,靜靜地默讀這首詞,參照注釋、插圖,讀懂了什么,在讀懂的地方畫個“!”還有什么不懂的,在不懂的地方畫個“?”。剛開始時,大家都不敢提問,沒人舉手。我不慌不忙,面帶微笑,積極鼓勵、暗示:“學問,學問,就是要善于提問。你心中有任何疑惑都可以提,哪怕是一個字、一個詞都好。”在我反復的激勵之下,孩子們開始蠢蠢欲動了,由“什么是箬笠、蓑衣”的簡單提問漸漸到 “漁翁為什么不回家?為什么要寫桃花流水?”等有深度的問題了。學生有了自己的思維,敢于提出問題,一方面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大大提高,另一方面為學生創新和探索提供開放性的空間。在把問的時間還給學生時同時也把探究的時間還給了學生。

        三、方法指導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說的是傳授給人既有知識,不如傳授給人學習知識的方法。在課堂上,我不斷滲透學生學習古詩詞的方法:

        1、借助書中注釋。在熟讀古詩的基礎上,可以借助書中注釋來初步理解古詩大意。

        2、借助書中插圖。小學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每首古詩都配以彩色的圖畫。如果能正確觀察圖畫,了解圖畫的意境,那么對于這首詩的大意就能達到基本理解了。

        3、有感情地反復朗讀。俗話說得好:“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瑯瑯出聲地誦讀,低唱慢吟地誦讀,也可“不求甚解”地誦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讀多了,自然成誦。

        4、邊讀邊想象。古詩詞語言精煉、意境深遠,具有想象豐富的特點。把詩中的語言想象成一幅幅鮮活的畫面,一幕幕立體的場景,讓自己置身于其中,在想象中朗讀,升華情感。這樣,有助于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

        5、了解古詩的時代背景。在基本了解了古詩大意之后,要想更深一層領悟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還需要了解作者創作的時代背景。通過了解張志和的背景資料,同學們知道了他不是為了釣魚,而是為了欣賞這里的美景,以一種平和的心態。

        不過,反思教學,也有不足的地方。首先,老師對學生在課堂上會出現的情況預設不夠,所以出現問題不能很靈活的處理。如開課初,學生不知道詞的特點,“塞”的幾個讀音也不清楚,糾結的時間比較長,導致課堂還有一個環節沒時間了。再者,在讓學生自學時,老師有開放性的題目,“你讀懂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懂的?”老師放任學生,但是沒有很好的梳理、提煉。如果在此處很好的鋪墊的話,接下來引導學生想象的環節應該會更精彩。

        課堂是遺憾的藝術,但是我應該在遺憾中反思、前進!

      小學四年級語文《漁歌子》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認識詞中的生字,會寫3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詞。

        3.體會詩詞所表現的內容、意境,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4.培養閱讀古詩詞的興趣和對古詩詞的熱愛之情,養成課外主動積累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體會詩詞所表現的內容、意境,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準備詩詞內容的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回憶學過的描寫春天的詩《詠柳》《憶江南》

        二、檢查初讀情況

        1.出示《漁歌子》

        2.指名讀,讀準、讀通、讀順。

        3.聯系你的預習收獲,試著有節奏的讀。 ?

        三、熟讀,理解詞意

        1.交流預習收獲。解決了哪些詞?還有那些不能解決?小組交流,還不能解決的提出來大家共同解決。

        2、讀詩,試著用自己的話說說詞意。

        3.老師請你再好好讀讀這首詞,仔細品味一下,哪一句給你的感受最好?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覺?

        提示: “西塞山前白鷺飛”, 在青翠蔥蘢的西塞山前,一群潔白如玉的鷺鷥在碧空中飛翔。(青山、白鷺,一動一靜,這是一幅多么明麗、和諧的畫面,如果詩人是一個攝影師,那他所攝取的這個畫面應該是——遠景)把那份幽遠、寧靜給讀出來。

        “桃花流水鱖魚肥”:在桃花夾岸的苕溪里,無數肥美的鱖魚在水底游動,或在水面嬉戲追逐著繽紛的落英。(桃花紅、溪水藍,鱖魚跳,這是一幅多么艷麗、生動的畫面)

        這一遠一近的對比,這明麗與絢爛的對比,你能通過朗讀出現出來嗎?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一個“斜”字,寫出了春風的柔,春雨的細,)他頭戴青竹笠,身披綠蓑衣,迎著斜風,冒著霏霏細雨,遨游在大自然的畫幅里,顯得多么逍遙自在!

        如此美景,怎么不令人陶醉,怎么不令景中之人流連忘返。讀出那份無憂無慮,逍遙自在!

        4、此時此刻,展現在你眼前的是怎樣的一幅畫面呢?(整體感知)

        交流自己體會到的詞所描繪的美麗春景。 (自然景物  人  顏色  動靜)

        5、有感情朗讀(背誦)詩句。

        四、精讀,品詞味

        1.師;短短27個字,為什么能向我們展示了這樣一幅雋永清新、豐富秀麗的水鄉風景圖。古人的語言的究竟有著怎樣的凝煉與絕妙呢?老師請同學們再細細品讀這首詞時,你能發現其中看似簡單普通,卻是作者別具匠心、反復斟酌推敲的詞語嗎?

        2.品析“青、綠”

        “青、綠”是同一種意思嗎?都表示綠色,為什么要用不同的字?你還知道哪些表示綠色的詞(一個字的),“翠”——遙望洞庭山水翠(那是一種活潑的、充滿生命力的綠);“碧”——碧玉妝成一樹高(富有光澤的綠);“蒼”——日暮蒼山遠(深沉的綠);“蔥”——(濃厚鮮活的綠)

        為什么這么多表示綠色的詞,作者偏偏用了“青”和“綠”呢?能不能用其他的字來代替,或者,能不能把“青、綠”的位置換一下?你自己試著替換讀讀看,再與詩的原句對比一下,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學生品讀,說自己讀后的感受。

        a, 詞義不符;(舉例說明)

        b, 音律不和諧。(舉例說明)

        看似簡單直白的兩個字,卻是作者反復推敲、斟酌的結果,那簡單就是惟一的。瞧,我們學著詩人,用心去讀、去觀、去品、去悟,總會有深妙的體悟和發現。

        五、了解詩人,品味詩情

        1.那么這個頭戴“青箬笠”,身穿“綠蓑衣”的人到底是誰呢?請同學們再次用心地讀讀全詞,連題目、作者都讀。

        學生自主探究。

        (1)有可能是漁人:a、趁著春水漲、鱖魚肥,多打魚,好養家,連斜風細雨都不顧。

        b.從詩題《漁歌子》,這首好像應是漁歌,所以那人應是打魚的漁人。

        是一個勤勞的漁人,讀這兩句詩。

        (2)有可能是詩人。詩人為這美麗的山水所陶醉,他覺得這斜風細雨也是一種美,所以留戀不歸。

        (3)(只要說得有道理,都應肯定)

        2.了解作者:

        (出示燈片: 張志和:初名龜齡,字子同,唐肅宗時棄官歸隱,沒有回故鄉浙江金華,而到湖州居住,常常在船上漂泊,自稱“煙波釣徒”。他歸隱時,安史之亂尚未平息。國家處于動蕩不安的紛亂之中。在這種情勢下,他因為無力佐治,只得避居江南水鄉,以悠閑自在的漁家生活寄托了作者向往自由和熱愛自然的情懷。)

        看了這段介紹,你有了什么新的想法?

        從以上介紹可以看出,此詩,作者明寫漁父,暗寫他本人,秀麗的水鄉風光和理想化的漁人生活中,正反映向往自由,熱愛自然的情懷。

        3.再誦古詩,讀出韻味

        師引:

        作者多么希望自己能遠離世俗的爭斗,在這樣和諧秀麗的大自然中自由生活——讀

        作者多么希望勞動人民以自己的勤勞,獲得這樣一份安寧的生活——讀

        作者多么希望人們能遠離戰亂,永遠過著這樣幸福美好的生活——讀

        (層層遞進)

        六.課外拓展,升華詩情:

        1.師:張志和的《漁歌子》表現了瀟瀟春雨灑江天之時,漁人既在勞作,又觀美景的無限情趣,寄托了作者向往自由和諧生活的美好意愿。這首詞流傳至今一千多年,不僅歷代傳唱,而且詩家騷人多仿其體式、意境或詞句翻出新作。其中就有宋朝詩詞大家蘇軾。他甚至把張志和的詩句直接嵌入其中:

        浣溪沙

        宋 蘇軾

        西塞山邊白鷺飛,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鱖魚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隨到處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2.學生讀通詩句。

        師:此詩與張志和的詞,在格式上有什么不同?(比張詞多了幾句)

        既然模仿張的詩,有的甚至是直接引入,那么為什么會有這些變化呢?我們來看蘇軾這詩題下的自注:

        題注:“玄真子《漁父》云云,此語妙絕,恨莫能歌者,故增數語,令以《浣溪沙》歌之。”

        生讀,說說你是怎么是理解這段話的?

        (師在學生自悟的基礎上,簡單解釋,尤其“恨莫能歌者”—— 這只有超然于世外的“煙波釣叟”才有這樣的心境、這樣的話語,他人難能仿此,“恨莫能歌者”表現東坡對張詞的推重心意。)

        3.學生自讀蘇軾的《浣溪沙》

        簡單理解詩意及作者想要表達的意境。

        蘇軾推重張志和的詞,僅僅是因為張詞的語言“妙絕”嗎?

        (    張在詞中所表達的情懷,正是蘇軾想要釋放的心情,簡介蘇軾——他一生仕途坎坷,為官期間,他關心人民疾苦,當時,國家動蕩不安,他自己也被一次又一次的貶職……所以,他也懷有和張志和同樣的心愿。張儼然成了蘇軾的知音。張和蘇隔朝隔代,幾百年的時空((1037~1101)——(730~約810))竟然因一首《漁歌子》而聯通,孤傲與清高的心靈相通了,智慧與才情相融了。我們何其有幸通過這些美妙和文字來體悟春雨中的另一番情趣意致。)

        (再出現《漁歌子》)讓我們再一次來讀讀《漁歌子》。

        七.總結,升華。

        有一位詩人說:再美的詩,也美不過春天的一棵樹。所以,再好的文字營造的風景,也比不上身邊這觸手可及和活生生的大好春光。同學們,讓我們回到現實,回到我們身邊的春天,在校園里尋找春天,去大自然感受春天,也用我們的心我們的筆表達春天吧。

      小學四年級語文《漁歌子》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理解《漁歌子》的詞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誦并默寫這首詞。

        3、想象“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這句話的畫面,并描述出來。

        教學重點:學習詞的內容,想象詞中描寫的情景。

        教學難點:結合詞句展開想象,并能描述出來。

        教學時間:一課時

        課前準備:背誦課文查閱資料了解有關詞的知識。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理解課題

        1、同學們,你們都有一個好聽的名字,而且有一定的含義,能告訴老師你的名字是誰給你取得?今天老師要向大家介紹一位大詩人,他的名字叫張志和。你們猜猜他的名字是誰取的? 我告訴大家,這個名字是皇帝給他取的,因為他16歲的時候,中了舉人,給皇帝寫了一份折子,他列了許多治國的良方,于是皇帝封他做了大官,并且賜名張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他的原名叫做張龜齡,猜猜他爸爸為什么給他取張龜齡?是希望他能象烏龜一樣長生不老。多好的一個名字。

        2、通過預習,你能說說張志和是哪個朝代的人嗎 ?(唐代著名的詞人)今天,我們要學的他的一首詞——(教師板書課題:漁歌子)

        3、什么叫詞?以前我們學過哪首詞?(《憶江南》)一起來背誦。

        其實古代的詞和我們現在的歌詞差不多,是古代懂音律的人寫的曲子,文人填入詞,是最早的詞的形成。為了記住每一首詞,給這些固定的曲子起了固定的名字,叫詞牌。當我讀漁歌子的時候不能讀輕聲,因為它是詞牌,其讀文題。

        二、理解詞意,感悟意境

        1、自讀全詞,整體感知。

        請大家自由大聲朗讀《漁歌子》,一直讀到你認為字正腔圓為止。

        2、讀到現在,你發現詩和現在學的詞有什么不同了嗎?詩每句都是比較工整,字數基本是相同的,而詞呢,句子有長有短,所以詞也叫叫長短句

        3、這首詞寫了哪些景物?

        張志和這個詞人非常了不起,他不僅詞寫得好,還是一位大畫家,畫畫的技巧融入到寫詞中,大書法家顏真卿是他的朋友,顏真卿說張志和寫的詞是畫中有詞,詞中有畫,那么我們看一看,張志和的詞中,給我們畫的是什么,打上圓圈,他畫的什么景物啊,用筆圈出來。

        一共有九種,你們都找到了嗎?把9種景物,按照順序來數一數,西塞山、白鷺、桃花、流水、鱖魚、箬笠、蓑衣、斜風、細雨

        4、老師在黑板上畫了框,如果這是一幅畫時,請你把這九種景物工整地寫在這個框里,盡量使它看上去想一幅畫。師畫出版畫。

        5、看著你們讀景物,你能猜得到寫的是什么季節?

        6、張志和的漁歌子描繪的是春天的景物,他不僅有景物,還有聲音,我甚至于聞到春的氣息,你們能聞到嗎?到詞中去聞一聞,你都聽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有聞到了什么?自己讀一讀。

        7、這么美的景色,你們想回去嗎?(不想)

        你們真是張志和的知音,張志和自封為煙波釣徒,他最喜歡這樣垂釣的生活。于是他非常有盛情地寫下了漁歌子。可是,他的哥哥叫張松齡,很擔心他在外留連忘返,惹出麻煩。于是寫了一首《和答弟志和于賦歌》(課件出示),這首詞也是采用漁歌子的詞牌寫的。哥哥在叫弟弟干什么?你怎么知道?

        8、好一個留連忘返,張志和厭倦朝廷的爭斗,留連于山水之間,據他的好朋友顏真卿記載:張志和的魚鉤是沒有魚餌的,有魚餌,魚才會上鉤,沒有魚餌,會釣到魚嗎?可是張志和卻說他釣到很多很多,他釣著了什么?這就是張志和畢生的追求(出示:心志平和)

        三、積累語言,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誦《漁歌子》

        2.到課外找一找有關描寫景物的詩詞,讀一讀,背一背。

        《漁歌子》教學反思

        《漁歌子》這首詞,意境很美,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岸桃花,青笠綠蓑,色澤鮮明,但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但又充滿活力。為了帶領學生走進詞的意境,走進詞人的內心世界?在教學中,我注重了讓學生多讀,引導學生抓住此中所描寫的九種景物,去體會、感悟,啟發學生展開想象,并運用自己的語言去描繪詞意,讓學生在這些過程中去感受詞中的意趣,體會詞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樂趣。

        1、關注和挖掘詞中蘊涵的美好感情。

        此詞在秀麗的水鄉風光和理想化的漁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厭倦官場上的明爭暗斗,喜愛自由、熱愛自然的情懷。詞中更吸引我們的不是一蓑風雨,從容自適的漁父,而是江鄉二月桃花汛期間春江水漲、煙雨迷蒙的圖景。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岸紅桃,色澤鮮明但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但又充滿活力。他張志和,是畫家,是詩人,是詞人是哲學家,他的作品詞中有畫,畫中有詞。我從張志和的“心志平和”這個名字的來歷引入,充分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更讓學生品味出詩人高遠、沖澹、悠然脫俗的意趣。

        2、運用版畫,發揮想象

        通過此中所描述的九種景物,我把它們以簡筆畫的形式展現在學生面前,然后讓學生說說它們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聞到了什么,孩子們各個展開自己想象的翅膀,提取自己的生活經驗,津津有味地描述,讓我感受到了他們學習的快樂。

        3、以讀為主,讀有層次

        誦讀是古詩詞教學的生命,在誦讀中整體感知,在誦讀中悟情悟境,在誦讀中欣賞抒情。誦讀是詩詞教學的手段,也是教學的目標。教學中,我能引導學生在多種朗讀中品賞佳句,體味情感,進入情境。初讀時讓學生字正腔圓地讀;找出詞中蘊涵的景物后,讓學生想象畫面朗讀;出示《和答弟志和漁父歌》師生對讀。學生入情入境,熟讀成誦。

        4、不足之處

        在教學中,自己的評價語言還不夠豐富,今后我將注重積累,以使自己能將評價語言運用得恰到好處。

      小學四年級語文《漁歌子》教案 篇8

        一、教學目標:

        1、學會本首詞中的生字,背誦這首詞。

        2、學會圖文結合理解詩句意思,體會詩人所表達思想感情。

        二、教學重點:圖文結合理解詩句意思,體會詩人所表達思想感情。

        三、教學準備:   課件    搜集田園詩 

        四、教學流程 :

        (一)憶舊知 知作者

        師:同學們,老師知道大家背誦過很多首古詩。誰 寫漁人垂釣的古詩?這節課老師再和大家學習一首和垂釣有關的,但不是詩,而是詞。(老師板書課題,學生齊讀課題)這是唐代詩人張志和寫的。通過預習誰能給大家介紹一下作者。(學生介紹)

        (二)讀詞句 學生字

        1、師范讀。學生聽老師讀詞,注意生字,聽得一字不落。

        2、學生自由讀。還要注意生字,要讀得一字不錯,直到讀得字正腔圓為止。

        3、認生字。去拼音指讀,齊讀。

        4、寫生字。“塞”“鷺”“笠”學生觀察相同之處。寫時注意什么?“鷺”學生規范美觀地練寫。相互鑒賞。

        5、畫節奏。輕聲讀出節奏感。

        (三)知背景  悟詩意

        1、回憶以前學習詩句意思的方法。(換語序、補省略、看插圖、看注釋、查字典)

        2、用看插圖的方法把文字轉化成畫面,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用自己的話說出來。(引導日圍繞詞句)

        3、繼續看畫面。把畫面轉化成文字,不用寫出來,說出來就可以。(引導圍繞整首詞說)

        4、講述背景:張志和——煙波釣徒。點撥:不須歸。

        5、同樣這幅畫面,張志和見了是怎樣表達的?(學生讀詞)我們見了卻說得這樣詳細,快成一段話了。同學們發現了什么?(詞短小、精悍)

        6、這么有魅力的經典古詩詞,我們背誦下來吧。邊背誦、邊想象畫面。(配樂朗誦)

        (四)巧拓展 廣積累

        哥哥擔心弟弟放浪江湖,和詞一首:

        和答弟志和于賦歌

        唐  張松齡

        樂是風波釣是閑,

        草塘輕徑已勝攀。

        太湖水,洞庭山,

        狂風浪起且須還。

        齊讀,說哥哥叫弟弟叫什么?怎么知道的?一起呼喚弟弟:狂風浪起且須還。背誦下來。  

        (五)作業設計:

        1、誦讀《古詩300》中的10首詩詞。

        《山居秋瞑》《鳥鳴澗》 [唐]王維

        《過故人莊》          [唐]孟浩然

        《江村即事 》         [唐]司空曙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唐]孟浩然

        《三衢道中》          [宋]曾幾

        《四時田園雜興》兩首  [宋]范成大

        《春晴懷故園海棠》    [宋]楊萬里

        《宿新市徐公店》      [宋]楊萬里

        2、根據這首3,畫一幅畫,把自己的感受和體會寫到畫的一本角。

        六、板書設計:

        漁歌子

        西塞/山前/白鷺飛,

        guì

        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

        斜風/細雨/不須歸。

      小學四年級語文《漁歌子》教案 篇9

        《漁歌子》教學反思

        我的《漁歌子》教學:第一,力圖體現詩詞教學的厚度。《漁歌子》這首詞只有短短的27個字,備課時,應該把它先讀厚。一個詞人張志和,一首《漁歌子》,就這樣流傳了千年,我開始查閱一些資料,張志和這個人形象逐漸立體飽滿起來:他是詩人,他是詞人,他是畫家,他是書法家,他是哲學家……我根據《漁歌子》詞中有畫、詞中寄情這兩個特點,從厚厚的一沓資料中篩選出了張志和“心志平和”這個名字的來歷,以及顏真卿對他的評價,豐厚學生對張志和的了解。

        第二,豐盈畫面, 在音樂伴奏下,通過教師范讀,繼于引導學生在創設的情境下想象說一說“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樣的美景?你好像聽到了什么?”引導學生具體描述心中的美景,讓他們心中的畫面有色彩,有聲音,有動感。

        第三,品味“釣中情”,張志和筆下的漁翁為何不歸,應該不難理解,但是需要真正的體會到其中的奧妙,并想在孩子們心頭留下一種情懷,是需要好好設計的,于是我引用顏真卿的話,切中要害,又饒有趣味,學生在會心一笑中就真正感受到了漁翁的悠閑,豁達。

        第四,研究“釣”之蘊,從古至今描寫垂釣的詩詞很多,該選哪些讓孩子去品味,我仔細琢磨,最后選種了〈江雪〉和〈題秋江獨釣圖〉,展現在孩子面前的是〈江雪〉中孤獨的垂釣,〈漁歌子〉中悠閑的垂釣和〈題秋江獨釣圖〉中豪放的垂釣。三篇詩詞,三種情感,三個境界,期望著能留給孩子們對詩歌執著地追求的熱情。

        《漁歌子》教學反思《漁歌子》是一首傳唱千年的古詞,作者運用“寫意山水畫”的方式給讀者展示了一幅動靜結合,色彩艷麗的畫卷。所謂“以詩言志,以詩傳情”,在這幅意境優美的山水畫的背后,傳達的卻是作者對悠閑自在生活的向往。因此,我在講授這首古詞時注重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品讀,想象畫面,進入意境,體會情感。并聯系作者當時的寫作背景,指導學生品讀出“不須歸”所蘊涵的情感。

        一、引導想象,進入意境

        啟發學生張開想象的翅膀,勾勒出西塞山的美景,把短短的27個字想象成豐富的畫面是學好《漁歌子》的關鍵。所以我在引導學生想象時先拋出一個概括性的問題“你能把看到的西塞山的美麗景色描繪出來嗎?”接著根據學生的回答將問題細化:“把你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不僅要用眼睛去看,還要用耳朵去聽,用鼻子去聞,用腦筋去想象。”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恍然大悟:原來想象不僅要用腦,而且要將視覺、聽覺、嗅覺等融為一體,發揮各個感官的作用。在接下來的學習中,學生徜徉于想象的海洋中,有的說:“桃花如仙子落入凡間,在枝頭悄然開放”有的說:“鱖魚歡快地在水中游來游去,似乎要躍出湖面,多么肥嫩鮮美的魚啊!”學生“未品詩先入畫”,在畫中感受作者描述的意境,并逐漸走入意境,這也為朗讀打下了良好基礎。教師不必刻意講解,學生就能在自由想象的空間中品味詞中精華,可謂“一切盡在不言中”。令人遺憾的是,雖然學生對于詞中每一句畫面的描述都刻畫得淋漓盡致,但作為老師,我沒能引導學生將這首詞的完整印象作一次整理。在學生分句描述后,如果此時讓學生閉上眼睛,重溫瀏覽過的美景,將 “身臨其境”后的所看所想用語言描述出來,相信學生會更容易把握全詞的精華。

        二、反復朗讀,品賞佳句

        “讀”的活動始終貫穿于此次教學中,初讀全詞時,我向大家提出要求:將這首詞至少讀3遍,第一遍要讀準字音,把詞讀流利;。第二遍,要讀得字正腔圓,讀出節奏;第三遍,要讀出點兒詞的味道來。在此基礎上,以情為主線,引導學生領略詩情畫意,讀出韻律美和畫面美。當學生遇到朗讀中的瓶頸時,我總會根據詞中的意境來提示,如:“白鷺如此的悠閑,咱們把語速就得放慢些,聲音讀輕點。”“多么清澈的流水,請你不要驚擾它,讀流水時再輕些。請你帶著全班同學靜看流水,齊讀這一句。”“歡快的鱖魚自由自在游動于水中,似乎要躍出水面啊,請讀出鱖魚的歡快。”學生在老師的提示下,反復朗讀句子,并在句中分出了輕重緩急,把握了詞的節奏。為了使學生感受到詞人曠達樂觀的襟懷和對世俗的鄙視,我抓住“不須歸”引導學生品味釣中情,歸向何處?為何不歸?相機出示張志和的生平,學生通過分析感悟不須歸的原因,為強化這一感悟,我將《和答弟志和漁父歌》于本詞進行對讀,體會詞人對自由生活的向往。“以詩詞解詩詞”可以讓學生更好地領會詩人的感情,感受詩詞的藝術形象。也把讀與品,讀與悟融為一體。學生在誦讀中整體感知,在品讀中想象畫面,在對讀中體會詩人的情感。

        小課堂:《漁歌子》教學反思

        詩詞講究的是物象與情意的融和。意象一般是對文字所描寫的物象的感受和體會, 意境是在意象所烘托的氛圍中達到的一種境界,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漁歌子》這首詞,意境很美,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岸桃花,青笠綠蓑,色澤鮮明,但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但又充滿活力。為了帶領學生走進詞的意境,走進詞人的內心世界?在教學中,我注重了讓學生多讀,引導學生抓住此中所描寫的九種景物,去體會、感悟,啟發學生展開想象,并運用自己的語言去描繪詞意,讓學生在這些過程中去感受詞中的意趣,體會詞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樂趣。  并和學生一起進入張志和的“桃花流水”,我提了這樣幾個問題引導學生:

        1、 張志和既是詩人,又是畫家,還精通音律,都說他“詞中有畫,畫中有詞”,那么,你從他的《漁歌子》里看到了哪些景物呢?

        2、 不僅僅是景物,還有豐富的色彩,你都看見了哪些顏色呢?

        3、 都說“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可是,我似乎聽見了……也聞見了……?

        在引導學生走進張志和的“桃花流水”的,我們得品味詩人的心境了。

        1、 張志和為什么會在這“斜風細雨不須歸”呢?(聯系詩人的生活經歷來體會。)

        2、 將張志和哥哥張松齡的《和答弟志和漁父歌》與張志和的《漁歌子》對比欣賞,強調“狂風浪起且須還”“ 斜風細雨不須歸”,進一步感受詩人陶醉于山水的悠閑自在。

        3、 張志和是“直鉤垂釣,不放魚餌“,你說他釣的是什么呢?

        讀到這里,我和學生們都早已身臨其境了,任清風撫面,任芬芳撲鼻,只仰望白鷺展翅,只俯看桃花帶露隨流水……哪還怕什么“斜風”,早是水中一尾鱖魚,張志和也釣起了我們心中的“清新、飄逸、悠閑自在……”

        是啊,我們學習古詩詞,第一要能通過詩、詞的文字想象畫面,反復誦讀;第二要聯系作者的生活經歷來一同感受。這樣,就能帶領學生走進詞的意境,走進詞人的內心世界。

      小學四年級語文《漁歌子》教案 篇10

        《漁歌子》教學反思

        鳳崗鎮中心小學

        何衍惠

        在《漁歌子的教學中,讓學生自己去讀,去了解詞的大意,用自己的語言去描繪詞意,特別強調讓學生比較同是描寫江南春景的兩首詞的異同。

        但是從課堂效果來看,不是很理想,主要原因是教師過于注重結果——比較異同,忽視了過程的體驗——朗讀感悟詞中描繪的美景,體會詞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樂趣。

        讓學生初讀正音,自學了解詞意,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番之后,就讓學生比較和前一首詞的異同,從學生發言情況來看,學生只能勉為其難地從表面說說想法。因為學生還沒有很好地去體驗、感受《漁歌子》這首詞所描繪的江南二月桃花汛期間春江水漲、煙雨迷蒙的圖景。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岸桃花,青笠綠蓑,色澤鮮明,但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但又充滿活力。而這既體現了作者的藝術匠心,也反映了他高遠、沖澹、悠然脫俗的意趣。老師沒有帶領學生走進詞的意境,走進詞人的內心世界,學生如何能夠感受兩首詞的不同呢?課堂上如果讓學生再多讀讀詞,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體會、感悟,啟發學生展開想象,讓學生在這些過程中去感受詞中的意趣。那么再和《憶江南》進行比較時,學生的感受會大不相同。不過,讓學生直接去比較異同,對五年級剛接觸詞的學生來說,太理性化,難度也大了。不如換個問法:白居易和張志和筆下的江南各有特色,你更喜歡哪一幅呢?這樣從學生的情感出發,觸及了學生的獨特體驗,也可以培養學生對詞的初步鑒賞能力。

        其實,這首詞和柳宗元的《江雪》對比起來學習,更便于學生把握這首詞的主旨。一個是寒江垂釣圖: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立翁,獨釣寒江雪。一個是春雨垂釣圖: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同是垂釣圖,意境相去甚遠。學生通過比較,更能體會《漁歌子》那種悠然自得的樂趣。這樣對教材內容進行開發重組,豐富了課程內容,開闊了學生視野,給學生提供了更廣闊的思考空間。

        另外,古詩詞的學習應充滿一種詩情畫意的美,學生徜徉在古詩詞的王國中,課堂應當別具一番情趣。但是,學生沒有被美的經典詩詞所吸引,這與教師本身的文化素養有關,教學生詞,教師就應該有一定詞的積累,有一定的鑒賞能力,教師的語言應有一種古典文化的魅力,給課堂營造一種學習詩詞的良好氛圍,對學生起潛移默化的影響。

      小學四年級語文《漁歌子》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1、認識2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漁歌子》。

        3、根據詞中描繪的景物,想象畫面,體會詩中的情境。

        教學重、難點:理解詞的意思,根據詞中描繪的景物,想像畫面,體會詞中的意境及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準備:付娜的古箏曲《漁光曲》

        一、板書課題,導入新課。

        1、板書課題:9 詞兩首

        2、導入: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第9課,請同學們拿出筆和本子,一起來寫寫這首要學的詞《漁歌子》。

        【設計意圖:課的開始設計這個環節是學生初步熟悉詞的過程,也是教師進行寫字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正好也能讓學生在課堂上提高寫字的能力。】

        3、解題:漁歌子,詞牌名。

        二、讀中明意,讀中悟情

        (一)、學生自讀,讀通、讀順。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朗讀,把詞讀準、讀通、讀順,注意“塞”“鱖”“箬”“笠”“蓑”的讀音。

        2、鞏固字音,記憶字形,重點掌握多音字“塞”在文中的讀音。

        (三)、檢查、指導:

        1、指名讀生字,并組詞。

        2、指名讀詞,師生正音。

        3、指導朗誦,讀準節奏,讀出韻味。

        4、男生齊讀,女生齊讀,最后全班齊讀。

        【設計意圖:利用多層次的朗讀指導,讓學生自讀自悟,由淺入深地激發學生通過朗讀來感悟詩詞之美。讀出韻味和節奏,讀出自己的感覺,這正是讓學生循序漸進地走入文本的橋梁。】

        (四)、讀中想象,理解詞意。

        1、過渡語:詞的作者是張志和,唐代書法家顏真卿是他的好朋友,夸他:酒酣興起,或擊鼓,或吹笛,舞筆飛墨。詞中有畫,畫中有詞。讀了這么多遍了,你能讀懂詞的每一句的意思嗎?能不能它讀成一幅畫呢?

        2、示范:讀著“西塞山前白鷺飛”,你讀懂了什么呢?

        如果就讓你來畫這西塞山,你的山會是什么樣的?你會為它涂上什么顏色呢?并試著說說你的理由。

        學生交流:

        生a:我會涂上綠色,因為山上有蒼翠挺拔的樹木,是綠的海洋。

        生b:我的山是翠綠色,因為我從“桃花”一詞可以知道這首詞寫的是春天的景色,小草發芽了,但長得還不是那么茂盛。

        生c:我的山是五顏六色的,因為山上不只有嫩綠的小草,郁郁蔥蔥的樹,還有各色各樣的野花。

        生d:我的山前還會有白鷺在飛翔,我想把這些白鷺畫成不同形狀的,有的展翅翱翔,有的在呼朋引伴,還有的正要飛翔,這些小精靈有的排成“人”字形,有的排成“一”字形。

        【設計意圖:讓學生為自己所作的畫涂顏色,這就是為學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這要比那個生硬的問題“你的眼前仿佛出現了什么畫面?”要更能激起學生的探究意識,更能激起他們表達的欲望。】

        3、播放輕音樂《漁光曲》,學生輕聲朗讀全詞,理解其它三句的意思,邊讀邊想象自己心中出現的畫面。

        【設計意圖】古箏曲的導入,可以感染到課堂里的每一個人,讓學生盡情暢游在詩詞所描繪的美妙畫面中。

        交流:自己心中的畫面,嘗試用口頭描述或朗讀的形式表現出來。

        【設計意圖:借利用多種形式拓展學生的想象空間,這樣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思維能力,培養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朗讀能力。通過自己的想象再次真切地感受詩詞背后蘊涵的感情。】

        4、精讀,結合注釋理解詞意。

        (1)、小組合作學習:交流自己能理解的詩句及自己不懂的地方。

        (2)、匯報交流情況:a、學生自由反饋自己理解的句子;b、指名完整地說出詞意。

        (3)、并將自己理解詞的意思寫下來。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的設計目的是為鞏固學習效果,進一步增強學生對詩詞的認識,鍛煉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寫下整首詞意的過程是學生將對詞 “碎片”的理解整合的過程,是對詞整體認識的回歸。】

      小學四年級語文《漁歌子》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1、讀通讀順全詞,理解大意,感受意境,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2、有感情地誦讀全詞,背誦全詞。

        3、引導學生體會古典詩詞的語言之美,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經典文化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1、通過想象,體會詞的意境。

        2、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體會詞的意境之美,感受語言文字之美。

        教具準備:1、音樂   2、 圖片    3、作者資料

        教學過程:

        (課前談話)

        一、揭題導學,感知詞的內容

        1、由張志和的別號——“煙波釣徒”引入教學,板書揭題。 

        2、生自由讀詞,要求讀準字音。

        3、正音,認讀“箬笠” “蓑”。指導生字書寫,掌握“塞” “鷺”的結構特點。

        4、齊讀全詩。

        二、質疑細學,體會詞的內容意境

        (一)議詞眼,初步體會“不須歸”的含義。

        (1) “不須歸”是什么意思?相機理解“須”的含義。

        (2)提出問題:為什么作者覺得沒有必要回去呢?

        (二)引導想象,體會詞的景色之美

        1、一讀全詞,發現美景之多。

        2、二讀全詞,描繪景物色彩之美。

        引導學生將色彩與景物聯系起來,體會詞的色彩之美。

        (1)找出詞中已有的白、青、綠三種色彩。

        (2)體會隱藏在“西塞山、桃花”等字詞后面的色彩。

        3、三讀全詞,體會景物動態之美。

        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畫面,展開想象,學會用上排比、擬人、比喻等手法,將心中的畫面說具體,體會景物動態之美。

        4、議一議,將感受到的色彩之美、動態之美,較完整地描繪出來。

        引導生用上“我喜歡這(      ),你看——”的句式

        三、品悟詞眼,感悟詞人心境

        (一)品讀詞句,體驗意境之美 。

        1、重點指導朗讀一二兩句。

        (1)通過朗讀體會作者的情感。

        (2)運用個別讀、小組讀、齊讀等不同形式的朗讀,開展朗讀訓練。

        2、引讀一二兩句。

        (二) 解讀詞眼,體會“不須歸”的情懷

        1、創設情景:遠山傳來悠悠的呼喚……面對此情此景,張志和的感受怎樣?請用詞中的句子的回答。

        2、指導學生朗讀體會“斜風細雨不須歸”意境。

        3、深入理解“不須歸”。

        (1)簡介張志和生平。

        (2)小結。

        4、 齊讀全詞

        四、多種形式誦讀,演繹心中的《漁歌子》

        1、師生合作,學習多形式的朗讀

        (1)師生配合讀,引導體會詩詞一詠三嘆回環復沓的表達方法。

        (2)生生配合讀,選擇自己的伙伴一塊兒讀 。

        2、啟發學生把板書補充完整,改編成童謠。

        3、師生合作,利用童謠引讀全詞,誦讀《漁歌子》。

        五、總結全詞,布置作業。

        板書設計

        漁歌子

        西塞山前

        白鷺高飛

        桃花流水

        不須歸   鱖魚正肥     樂而不歸

        青青箬笠    

        綠綠蓑衣

        斜風細雨

        附:課文《23古詩詞三首》之《漁歌子》

        漁歌子

        [唐] 張志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

        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

        斜風細雨不須歸。

        選手簡介:

        吳志誠:1996年畢業于南平師范,小學語文高級教師。從教十余年來,多次在市、區課堂教學比武和演講賽中獲獎;一直致力于語文教學實效性的探究,注重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形成自己自然質樸又不拘一格的教學風格。

        設計說明

        古詩詞是我們民族文化寶庫里最亮麗的瑰寶,作者將自己的悲或喜、情與物,濃縮在方寸之中,讀來令人神思激蕩。《漁歌子》這首詞生動地描繪了大自然生機勃勃的優美春色和垂釣時那種悠然自得的意境,情景交融,顯示了作者熱愛大自然、追求自由生活的情感。

        本節課重點抓住詞眼“不須歸”,展開教學活動;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創造性地使用文本,通過引導學生朗讀、思考、想象、表達等實踐活動,理解詞的內容,感受詞的意境,欣賞詞的語言美,體會作者的情懷,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經典文化的情感。

      小學四年級語文《漁歌子》教案 篇13

        教學目標:

        1、學會《漁歌子》中的3個生字。

        2.朗讀《漁歌子》,理解《漁歌子》的意思,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陶冶愛美的情趣。

        3.能對《漁歌子》描寫的景象展開想象。

        教學重點:學習詞的內容,想象詞中描寫的情景。

        教學難點:結合詞句展開想象,并能描述出來。

        教學準備:師收集作者哥哥:《和答弟志和漁父歌》,“樂是風波釣是閑,草堂松徑已勝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

        教學過程:

        課前談話

        圍繞人的名字聊天:什么意義?誰取的名?(老師名——學生名——詩人的名字)

        一、了解作者,揭示課題

        1、板書:張志和 猜猜誰給他取得?是當時的皇帝——唐肅宗賜名的,是志在平和的意思。簡單介紹張志和

        2、出示詩題:讀題;認識它既是詞牌名,又是詞名;正音,子讀第三聲

        二、誦讀詞文,初感詞義

        1、學生自由讀:要求“讀到字正腔圓”

        2、指名誦讀:能讀得字正腔圓的請舉手,自信的小手舉起來;

        讀后點評(清清楚楚,讀出了自己的感受)

        發現詩與詞的區別了嗎?(長短句)

        三、詞中賞畫

        張志和不僅是詩人,還是一位畫家,他的詞就是一幅畫,這幅畫中有什么?

        (一)讀出詞中的景物

        1、默讀,把你看到的景物圈出來

        2、交流:

        你看到了哪些景物?(共九種)

        學生一一說出來;一起讀一遍

        把這九種景物填寫在這張畫(指黑板)上,讓它看起來像一幅畫。

        指導填寫:該怎么寫呢,比如這“鱖魚”、“蓑衣”該填寫在哪兒?學生說師填,(目的:把詞填在合適的地方,使得板書像一幅畫)

        請兩位學生合作,把這些景物工工整整地填寫到黑板上,其余同學寫在白紙上。

        反饋,表揚(只要有自己的想法就該得到肯定)

        看畫面,多種形式讀

        (二)讀出詞中的聲色

        春天是萬紫千紅,桃紅柳綠,張志和的詞不僅描寫了美麗的景色,它還是有聲有色的,你看見了嗎?聽到了嗎?聞到了嗎?走進這幅畫,細細品讀。

        學生自由讀,說

        學生舉了很多,如:看到了叮叮咚咚的流水,還看到了蹦蹦亂跳的鱖魚,還看到一些毛毛細雨,還看到一群白鷺在天上飛;還聽見流水的聲音是嘩啦嘩啦的,聽到鱖魚蹦蹦跳跳的聲音是撲通撲通的,聽到下雨的聲音是沙、沙、沙的。還有一位白胡子老爺爺在釣鱖魚。

        老師趁勢說,是啊,春來江水綠如藍,春風有綠江南岸哪!把你看到的、聽到的通過朗誦表現出來

        ………

        現在這幅畫有聲有色,大家一定能誦的更好了。

        (學生讀得不夠味)老師說到:你們的朗讀是早春,草色遙看近卻無,該怎么讀

        老師示范配樂朗讀。

        把自己當成張志和,把心貼近春天,讓白鷺飛得更歡,桃花開得更艷。

        學生再讀,讀得很好

        師評:你把我們帶進了這個春天。

        四、走近山水,貼近山水。

        1、引讀《漁歌子》后,張志和他留戀青山和綠水,他稱自己是江波釣徒。他的哥哥為詞

        給他寫了一首詞《和答弟漁父歌》,“樂是風波釣是閑,草堂松徑已勝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

        師生合作,采取三環疊唱的方式對讀兄弟倆的詞,

        第一環,師引讀“樂是風波釣是閑,草堂松徑已勝攀。”生對讀“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師引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生對讀“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第二環,師引讀“狂風浪起且須還。”生對讀“斜風細雨不須歸。”

        第三環,師引讀“且須還”,生對讀“不須歸。”

        對答完畢,師問“賢弟啊,你為何不歸?你喜釣魚卻每每不放釣餌”你釣著了什么?(美景、美好的生活……)很自然地引出張志和向往淡泊、與世無爭的心境。

        2、 再次引誦《漁歌子》后,他的二哥還因此特地為他在水邊蓋茅屋一間,從此每天一開窗就能欣賞到---生接讀前兩句“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從此過上了這樣的生活---生接讀后兩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五、結語

      小學四年級語文《漁歌子》教案 篇14

        設計意圖:

        在學習《漁歌子》(人教版小學語文實驗教材第八冊23課)以前,通過《憶江南》(人教版小學語文實驗教材第八冊1課)的教學,學生已對詞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在教學目標的基礎上,增加拓展性內容,讓學生進行自主而豐實的語文實踐,還原張志和這位詩詞書畫的大家“詞中有畫,畫中有詞”的意境。豐滿對此人張志和的認識,體會作者悠閑自在的生活情趣。

        教學目標:

        1、自學生字詞,有在讀中悟情、在讀中生情,背誦《漁歌子》。 

        2、訓練學生通過查找資料,看注釋等方式讀懂詞的意思。

        3、根據詞中描繪的景物,想象畫面,培養學生想象能力,并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1、煙雨江南,碧水藍天,詩情畫意,春意盎然(出示江南美景圖片)唐代大詩人張志和就是在這里寫下了千古流傳的《漁歌子》(板書,齊讀課題)

        2、教師簡介詞的內容

        師:從這個題目中,你能聯想到什么?

        師:是的,“漁歌子” 又叫“漁父”, 最早出自民間的漁歌是一種詞牌名。 “我們先前還學到過哪些詞牌?”不同的詞牌每句話的字數不一樣,節奏和情境不同,所以又稱長短句。

        二、讀中渲染,理解詞意

        1、自由讀詞,練習讀正確讀流利。

        同學們,學古詩詞,首先得把古詩詞讀通順,還要讀出節奏來。自己讀兩三遍,開始吧!

        師:讀得非常好,請坐。同學們,古詩詞光讀通順還不夠,它是有節奏的,句子和句子之間也有停頓,同學們看(大屏幕呈現整首詞),你能夠把這首詞句子和句子之間的停頓讀出來嗎?哪位同學試一試?

        (一生讀整首詞)

        讀通句子(生朗讀整首詞)指生讀

        師:有點味道了!我們連起來讀,我讀后三字,你們讀詞,注意那個節奏,那個味道。(師生交換)

        2、師:同學們,學古詩詞,讀通了,讀出節奏感了,那是遠遠不夠的,咱們還得讀懂它的意思。

        師:請同學輕輕地再讀讀這首詞,借助注釋,試著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詞的大概意思。開始——

        (學生借助注釋,自由說)

        師:哪位同學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詞的意思?(教師輕輕提示:可以借助注釋)來,你說說看——

        師:同學們,這古詩詞,懂得了它的意思,我們再來讀,就會越讀越有味。不相信我們就來試試看。

        3、師生有感情的朗讀,體會詩情

        張志和不僅詞寫得好,還是一位大畫家,顏真卿說張志和寫的詞是畫中有詞,詞中有畫,那么我們看一看,張志和的詞中,給我們畫的什么,用筆圈出來。

        師:請你說,他的詞中畫了什么?(9種景物)

        師:9種景物按順序數一數,西塞山……

        4、畫景

        師:老師在黑板上畫了一個框,誰能把這9種景物工整地寫到框里,使人看上去像一幅畫。比如說:鱖魚是游在水里的,所以我把它寫在畫面的最下方,如果在這個位置畫蓑衣、箬笠該怎么畫?(師指圖的右下方)

        師:“笠”是生字,該怎么寫?(請生上臺寫)

        請兩位同學合作把它補充完整,其他同學把它寫在自己的本子上。

        師:但是這個“鷺”字,也是一個生字?“鷺”字怎么寫,才能寫得漂亮?這個字有個訣竅,上面的“路”字要寫得小一些,寬一些,下面的“鳥”字要寫得窄一些,長一些。

        師:同學們,一起看黑板的這幅圖,看著看著,就成了一幅畫,就成了一首詞——《漁歌子》,我們一起看著板書朗誦一下。

        把你看到的這幅畫讀出來。

        三、反復吟誦,感悟意境 

        1、他的朗讀只讓老師看到一副黑白畫,是這樣嗎?同學們,如果你就是能詩擅畫的張志和,你用什么色彩來描繪這幅畫? 到詩中尋找答案吧!

        詩人僅用了27個字,就為我們描繪了一個有聲有色的畫面,請同學們看著自己的畫,靜靜地看,此時,你仿佛看到什么?聽到什么?聞到什么?你又想到什么?(播放音樂,給學生半分鐘思考——指名交流)

        讀出詞中畫,學生談感受   

        我們仿佛聽到了——(你說)

        多么動人的畫面啊,你們能把這種體會讀出來嗎?(指名朗讀)

        2、師范讀

        聽同學們的朗讀,老師也情不自禁地躍躍欲試,現在就請同學們閉上眼睛,靜靜地想象,會有一個怎樣美妙的世界展現在你的眼前呢?

        (音樂起,教師深情范讀,音樂漸止……)

        師:同學們感覺到了嗎?誰來說說?(你看到了什么?)

        把你看到的通過讀表達出來,讓白鷺飛得更高,讓鱖魚跳得更歡騰。

        生自由有感情地朗讀。

        3、師:好一個不須歸的老人哪!你再來讀讀。

        重點指導“斜風細雨不——須——歸”。(聲音小聲點,突出細雨)

        4、介紹作者背景,加深理解

        詩人張志和僅僅是貪戀美景而樂而忘返嗎?讀出詞中畫還要讀出詞中人。

        張志和16歲的時候就中了舉人,寫折子給皇帝,寫的是治國良方,皇帝很喜歡,賜名“志和”,后來因事被貶,從此再也不作官,隱居在太湖一帶,扁舟垂釣,自稱“煙波釣徒”。他的哥哥張松齡怕弟弟隱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詞:課件出示《和答弟志和漁父歌》:樂是風波釣是閑,草堂松徑已勝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

        誰來讀一讀?

        5、師生作詩和詩,讓學生理解作者“不須歸”的理由。

        那我來當哥哥,你們來當弟弟張志和,看看能不能用詞來回答我的問題?

        師:賢弟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

        生齊答: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狂風浪起且須還?                      生: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且須還?                               生:不須歸。

        師:且須還?                                生:不須歸。

        “弟弟呀,你為什么不歸?”                   我喜歡……

        顏真卿說他是是直鉤垂釣,不放魚餌,能釣到魚嗎?(生)鱖魚會上鉤嗎?(生:)可張志和卻說,他釣到了很多很多,他釣到了什么?

        學生寫寫,張志和釣到了什么,他就擁有了一種______生活。

        師小結:我們恍然大悟,張志和垂釣,釣來清閑,飄逸才能寫出這樣的千古絕唱。讓我們再來誦讀。(配樂)

        四、課外拓展,升華詩情:

        1.瀟瀟春雨灑江天,漁人垂釣好悠閑!這首詞流傳至今一千多年,很多文人墨客爭先填寫傳唱《漁歌子》或《漁父詞》,出示

        浣溪沙    宋 蘇軾

        西塞山前白鷺飛,揚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鱖魚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隨到處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學生試讀,找不同。

        是啊,蘇軾太喜歡這首詞了,于是直接把它引入到自己的詞中。

        2、齊讀《漁歌子》,回歸主題,升華詩情。

        百年千載,這不須歸的美景在蘇軾筆下悠悠回蕩,讀

        百年千載,這不須歸的美景在我們耳畔悠悠回蕩,讀

        假如你來到浙江湖州你一定會看哪座山?(西塞山)

        來到西塞山你一定會想起一個人?(張志和)

        想到張志和你一定會情不自禁地想吟誦一首詞(漁歌子)

        來,讓我們深情地吟誦這首千古絕唱——漁歌子,就讓它在我們心中定格成一幅清麗自然、醇香久遠的永恒畫卷吧!一起來——“漁歌子”生讀。

        〖板書設計〗

        漁歌子  張志和(唐)

        漁翁不歸

      小學四年級語文《漁歌子》教案(精選14篇) 相關內容:
      • 小學四年級語文教案《烏塔》(通用13篇)

        一、設計思想《語文課程標準》特別強調了語文學科的人文性: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課程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健...

      • 小學四年級語文教案:撈鐵牛(精選2篇)

        一、引入:認讀生字卡片:打撈笨重潛泳綁架出色穿越工程鏟除減輕議論紛紛浮橋結實回憶課文的主要內容。二、研讀課文(一)、1、讀第一部分,用自己的話說為什么要撈鐵牛?2.鐵牛有多笨重呢?一千多年前的宋代有沒有打撈工具?有沒有科學簡...

      • 《黃河象》小學四年級語文教案(通用15篇)

        第一課時教學目標:1.學會12個生字,理解“骨骼、昂首闊步、炙烤、橢圓、有氣無力、掙扎、驚恐、腐爛、挖掘、一瞬間”等詞的意思。2.朗讀課文,對課文內容做整體感知。...

      • 小學四年級語文教案《說勤奮》(通用16篇)

        【教學目標】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2、學會本課19個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10個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3、學習給課文分段,說出段落大意。...

      • 小學四年級語文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教案(精選4篇)

        【教學目標】1.認識“莢、豌、按”等11個生字,會寫“豌、按、適”等12個字。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內容。2.分角色朗讀,體會童話魅力。3.理解文本的內容,體會小豌豆為人們做好事的美好心靈。...

      • 小學四年級語文課件錦集(精選4篇)

        教學目標:1.認識本課7個生字。2.反復誦讀課文,想象瀑布動人心魄的場面,體會課文蘊含的思想感情。3.了解黃河的胸懷、精神和氣概,弘揚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

      • 小學四年級語文《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精選15篇)

        將《蝙蝠和雷達》這篇科普小短文教出語文課的味道,在上午連續兩堂語文課上,我和孩子們投入快樂而有效的學習中,回顧如下:一、關注文章題目,分享資料,引導有效質疑一接觸課題,我便開始“做文章”,認識“蝙蝠”的字形,初步了解“蝙...

      • 小學四年級語文《只有一個地球》教案(精選13篇)

        一、學習者分析六年級的學生對于語文已經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并具備了一定的朗讀能力。閱讀的重點開始由理解詞句的意思轉向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這一學段的孩子有著很強的表現欲。...

      • 小學四年級語文《登山》教案范文(通用12篇)

        《登山》是一篇講讀課文,講的是列寧登山看日出走過靠近深淵的小路,自覺鍛煉自己意志的故事。全文按事情的發展順序可分為三部分。先講列寧為了躲避沙皇警察的搜捕,隱居在普羅寧。...

      • 撈鐵牛小學四年級語文教案(通用4篇)

        教學目標1、學生能會寫8個生字,認識9個生字。2、利用邊讀邊想的辦法感悟和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撈鐵牛時做了哪幾項準備工作,鐵牛是怎樣一步一步撈上來的,并學習復述課文。...

      • 小學四年級語文《小珊迪》精選教案(精選12篇)

        教學目標:1、指導學生通過重點字、詞、句的理解,了解課文內容,激發對小珊迪的同情,體會感知小珊迪的純潔蓄良、誠實守信的品質。2、訓練學生理解字、詞、句,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 小學四年級語文《神通廣大的“小孫悟空”》教案及反思(通用2篇)

        《神通廣大的小孫悟空》文中將微型機器人比作小孫悟空,介紹了機器人能夠隨著人的血液進入腦血管,清除堵塞血管的黏稠血漿,治好腦血栓。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小學四年級語文《神通廣大的小孫悟空》教案及反思,希望能幫助到大家!小學...

      • 小學四年級語文《四時田園雜興》教案范文(精選12篇)

        教學目標:1、學會“晝”“耘”“績”這3個生字,正確讀寫“晝夜”“耘田”“績麻”等詞語。2、有感情的朗讀、背誦古詩。默寫古詩。3、隨機滲透學習古詩的方法,會借助注釋理解古詩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主要意思。...

      • 小學四年級語文《畫楊桃》教案模板(精選13篇)

        教材簡析:這篇精讀課文主要講的是在圖畫課上練習畫楊桃時發生的事情。這篇課文的特點是從一件事情中引出一個深刻的道理。弄清事,清的來龍去脈是領悟其中道理的基礎。...

      • 小學四年級語文《登山》優秀教案(精選13篇)

        《登山》是一篇講讀課文,講的是列寧登山看日出走過靠近深淵的小路,自覺鍛煉自己意志的故事。全文按事情的發展順序可分為三部分。先講列寧為了躲避沙皇警察的搜捕,隱居在普羅寧。...

      • 小學四年級語文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少妇久久久被弄到高潮| 激情综合网激情综合| 国产精品av中文字幕| 在线观看无码av免费不卡网站| 国产成人精品中文字幕| av色国产色拍| 高潮喷水抽搐无码免费| 久久月本道色综合久久| 人妻在线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免费乱码大片a毛片| 亚洲第一无码专区天堂| 久久人与动人物a级毛片 | 铜梁县| 久久精品一偷一偷国产| 国产精品入口麻豆| xxxx丰满少妇高潮| 日韩狼人精品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在线|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av永久| 国内少妇偷人精品免费|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精品| 男女扒开双腿猛进入爽爽免费看| 久色伊人激情文学你懂的| 婷婷色香五月综合缴缴情香蕉| 无码专区 人妻系列 在线| 最新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 欧美激烈精交gif动态图| 国产激情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av区按摩| 少妇爽到呻吟的视频| 亚洲欧洲一区二区天堂久久| 九九久久自然熟的香蕉图片| 4480yy亚洲午夜私人影院剧情| 亚洲一区中文字幕第十页| 久久99精品国产麻豆婷婷| 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 日韩淫片毛片视频免费看| 亚洲自拍偷拍激情视频| 爱性久久久久久久久| 在线国产精品中文字幕| 成人h动漫精品一区二区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