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東南飛》學案
要點透析1 詩歌中鋪陳、比、興手法的運用鋪陳,即鋪敘,詳細地敘述,相當于《詩經》手法中的“賦”。如在第9段,“雞鳴外欲曙……精妙世無雙”這部分中,描寫由足至頭、腰、耳、指、口、步,一連串渲染夸張的鋪陳排比,不但寫出人物的外在美,更寫出人物的人格美。美就美在她的沉著、鎮定,美就美在她那特別的涵養。用嚴妝說明她有大家閨秀風度,遇事沉著、冷靜、鎮定自如。第2段“十三能織素……十六誦詩書”, 這里作者用鋪陳的手法從13歲說到17歲,寫出了劉蘭芝的聰明能干、知書達理。意在強調劉蘭芝——多才多藝,舉止得體很有教養。又如第八段“勿復重紛紜……久久莫相忘”。用賦的手法寫出劉蘭芝——勤勞;比興手法的運用主要體現在文章的開頭和結尾,“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以孔雀徘徊起興,有統攝全詩,引起故事的作用;以美禽戀偶比喻夫妻分離,用具體的形象渲染悲劇氣氛,奠定全詩哀怨悱惻的感情基調。尾聲:在劉、焦合葬的墓地,松柏、梧桐枝枝葉葉覆蓋相交,是為連理枝,象征了愛情的不朽。合葬化鳥,生不能相守,死要化作比翼雙飛的鴛鴦鳥。結尾的浪漫主義手法,反襯現實,寄托人們追求自由戀愛、幸福生活的強烈愿望,令人聯想回味。這種寫作手法源自民歌,極富表現力。2 以劉蘭芝為例,分析人物動作刻畫對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詩中,簡潔的人物行動刻畫,有助于形象的鮮明;精煉的抒情性穿插,增強了行文的情韻!半u鳴外欲曙,新婦起嚴妝。著我繡夾裙,事事四五通”,寫出了劉蘭芝離開焦家時的矛盾心情。遇曙即起,表示她不愿在焦家生活的決心,嚴妝辭婆是她對焦母的抗議與示威。打扮時的事事四五通,表示了她對焦仲卿的愛,欲去又不忍遽去的微妙心理!皡s與小姑別,淚落連珠子”,姑嫂關系不易相處,蘭芝與小姑關系融洽,正表現了她的懂禮儀、易相處。這同焦母的不容恰成對照。另外,辭焦母不落淚,而辭小姑落淚,也可見蘭芝的倔強。焦仲卿的形象刻畫也是如此,他送蘭芝到大道口,“下馬入車中,低頭共耳語”,表現了一片真情。聞知蘭芝要成婚,“未至二三里,摧藏馬悲哀”,詩篇用馬悲渲染襯托他內心的強烈痛苦。臨死前“長嘆空房中”、“轉頭向戶里”,對母親還有所顧念,這里愈見他的誠正與善良。在整篇詩中,類似上述的動作刻畫還有一些,筆墨雖不多,卻極精粹。蘭芝死時,一無反顧,“攬裙脫絲履,舉身赴清池”;仲卿死時,顧念老母,“徘徊庭樹下,自掛東南枝”,這些不同的動作細節,都切合各自的性格與處境。抒情性穿插較之動作刻畫更少,但也是成功之筆“舉手長勞勞,二情同依依”,蘭芝和仲卿第一次分手時,作者情不自禁的感嘆,增添了悲劇氣氛。“生人作死別,恨恨那可論”,這畫龍點睛的穿插,更激起了人們對焦、劉遭遇的同情。即使那教訓式的全詩結尾,也帶有濃重的抒情意味,充滿了作者的同情與期望。這些水到渠成、不著痕跡的抒情性穿插,對人物形象的塑具有錦上添花的妙用,增加了全詩的感情色彩。探究拓展這首詩敘述的故事是悲劇性的,卻又在結尾暗示焦仲卿、劉蘭芝兩人化成了鴛鴦,給故事帶來了一點亮色。請從中外文學作品中再舉出一些類似的例子來,談談你對這種結尾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