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三專題三導學案
蘇教版普通高中語文實驗教科書必修三第三專題文明的對話導學案
《傳統文化與文化傳統》教案
【課前導學】
1、積累字詞:媲美 事過境遷 抱殘守缺 明日黃花
褒貶 曇花一現 銷聲匿跡 孤芳自賞
威懾 一蹴而就 面目全非 班駁陸離
積淀 篩選 攻訐 咀嚼 時髦 蛻除
2、課前探究
1)、讓學生查閱資料了解中國以及本地的傳統文化。初步理解傳統文化與文化傳統的內涵。
2)、思考教材中的“問題探討”。
【課堂講學】
教學目標:
1.學生能夠通過文本的學習,了解傳統的內涵、本質意義,從而正確的對待傳統,喚醒他們的尊崇傳統的意識。
2.學生能夠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情感經歷和已學得的知識,表述對文本的理解和感受。
3.學生能夠了解正反論證、比喻論證等說理方法的作用,學習運用這些論證方法以提高議論文閱讀和寫作能力。
教學重、難點:
傳統、傳統文化、文化傳統等一些概念的把握以及這些概念之間的相互聯系。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20世紀80年代,隨著外國尤其是港臺新儒學的興起,再加上改革開放以后比較寬松的政治思想環境,在中國大陸興起了一股文化熱。學術界普遍對即將過去的一個世紀進行反思,試圖總結中國長期革故鼎新運動中的經驗教訓,對于一些過激的口號和行文做出了理性的分析。在文化探究方面,理論界也比較活躍。也有人提出了“回歸傳統”的口號,讀經、復興儒學,成為一時的風尚。在這種背景下,龐樸針對這種種現象,寫了《傳統文化與文化傳統》,從文化學的角度,做出了分析。
二、作者簡介:
龐樸,江蘇淮安人。1954年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研究生班畢業,任教與山東大學。1974年年調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歷史研究》雜志從事編輯工作,以后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雜志副編審、副總編和《歷史研究》主編等職。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科學文化發展史》國際編委會中國代表。現為“國際簡帛研究中心”主任。主要著作有,《沉思集》、《稂莠集——中國文化與哲學論集》、《一分為三——中國傳統思想考釋》《公孫龍子研究》、《儒家辯證法研究》等等。
三、課文研讀:
1、釋題:傳統文化和文化傳統是一個關系型的題目。可見,本文主要闡述了二者的概念和區別。
龐樸認為:文化傳統是形而上的道,傳統文化是形而下的器。道在器中,器不離道。
2、要求學生快速瀏覽課文,理清思路。全文可分為四個部分。
引子部分:是全文總起,闡述什么是傳統,正確對待傳統的重大意義。提出應區別傳統文化和文化傳統這兩個概念。
“傳統文化”部分:闡述什么是傳統文化,傳統文化的特點、范圍,以及應該采取的方針和態度。
“文化傳統”部分:將傳統文化和文化傳統相比較,從而揭示出文化傳統的特點,探討其誕生、生長、變化的規律,以及不同文化得以交流的基礎。
“財富與包袱”部分:論述文化傳統與傳統文化的雙重屬性,闡明應正確認識和對待傳統。
全文是總分總結構。
本文是一篇學術論文,著重探討傳統是什么,它包含哪些內容,我們如何正確對待傳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