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夜晚的實驗》第二課時教學設計(精選4篇)
《12、夜晚的實驗》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1
課時目標:1、理解課文內容,了解蝙蝠實驗的過程和意義。2、引導學生通過朗讀、辨析重點字詞、句等方法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積累語匯。3、感受并學習科學家細心觀察、善于思考、大膽實驗、潛心研究、遭受失敗不氣餒、善于反思,不斷利用科學技術造福人類的科學精神。教學過程:一、復習: 1、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夜晚的實驗》(齊讀課題) 2、通過上一課學習,我們已初步了解了課文主要內容,誰能用最簡潔的話概括一下?可用上“誰通過……終于揭開了……”這樣的句式。(意大利科學家斯帕拉捷通過多次夜晚的實驗,終于揭開了蝙蝠夜間飛行秘密的經過。) 3、課文的題目是夜晚的實驗,那么圍繞一次“實驗”,課文寫了哪些方面的內容呢?(實驗起因、實驗經過、實驗結果、實驗產生的影響)二、精讀第一部分,探究實驗原由。1、現在,就讓我們一起去了解一下這次實驗的起因吧。打開書本,自由朗讀第一自然段,思考:斯帕拉捷為什么在夜晚做實驗呢?2、生回答,出示句子:這個現象引起了他的好奇。 討論:(1)這個現象,是指什么現象呢?讀課文有關句子。板書:現象 他常常看到,很多蝙蝠靈活地在夜空中飛來飛去,從來不會撞到樹上或者墻壁上。(2)句中哪一個詞寫出了蝙蝠飛行的特點?(靈活)為了說明蝙蝠飛行的靈活,作者用了哪些詞語進行描述,從中你讀出了什么? (“飛來飛去”,夜里雖然黑,卻飛得很自在;“從來不會”,一次也不會撞;“很多”許多蝙蝠都這樣; “常常”不是偶然,是經常看到。蝙蝠在夜空中飛來飛去,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看到。可唯獨斯帕拉捷留意到了它們在夜間飛行時的這些細節,而且不是一次兩次看到,是常常看到,從中你讀出了什么? (3)再讀這一句,把剛才讀懂的幾層意思讀出來。 2、看到這個現象,斯帕拉捷怎么想的?出示句子:蝙蝠憑什么特殊的本領在夜空中自由自在地飛行呢?(1)指名讀,斯帕拉捷在習以為常的現象面前,善于觀察,產生好奇。這就是他在夜晚做實驗的原因。 板書:好奇(2)齊讀課文第一小節。3、過渡:為了揭開蝙蝠夜間自由飛行的秘密,斯帕拉捷在1793年的夏天,一個晴朗的夜晚開始了實驗。 板書:實驗三、精讀第二部分,了解實驗過程。1、默讀2-6自然段,思考:斯帕拉捷一共做了幾次實驗?并在有關語段旁標注上序號。(4次)那幾小節寫了第一次實驗?(2、3小節)(1)自己讀2-3小節,看看作者是如何寫第一次實驗的?(2)交流:作者先寫了實驗的什么?(實驗結果)指名讀句子你能否有簡潔的語言來概括一下實驗的結果?(輕盈敏捷來回飛翔)(3)還寫了什么?(實驗的方法)哪一句話?指名讀。方法是什么?(眼睛蒙上)對呀,被蒙上眼睛的蝙蝠這下就成了瞎子了。什么是瞎子?(雙眼失明的人)加上引號后這個“瞎子”特指什么?(特指被蒙上眼睛的蝙蝠)看,引號使這個詞語有了特殊的含義。誰再來讀這句話。(4)接著作者寫了什么?(實驗的原因、作者是怎么想的。)指名讀。(總認為這些小精靈一定長著一雙特別敏銳的眼睛。假如它們的眼睛瞎了,就不可能在黑暗中靈巧地躲過各種障礙物,并且敏捷地捕捉飛蛾了。)(5) 這也就是斯帕拉捷為什么要將蝙蝠的眼睛蒙上來做實驗的原因呀。齊讀(6)這一小節還寫了實驗的什么?(第一次實驗后斯帕拉捷的思考。)指名讀:斯帕拉捷很奇怪:不用眼睛,蝙蝠憑什么來辨別前方的物體,捕捉靈活的飛蛾呢?(7)這句話在文章結構上所起什么作用?(承上啟下)(8)一個又一個現象,引起了斯帕拉捷一次又一次地思考,從中看出斯帕拉捷是一個怎樣的人?(不斷思考,認真思考的人。)(9)對照課件小結:第一次實驗,作者先寫了(實驗結果),再寫了(實驗方法),最后寫(實驗原因),以及實驗以后的(思考)。讓我們對第一次實驗的過程一目了然,仿佛親臨現場,親眼見證。(15)齊讀課文的2、3小節,在朗讀中加深印象。2、那么后面的第二、第三、第四次實驗作者又是怎么寫的呢?實驗的方法和結果又是如何?自己學習課文的4-6小節?讀書上有關語句,再對照表格,找到關鍵詞語概括后填表。合作探究,填寫表格:(1)交流完成表格。
實驗步驟 實驗原因 實驗方法 實 驗 結 果 第一次 一定長著一雙特別敏銳的眼睛 蒙上眼睛 輕盈敏捷來回飛翔 第二次 難道能用鼻子來辨別方向嗎? 堵住鼻子 敏捷、輕松 第三次 翅膀能在夜間洞察一切嗎? 涂滿油漆 沒有影響飛行 第四次 難道是用耳朵辨別方向嗎? 堵住耳朵 東碰西撞跌落地上
(2)第二次實驗,作者是怎么寫的?(先寫實驗方法,再寫實驗結果,省略了實驗的原因) 實驗的方法是什么?(堵住鼻子)結果呢?(敏捷、輕松地飛行) 第三次呢?(先寫實驗原因,再寫實驗方法,最后寫實驗結果) 方法是?(涂滿油漆)結果如何?(還是沒有影響飛行) 第四次?(先寫實驗方法,再寫實驗結果,省略了實驗的原因)方法?(堵住耳朵) 結果?(東碰西撞,很快就跌落地上)(4)在文中作者省略了第二和第四次實驗的原因,那么就讓我們一起去采訪一下斯帕拉捷先生。師創設情境:來,斯帕拉捷先生,請問,你為什么要把蝙蝠的鼻子堵住呢?(不是靠眼睛辨別方向,難道是靠鼻子來辨別的嗎?)斯帕拉捷先生,你又是怎么想到要用油漆涂滿蝙蝠的全身的呢?(不是眼睛,也不是鼻子,難道它那薄膜似的翅膀,能在夜間洞察一切嗎?)斯帕拉捷先生,你能告訴我們,你為何要堵住蝙蝠的耳朵呢?(不是眼睛,也不是鼻子或翅膀,莫非它是靠耳朵來辨別方向的嗎?)(5)填寫表格中的原因一欄。 看,這一個又一個實驗的原因,其實就是斯帕拉捷在看到這一現象后的思考呀,看來,實驗的成功,除了離不開仔細的觀察之外,也離不開認真的思考呀。(6)師引讀表格:當斯帕拉捷常常看到蝙蝠靈活地在夜空中飛來飛去時,他想:這些小精靈一定長著一雙特別敏銳的眼睛,于是他給蝙蝠(蒙上眼睛),結果蝙蝠依然(輕盈敏捷,來回飛翔)。難道蝙蝠能用鼻子來辨別方向嗎?于是他給蝙蝠(堵住鼻子),結果蝙蝠在夜空中還是飛得那么(敏捷、輕松)。難道蝙蝠薄膜似的翅膀,不僅能夠飛翔,而且能在夜間洞察一切嗎?于是他給蝙蝠全身(涂滿油漆),結果還是(沒有影響飛行)。難道蝙蝠是用耳朵來辨別方向嗎?于是他給蝙蝠(堵住耳朵),結果它們像無頭的蒼蠅一樣在空中(東碰西撞),很快就(跌落地上。)(7)第5自然段寫最后一次實驗的方法和結果,誰來為我們讀一讀。你發現了什么?(一共三句話,實驗方法只用了一句,而實驗結果卻用了兩句。)提問:為什么做法一帶而過,而結果較細地加以描寫呢?(因為結果與先前截然不同)小結:四次實驗,作者選擇了截然不同的寫法。(9)請你任意選擇后三次實驗中的其中一次,來仿照第一次實驗的寫法進行改寫。(當他看到放出去的幾只蝙蝠還是飛得那么輕快敏捷時,不由得驚叫起來。因為那幾只蝙蝠,鼻子都被堵住了呀。斯帕拉捷為什么要把蝙蝠的鼻子堵住呢?原來,當他看到蝙蝠在夜晚輕巧自如地飛翔時,認為這些小精靈一定長著一只特別敏感的鼻子。假如它們的鼻子被堵住了,就不可能在黑暗中靈巧地躲過各種障礙物,并且敏捷地捕捉飛蛾了。然而事實完全出乎他的意料。斯帕拉捷很奇怪:不是眼睛,也不是鼻子,蝙蝠憑什么來辨別前方的物體,捕捉靈活的飛蛾呢?難道它薄膜似的翅膀,不僅能夠飛翔,而且能在夜間洞察一切嗎?)(10)在一篇課文中,我們能否每一次實驗都如此詳細地進行描寫?為什么?(這樣一來重點就不夠突出了。也無法體現文章的詳與略) 是的,一次實驗,要讓人覺得清晰簡潔,不重復,就必須要有詳有略,詳略得當。(11)四次實驗,終于解開了蝙蝠夜間飛行的秘密,此時斯帕拉捷的心情怎樣?可用哪些詞語來形容? (喜出望外,喜上眉梢、喜不自禁、歡天喜地……)(12)斯帕拉捷的這種欣喜若狂,你又是從文中的哪些地方體會到的呢?讀第6自然段。(兩個感嘆號!一個“啊”字!)(13)這段話不僅寫出了實驗的結論,而且通過兩個感嘆號表達了實驗成功的喜悅之情。齊讀 3、小結:課文第二部分,生動地記敘了斯帕拉捷反復實驗揭開蝙蝠夜間飛行秘密的經過。4、有人說,前三次的實驗是不成功的,你同意嗎?① 每次實驗都推出什么結論?用一句話歸納實驗的結論 蝙蝠夜間飛行,捕捉食物,不是靠眼睛(視覺);蝙蝠夜間飛行,捕捉食物,不是靠鼻子(嗅覺);蝙蝠夜間飛行,捕捉食物,不是靠薄膜似的翅膀(觸覺);蝙蝠夜間飛行,捕捉食物,是靠聽覺來辨別方向,確認目標。用合適的關聯詞,合并成一句話:蝙蝠夜間飛行,捕捉食物,不是靠視覺,也不是靠嗅覺或觸覺,而是靠聽覺來辨別方向,確認目標的。而這,就是斯帕拉捷在四次夜晚的實驗以后得到的結論。板書:結論② 伽利略說過:“一切推理都必須從觀察和實驗中得來。”確實,在觀察現象、產生好奇、進行實驗以后,斯帕拉捷成功揭開蝙蝠夜間靈活飛行的秘密,從他這一次又一次的實驗中,你讀出了他身上的什么品質?(執著、不放棄、不斷探究) 過渡:結合板書,課文寫到這里為止,作者把實驗的過程交代得清清楚楚,讓我們學會了如何去寫好一次實驗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并且做到簡潔明了,詳略得當。同時對斯帕拉捷這個人我們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課文可以戛然而止,不必再寫下去。但是作者卻沒有停筆。他接著又寫了什么?(實驗產生的影響)他為什么要這樣寫?(斯帕拉捷的這個夜晚的實驗不是個普通的實驗,它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恩惠。)板書:貢獻人類四、精讀第三部分,了解實驗的意義。 1、自由朗讀7-9自然段,想想它對科學發展作出了哪些貢獻? 2、讀后交流:(1)出示句子,指名讀: 斯帕拉捷的實驗,揭開了蝙蝠飛行的秘密,促使很多人進一步思考:蝙蝠的耳朵雙怎么能“穿透”黑夜,“聽”到沒有聲音的物體呢?斯帕拉捷的實驗引發了人們怎樣的思考?(蝙蝠的耳朵雙怎么能“穿透”黑夜,“聽”到沒有聲音的物體呢?)過渡:在深入思考,繼續研究過后,人們發現了什么?自己讀讀課文的第八小節,試著完成填空:(2)出示句子: 原來,蝙蝠靠喉嚨發出人耳聽不到的“超聲波”,這種聲音沿著直線傳播,一碰到物體就像光照到鏡子上那樣反射回來。蝙蝠用耳朵接收到這種“超聲波”,就能迅速作出判斷,靈巧地自由飛翔,捕捉食物。蝙蝠靠耳朵接收從喉嚨發出的“超聲波”,從而幫助自己迅速作出判斷,靈巧地自由飛翔,捕捉食物。(3)這“超聲波”的作用可不小,讀最后一段。討論:為什么說“超聲波”像一位無聲的功臣呢?我們先看幾幅圖片。(4)交流:你還知道超聲波應用于哪些方面?(超聲洗衣機超聲波驅蚊器:它采用放射超聲波和音頻的手段,模仿最能捕殺蚊子的蜻蜓所發出的聲音和頻率,達到驅蚊效果。超聲氣象站:采用高頻超聲波來測量風速和風向,解決了傳統機械式測風儀機械磨損的難題,沒有移動部件,測量精度更高,性能更加可靠。)3、是呀,超聲波廣泛地應用于工業、農業、醫療和軍事等領域,它為我們的生活、生產提供了許許多多的便利,超聲波能夠為人類帶來如此大的恩惠,作出如此卓越的貢獻,是斯帕拉捷一開始怎么也不會想到的。六、作業1.寫一次實驗。 2.查閱資料,了解仿生學相關知識。
《12、夜晚的實驗》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能聯系課文語言環境,懂得課后作業中瞎子、穿透、聽|等詞的意思及其所帶引號的用法。
3.學習科學家細心觀察、善于思考、不斷實驗、潛心研究、利用科學技術造福人類的科學精神。
教學重難點:學習科學家細心觀察、善于思考、不斷實驗、潛心研究、利用科學技術造福人類的科學精神。
教學準備:熟讀課文、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讀題導入
1.今天我們繼續學習第12課,齊讀課題。
2.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這篇課文寫的是著名科學家——,為了解開——所做的——。
3、從第一段的學習,你覺得斯帕拉捷是一位怎樣的人?出示句子:“這個現象引起他的好奇:……飛行呢?”板書:好奇
二、學習第二段
過渡:亞里士多德曾說過,思維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為了揭開這個疑問,斯帕拉杰進行了幾次實驗?分別怎樣做的?結果怎樣?默讀課文2-6自然段,結合課文內容,填好表格。(媒體出示)
實驗 做法 結果 結論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1.交流
①蒙上眼睛輕盈敏捷地來回飛翔
②堵住鼻子還是飛得那么敏捷、輕松
③全身涂滿油漆還是沒有影響到它們的飛行。
④堵住耳朵很快就跌落到地
2、如果每次實驗都用200字寫下來,可以嗎?為什么?寫的時候要有重點。你們覺得應重點寫哪—次實驗? (第一次)
3、輕讀第2、3自然段,看看文中是怎樣寫的。交流。(用先……接著……然后……最后……練習說話。)
①先交代實驗的時間、地點,接著寫斯帕拉捷的做法,然后寫實驗的結果,最后寫斯帕拉捷的思考。
②提問:“當他看到放出去的幾只蝙蝠輕盈敏捷地來回龜翔時,不由得驚叫起來,”為什么?(事實完全出乎他的意料)
③“瞎子”引號指什么?(特指蒙上眼睛的蝙蝠)
出示句子:“斯帕拉捷很奇怪:不用眼睛……捕足靈活的飛蛾呢?”板書:奇怪
4、指導根據板書的提示,看圖復述第一次實驗的情況。
5、自由試述。指名復述,評議。
6、默讀第4—6自然段,思考:與第一次相比,后來幾次實驗的情況是怎樣簡明扼要地寫的?
交流。(先概括,再讀有關語句)
①自然段緊承上文簡潔地敘述斯帕拉捷兩次實驗的做法、結果及第二次實驗后的猜想。
出示句子:“難道它薄膜似的翅膀……斯帕拉捷這樣猜想。”板書:猜想
②第5自然段寫最后一次實驗的做法和結果。
提問:為什么做法一帶而過,而結果較細地加以描寫呢?
(因為結果與先前截然不同)
③第6自然段寫斯帕拉捷的發現。出示句子:“啊!蝙蝠在夜間飛行……確認目標的!”體會感嘆號的意思。
根據四次實驗的結果,練習用蝙蝠夜晚飛行“不是……而是……”和“不是……也不是……而是……”說話訓練。
7、指導朗讀。重點指導讀好第3、4自然段中的三個問句和第6自然段中的感嘆句,體會斯帕拉捷終于揭開蝙蝠夜間琶行秘密的無比喜悅激動的心情。
8、小結:這一段簡練、生動地記敘丁斯帕拉捷通過多次實驗,終于揭開蝙蝠夜間飛行秘密,再次齊讀結果的句子。在寫法上作者做到了有詳有略,以后你們寫作中也要根據文中的中心學會這種寫法。
9、從這一段的敘述中,你感受到斯帕拉捷的哪些可貴精神?(勤于思考,大膽實驗;不怕失敗,不斷探索,打破沙鍋問到底,不達目的不罷休)
三、學習第三段
過渡:斯帕拉捷通過多次實驗,終于揭開蝙蝠夜間飛行秘密,也引發了其他科學家的思考,出示句子:“蝙蝠的耳朵又……沒有聲音的物體呢?”
1、體會這段話在全文中的作用。
2、理解句中引號的用法。
(視線能穿透黑夜,看到黑暗中的物體:通常耳朵只會聽到聲音,而蝙蝠卻能像聽聲音一樣“聽”到前方的物體)
3.默讀第8、9小節。
(1)在課堂筆記上畫一畫蝙蝠夜行示意圖,同桌說說蝙蝠夜行的奧秘。
(2)“巨大的恩惠”指得是什么?用直線在文中畫出有關語句。
(3)交流。媒體出示蝙蝠夜行示意圖,認識超聲波。
“蝙蝠靠喉嚨發出人耳聽不到的‘超聲波’。理解引號的用法。
(4)學生補充超聲波的相關資料。
(5)引讀第9自然段中的語句,認識超聲波給人類帶來的巨大恩惠。
(板書:巨大恩惠)
四、總結全文
1、對照板書總結。
2、出示課前準備的名言。
是呀,科學家前仆后繼地進行科學研究,以豐碩的科研成果造福人類,我們現在更應該努力學習,從平常的小事中學會觀察、善于思考、勤于鉆研,將來投身到科學研究中去,用自己的聰明才智造福于人類。
五、作業:完成課后練習2、3題
板書:
好奇
奇怪
12、夜晚的實驗 “超聲波” 巨大的恩惠
猜想
《12、夜晚的實驗》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熟讀全文,熟知實驗過程,感受好奇之于科學家的可貴。
2、通過對話交流,感受斯帕拉捷實驗中細心觀察、善于思考、鍥而不舍的科學品質。
3、能夠說出斯帕拉捷解開蝙蝠夜行的秘密對自己的啟示。
教學重、難點:
重點:了解斯帕拉捷四次實驗的經過、結果。
難點:體會斯帕杰細心觀察,善于思考、鍥而不舍的科學精神,能夠說出斯帕拉捷解開蝙蝠夜行的秘密對自己的啟示。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以疑促思
復習導入:同學們,上一課我們學習了《夜晚的實驗》這一課,誰來說說,你解決了哪些疑問?
有些問題非常淺顯,讀過課文我們就能回答出來。而有些問題則需要我們仔細的讀課文,認真地思考才能回答出來。你還想知道與課文有關的什么問題?
老師這里有這樣一個問題請大家來思考:
斯帕拉捷是一個 、 、 的科學家。
你覺得這些橫線上可以填哪些詞語?認真讀讀課文,邊讀邊寫上你的思考。
二、走進文本,走近人物
1、板塊預設一:細心觀察
在學生談到“細心觀察”時,引導學生找出表現斯帕拉捷細心觀察的語句。
出示一:“他常常看到,很多蝙蝠靈活地在夜空中飛來飛去,從來不會撞到樹上或者墻壁上。”
1、你從哪些詞語看出斯帕拉捷是一個細心觀察的人。
2、指導朗讀,突出這些詞語。
3、通過朗讀,你覺得斯帕拉捷的觀察與一般人的觀察相比怎樣?(觀察更細心。)
(板書:細心觀察)
2、板塊預設二:善于思考
在學生談到“善于思考”時,引導學生找出表現斯帕拉捷善于思考的語句。
a、出示二: “蝙蝠憑什么特殊的本領在夜空中自由自在地飛行呢?”
“不用眼睛,蝙蝠憑什么來辨別前方的物體,捕捉靈活的飛蛾呢?”
“難道他薄膜似的翅膀,不僅能夠飛翔,而且能在夜間洞察一切嗎?”
1、分別指導讀,可以加上個“咦”字,讀出奇怪的語氣。
2、出示“好奇 奇怪 猜想”,讓學生連線。
3、思考,為什么第一處問句要用好奇而不用奇怪。
4、讀過課文之后,你可以用書上的哪句話來回答這三個問題。
b、相機出示三:“啊!蝙蝠在夜間飛行,捕捉食物,原來是靠聽覺來辨別方向、確認目標的!”
1、如果你是當時的斯帕拉捷,心情怎樣?會有怎樣的動作?指導讀出高興的語氣。
2、改變啊的讀音,讀出驚訝的語氣。
3、這兩個“!”包含了什么?好好讀讀體會一下。
4、讓學生再問出示的三個問題,再請三名學生分別用肯定的語氣回答。
“蝙蝠在夜間飛行,捕捉食物,就是靠聽覺來辨別方向、確認目標的!”
c、文中還有兩次實驗沒有寫出斯帕拉捷的思考,你覺得在堵鼻的時候,斯帕拉捷會怎么想?堵耳朵之前,斯帕拉捷又會怎么想?
板書:善于思考
3、板塊預設三:鍥而不舍(堅持不懈)
(1)、斯帕拉捷的鍥而不舍表現在哪里?(四次實驗,前三次都失敗了。)
(2)、四次實驗的經過如何,哪一次寫得最詳細,如果每一次都這么寫,行不行?(突出重點,詳略得當)
(3)、前面三次實驗都沒能找到蝙蝠飛行的秘密,會有人來勸,怎么勸?斯帕拉捷會怎么答。全班分兩組討論,一組勸,一組答。
(4)、既然勸不住他,那就來贊贊他。
4、板塊預設四:做出杰出貢獻
(1)、為什么說斯帕拉捷是一位做出杰出貢獻的科學家?
(2)、超聲波的應用有多廣泛?
(3)、指導讀“斯帕拉捷……巨大的恩惠”
出示:相關的超聲波在各個領域的應用圖片。
過渡:人們根據“超聲波”的原理發明了雷達,這種從生物身上得到啟發而有所發明的學問教“仿生學”。你還知道哪些仿生學的事例?
三、走出文本,走進人物
1、黑板上的這幾個詞語能概括斯帕拉捷的全部特點嗎?顯然不能。我們再來看一段關于斯帕拉捷的簡介:出示:
拉扎羅•斯帕拉捷(1729—1799),意大利著名的博物學家、生理學家和實驗生理學家。1729年1月12日出生于意大利斯坎迪亞諾鎮。他在動物血液循環系統、動物消化生理等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他的蝙蝠實驗,為“超聲波”的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此外,他還是火山學的奠基者之一。1799年2月11日因病與世長辭,終年70歲。斯帕拉捷把他的一生連同一部分遺體都獻給了科學事業。根據遺囑,其有病的膀胱獻給了帕維亞自然博物館
2、師:超聲波的發現,如果要給發現者評突出貢獻獎的話。你認為應該給誰?請以“斯帕拉捷,你是……”贊一贊斯帕拉捷。
四、重回文本,暢談啟迪
斯帕拉捷解開蝙蝠夜行的秘密給我們怎樣的啟示?把你的感想凝聚成你的名言寫下來。
學生寫名言。
交流,表揚寫的好的學生。(板書:學會學習 造福人類)
五、總結全文,升華情感
1、同學們,你們都說得很好,這節課,我們不僅知道了斯帕拉捷實驗的經過,我們還認識了一個細心觀察,善于思考,鍥而不舍,做出貢獻的斯帕拉捷,更重要的是我們還從中得到很多有益的啟示。請大家記住斯帕拉捷,記住他的實驗,更記住他的可貴精神!讓我們帶著敬佩之情齊聲朗讀課題。
2、發有關仿生學的資料給學生閱讀。
六、作業設計
課外繼續搜集有關仿生學的資料,并把搜集到的資料寫成一篇科普小品文,題目為“神奇的仿生學”,寫作中要試著使用“詳略得當”的寫作方法。
板書設計:
細心觀察 學會學習
12、夜晚的實驗 善于思考
鍥而不舍 造福人類
教材分析與設想:
《夜晚的實驗》一課,主要記敘了斯帕拉捷通過多次實驗,揭開了蝙蝠夜間飛行的秘密的經過,指出正是這次實驗,引起了科學家對超聲波的研究,才使我們今天能夠享受到超聲波技術帶來的恩惠。
這篇文章,語言平實,學生一讀就懂,在語言文字的訓練點上還是比較難找的;同時它又是一篇有著科學性的文章,如果上不好,就會使語文課走樣,成為科學課。因此就應該在工具性和人文性上下工夫。
先說工具性,首先一點就是讓學生了解斯帕拉捷實驗的過程、方法,這是基礎的目標。但是僅僅做到這點還遠遠不夠。這篇課文在表達這個故事時所呈現的特點是什么呢?最主要就是作者在陳述這個事實時,語言組織具有極大的跳躍性和想象空間。如作者第1自然段末引出“蝙蝠憑什么特殊的本領在夜空中自由自在地飛行呢”這個疑問后,緊接著就在第2自然段里,介紹了斯帕拉捷第一次實驗的全部事實。兩段文字之間,恰巧少了進一步提出假設的文字,而這部分文字,作者卻用補白的方式放在第三自然段里作了說明。后面的第二次和第四次的實驗假設,作者干脆作了省略處理。作為科學實驗,這是不可能的,但是作為語言文字的描述,這樣的跳躍卻給學生的質疑、思考、探究、創新留下了極大的空間。”根據文章已有的假設進行合理地想象,既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語言組織能力,又暗含了科學精神的熏陶,一舉兩得。而課后的一個基本要求是復述課文,在“補白”的基礎上,能夠按照“設疑——假設——實驗——結果——再反思……”的順序說一說,重組文章的結構(這樣一來,雖然打亂了文章的結構,缺少了幾分文學性,但是對于闡述實驗過程,能夠讓學生清晰的了解、訓練語言還是有幫助的)。第六自然段也是一個語言的訓練點,一個“啊”字內涵豐富,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語感。
其次就是人文性。這樣的課文傳達給學生應該是一種科學精神,就這篇課文來說,有這樣幾個方面是值得讓學生學習的:細心觀察、善于思考、大膽實驗、潛心研究、遭受失敗不氣餒、善于反思。這樣的認識是需要通過對語言文字的學習所感悟的。教師不妨通過追問的方式來達到:看到蝙蝠夜飛的人不止一個人,為什么只有斯帕拉捷會去研究呢?斯帕拉捷實驗的科學性在哪里?他為什么會這樣設計實驗?
《12、夜晚的實驗》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3
《夜晚的實驗》講述了科學家從蝙蝠飛行的現象上發現了超聲波,進而用這個科學成果造福人類的事實。在教學中,我抓住“好奇”“奇怪”“ 猜想”這些關鍵詞句,引導學生感悟課文的語言文字,感受科學家是怎樣從蝙蝠飛行現象上發現超聲波的,并從中學習科學家留心觀察,勤于思考,潛心研究,孜孜以求造福人類的精神。
一切順利進行,突然一個學生質疑:“老師,‘難道它薄膜似的翅膀,不僅能夠飛翔,而且能在夜間洞察一切嗎?’這句話是反問句嗎?”
我一愣:當然是呀?
“用陳述句該怎么說呢?”
是啊,怎么改呢?‘它薄膜似的翅膀,不僅能夠飛翔,而且能在夜間洞察一切。’的話,就不符合反問句的特征。可是,改成‘它薄膜似的翅膀,不僅能夠飛翔,但是不能在夜間洞察一切。’又不符合常理。
我問學生怎么改,有沒有什么辦法?
小才女趙佩雯皺著眉頭想了半天,然后說:我覺得這不是一個反問句。因為這是斯帕拉捷的猜想,他并沒有肯定蝙蝠的翅膀有什么樣的作用。
我抓了抓腦袋,只好說:這一句是不是反問句,我們現在還不能解決,我們一起查閱資料,誰找到了答案,誰就告訴大家,好嗎?
我真疑惑:這一句到底該怎么改呢?很明顯,它應該是一句反問句呀!
《12、夜晚的實驗》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4
教學要求:
1、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2、 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新詞。
3、 能聯系課文語言環境懂得課后作業4中“瞎子”、“穿透”、“聽”等詞的意思及其所帶引號的用法。
4、 通過朗讀、復述等一系列語言訓練,感受并學習科學家細心觀察、善于思考、大膽實驗、潛心研究、不斷利用科學技術造福人類的科學精神。
教學重點:
1、 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2、 感受科學家細心觀察、善于思考、大膽實驗、潛心研究、不斷利用科學技術造福人類的科學精神。
教學時間: 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會生字新詞,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學會生字新詞,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教學過程
一、激趣揭題
同學們知道嗎,超聲波在現代工業、農業、醫療、軍事等領域發揮著極大的作用。那么,人們對超聲波的研究是怎么開始的呢?這得從意大利——位科學家的實驗說起。(板題)看了課題,你想知道什么? 那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課文。
二、初讀指導
1.自由讀課文,要求:
(1)畫出生字,讀準字詞,讀順課文。
(2)借助字典并聯系下文自學生字詞。
2.檢查自學情況。
(1)指讀生字詞,相機字音。
(2)指名試讀課文,并理解詞語掌握情況。
3.通讀課文,回答揭題時提出的前兩個問題。
4.指導分段
一(第1自然段);二 (第2—6自然段);三 (第7—9自然段)。
5.質疑問難。
三、指導書寫生字。
四、作業。
抄寫生字詞兩遍。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能聯系課文語言環境,懂得課后作業中詞語意思及引號用法。
2、學習科學家細心觀察、大膽實驗。潛心研究、不斷利用科技造福人類的科學精神。
教學重點:學習科學家細心觀察、大膽實驗。潛心研究、不斷利用科技造福人類的科學精神。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指名按段朗讀課文。
二、精讀指導。
1.精讀第一段。
(1)默讀,口頭填空:斯帕拉捷時,常常看到 現象,產生好奇: 。
(2)交流。
(3)朗讀這一段,思考:斯帕拉捷身上什么地方值得我們學習?從哪里看出來的?
(4)指導朗讀。
2.精讀第二段。
實驗的情況怎樣?
(1)默讀,思考:斯帕拉捷共做廠幾次實驗?分別是怎樣做的?結果怎樣?交流。
(2)一系列實驗,怎樣寫既清晰又簡潔,而不使人覺得重刻呢?寫的時候要有重點。你們覺得應重點寫哪—次實驗? (第一次)
(3)輕讀第2、3自然段,看看文中是怎樣寫的。
(4)指導根據板書的提示,看圖復述第一次實驗的情況。
(5)默讀第4—6自然段,思考:與第一次相比,后來幾次實驗的情況是怎樣簡明扼要地寫的?交流。
(6)指導朗讀。
(7)小結
(8)從這一段的敘述中,你感受到斯帕拉捷的哪些可貴精神?
三、指導復述實驗過程。
1.分部分復述:同桌試述,指名復述,評議。
2.完整復述:指名復述,評議后各自練習復述。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1、繼續理解課文,練習復述課文。
2、學習科學家細心觀察、大膽實驗。潛心研究、不斷利用科技造福人類的科學精神。
教學重點:學習科學家細心觀察、大膽實驗。潛心研究、不斷利用科技造福人類的科學精神。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人。
1.斯帕拉捷是怎樣解開蝙蝠夜間飛行的秘密的?
(要求:先概括回答,再詳細地復述。)
2.讀了這個故事,你受到什么啟發?
3.過渡:斯帕拉捷的實驗有什么重大意義呢?
二、精讀指導(第三段)。
1.自由讀第三段,概括回答。
2.指名讀第7自然段。
3.引讀第8自然段和第9自然段的前半部分。
(1)指名將其中的奧妙說一說。
(2)把自己對“超聲波”的認識用一句話表達出來。
4.齊瀆課文最后一句。說說讀懂了什么。
三、總結全文,復述全文。
板書:
看到——好奇——夜晚的實驗
憑什么 蒙眼
堵鼻 聽覺
涂身
堵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