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bd id="44f3z"></kbd>

<style id="44f3z"><thead id="44f3z"></thead></style>
    <option id="44f3z"></option>
      <em id="44f3z"><dfn id="44f3z"></dfn></em>
    1. <menuitem id="44f3z"><thead id="44f3z"><i id="44f3z"></i></thead></menuitem>
      <u id="44f3z"><input id="44f3z"></input></u>
      日日碰狠狠躁久久躁综合小说 ,艳妇臀荡乳欲伦交换h在线观看,亚洲熟妇无码另类久久久,国产精品极品美女自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 a v无 码免 费 成 人 a v,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喷水,白嫩少妇激情无码,五月丁香六月综合缴情在线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高中語文教案 > 高三語文教案 > 殽之戰(通用5篇)

      殽之戰

      發布時間:2023-01-03

      殽之戰(通用5篇)

      殽之戰 篇1

        教學目標1.掌握課文中重要的字詞,加深對古漢語語法的理解,培養語感。2.掌握相關的歷史文化常識。3.引導學生體會課文中體現出的《左傳》的藝術成就。說明:作為一篇文言文,首先要把它看作語言材料,要通過課文鞏固學過的語言知識,培養語感。所以必須進行課前預習,先要過字詞關,必要的話可以讓學生全文翻譯,并且應該反復誦讀以培養語感。但是我們的教學不能僅僅停留在語言層面,還要將語言背后的東西挖出來。所以一方面我們要教給學生相關的歷史文化知識,另一方面又要通過對文章的分析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對文章的鑒賞能力。本文選自《左傳》,《左傳》不僅僅是歷史著作,更是文學著作,所以可以引導學生以課文為依托,通過細讀文本來總結《左傳》的藝術特色。教學重點與難點1.重點:在字詞過關對課文理解準確的基礎上分析課文寫戰爭和塑造人物形象的特點。 2.難點:對課文中外交辭令的理解與賞析。說明:因為高超的敘事藝術,《左傳》被劉知幾在《史通》中稱為“敘事之最”。《左傳》敘事很注重事件的前因后果,戰爭描寫在這一點上特別突出,不局限于對交戰過程的描寫,而是深入揭示戰爭的起因、醞釀過程以及對各國關系的影響。《左傳》的記人也是十分出色的,將人物放在歷史事件中體現其性格特征。課文中的許多人物如蹇叔、穆公、弦高、原軫都栩栩如生,總結這些任務的個性有助于加深同學對課文的理解!蹲髠鳌分械耐饨晦o令婉而有致,有時妙趣橫生,可謂言近而旨遠,辭淺而義深。對此進行賞析,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鑒賞能力,更能夠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培養學習興趣。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預設

        學生活動預設

        設計意圖

        介紹《左傳》提供背景1.“傳”是解釋經書的著作。《左傳》是我國古代的一部編年史,相傳為左丘明所作!洞呵铩酚浭绿,《左傳》就是為這部經書作解釋的“傳”。另外還有《春秋公羊傳》和《春秋谷梁傳》,合稱為“春秋三傳”。2. “殽之戰”發生的背景:春秋時,秦晉兩國為了各自的利益,有時結盟,有時開戰。晉獻公把女兒嫁給秦穆公,后來秦穆公又把自己的女兒嫁給晉獻公的兒子——流亡在外的重耳,并支持他回國取得政權,重耳也就是晉文公。 “殽之戰”的前二年,秦晉聯合,圍攻依附楚國的鄭國,秦穆公卻背著晉國,單獨與鄭結盟,并留下杞子等人助鄭防守,以對付晉國。1.學生回憶學過的《曹劌論戰》,回憶“五經”是哪五部經書。2、學生自由發言,說說春秋的形勢和對秦晉兩國的認識。1.知識性的東西要掌握。2.課文內容距離現實比較遠,不進行背景介紹將使學生無法理解殽之戰中各國的反應,也難以理解人物的語言行為如欒枝所說的“未報秦施”。

        分析情節 解讀人物1.細讀課文,分段解析,然后宏觀概括課文內容。請同學總結文章寫了哪些片段。總結敘事特點:和《曹劌論戰》類似,文章對戰爭前的準備、交戰雙方及內部錯綜復雜的關系花費筆墨很多,真正的戰爭過程卻比較簡略,這也是《左傳》描寫戰爭經常采用的方法。2.秦穆公為何詢問蹇叔的意見?他對蹇叔的態度體現出他的什么性格特點?3.你從王孫滿論師中讀出了什么?4.弦高具有什么樣的特點?5.先軫的特點是什么?6.秦伯悔過體現出什么?補充:《尚書·秦誓》中秦穆公解釋自己為何急著要出征:“我心之憂:日月逾邁,若弗云來!蹦鞘且驗樽约簯n愁時間流逝,霸業未成。又面對全軍將士檢討自己未聽蹇叔的意見:“惟今之謀人,姑將以為親!7.蹇叔的話在情節的展開中是如何一一得到印證的?1.學生課堂閱讀概括。主要內容:蹇叔哭師、王孫滿論秦師、弦高犒師、鄭穆公逐客、殽之戰、文嬴釋囚、秦伯悔過。2.秦穆公已經打定主意襲鄭,“訪諸蹇叔”只是為了尋求支持,而非真正想聽不同的意見。這體現出他的剛愎自用。3.體現了王孫滿的聰明敏銳,觀察細致,也為秦軍的失敗做好了鋪墊。4.弦高能夠隨機應變,十分機智,并且具有愛國精神。5.先軫與欒枝的論爭體現出他的多謀善斷,對國君釋囚的憤怒體現出他的耿直剛烈。6.知錯能改。7. “弦高犒師”和“鄭穆公逐客”印證了“鄭必知之”、“遠主備之”。“敗秦師于郩”印證了“晉人御師必于郩”。這些體現了蹇叔的高瞻遠矚,料事如神。只有細讀文本,才能體會作者寫文章的思路、敘述方式、詳略處理的方法及人物個性的塑造方法等等,才能體會到文章的妙處。

        分析片段

        體會語言1.細讀“鄭穆公逐客”部分,體會皇武子的話是什么意思。2.細讀陽處父追孟明一段。為何陽處父要釋左驂,以晉襄公的名義贈孟明?孟明的話中“三年,將拜君賜”到底是什么意思?1.學生討論如果家里有自己不喜歡的客人,想逐客,會用什么方法。可能是暗示,如看表等等。皇武子是客氣地趕杞子等人走。2.陽處父贈馬,是想要騙孟明下船。以晉襄公的名義更正式,按禮節孟明要下船拜謝。孟明看透了這一點,不肯下船,在船上稽首。孟明的話明含感激,暗藏殺機。拜君賜的意思其實是復仇。引導學生分析文章里面體現出來的外交辭令之美,不僅有助于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能讀出味道來,激發學習興趣。

        課后作業

        擴展閱讀1.熟讀課文。2.閱讀《左傳》中《城濮之戰》(僖公二十八年)、《燭之武退秦師》(僖公三十年)及《晉公子重耳之亡》(僖公二十三年),泛讀,了解大意。學生按要求完成作業。前兩篇可以幫助進一步了解左傳寫戰爭的藝術。后一篇與本文的背景有關,而且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體會《左傳》記人的藝術。思路點撥作為文言文,語言層面的教學任務有兩種處理方法,一種是先字詞再思想和藝術,一種是兩者穿插。前一種的好處是比較明確和集中,后一種的好處是不枯燥。可以根據學生的情況靈活選擇。在分析文章時,也可以不采用按段分析,而采取全文總體概括的方式。當然也可以重點分析作者如何處理詳略,寫人記事用什么手法或者人物語言與身份地位以及當時形勢有何關聯等等。練習舉隅1.假定你是鄭國的大夫,請你試著為國君分析此次戰爭的情況,并就國家以后的外交關系提出一些建議。2.請分組合作將“文嬴釋囚”部分寫成一個劇本,并在課下排演,進行課本劇表演比賽。

      殽之戰 篇2

        教學目的

        一、理解課文圍繞中心、詳細得當的特點。了解人物語言的個性化及在政治斗爭中運用外交辭令的高度技巧。

        二、掌握“乘”“免”“辭”“辱”“所”等多義詞的用法,弄清名詞用如動詞、形容詞的使動用法等詞類活用現象。

        三、認識利令智昏、一意孤行者必敗的道理。

        教學設想

        一、課文語言有一定難度,人物形象,學生較為生疏,所以第一步要求先對照注解逐字逐句閱讀全文,把文字上的問題大體弄通,然后理出全文時、地、人、事的頭緒,概括各段中心。

        二、翻譯課文,立信求達,特別注意指導學生進入“角色”,休會當事人的地位、身分、性格,譯出對話特別是外交辭令的風味及所含感情。為此,要讓學生聯系上下文在反復誦讀中體會文句的含意,挖掘外交辭令的內蘊。

        三、講析完課文后,讓學生寫評論文章,也可以按“思考和練習”題一的要求寫一段讀書筆記或將課文某一段落改寫成一個小故事,有興趣的還可以將它編成戲劇。

        教學時數 3教時

        教學過程 

        第一教時

        一、導入  新課。

        思考:初中時學過選自《左傳》的什么課文?《師說》中“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中的“傳”是什么意思?

        明確:“傳”是解釋經書的著作。《左傳》是我國古代的一部編年史,相傳是春秋時期魯國人左丘明為解釋孔子的《春秋》而作!洞呵铩酚浭绿啠谑怯腥緸檫@部經書作解釋的“傳”,除《左傳》外,還有《春秋公羊傳》和《春秋谷梁傳》。

        二、研習新課。

        1.學習課文第1段。

       、俜g。

        正音:殽(xiáo) 蹇(jiǎn) 悖(bèi) 與(yù)師

        虛詞語:無乃(恐怕)不可乎! 其(難道)誰不知?吾見師(結構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出而不見其入也!

        句式:爾何知!(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譯為“你懂什么!”)

        詞類活用:(使動用法,使……勞累。) 師以襲遠(形容詞用如名詞,遠方的國家。)

        秦師遂(方位名詞用如動詞,向東進軍。)

        ②分析理解。

        思考:蹇叔判定秦師“必死是間”的根據是什么?他的話反映了什么性格?

        明確:根據是他對秦、鄭、晉三方的分析。秦:“勞師襲遠”,“師勞力竭”,“勤而無所,必有悖心”。鄭:“師之所為,鄭必知之”,“遠主備之”。晉:“且行千里,其誰不知!”從而得出結論:“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也。”蹇叔的分析表現了他的料事如神,他不顧被嘲弄的恥辱和殺身的危險,用哭師的形式諍諫,使人感受到了一個老臣的忠誠、慈父的悲切和智者的執著。

        思考:課文寫了秦穆公的哪些言行?反映了他的什么性格?

        明確:寫了秦穆公的一“訪”一“辭”一“罵”,表現了他貪婪虛偽、剛愎自用的性格。

        2.學習課文第2段。

       、俜g。

        正音:胄(zhòu) 乘(shèng)

        詞類活用:左右免胄而(方位名詞用如動詞,下車步行。) 入(形容詞用如名詞,險要的地方。)

        ②分析理解。

        思考:王孫滿判定秦師“必敗”的根據是什么?

        明確:根據有二:一是“輕而無禮”——“輕則寡謀,無禮則脫”;二是“入險而脫,又不能謀”。

        思考:本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確:蹇叔說秦師必敗,王孫滿小孩子也說必敗,不謀而合,進一步反映了秦師必敗無疑。同時,也顯示了“尚幼”的王孫滿的聰明才智。

        三、布置作業 :

        1.讀譯課文1、2段,熟悉內容,理清脈絡。

        2.預習課文3、4、5段。

        第二教時

        一、復習舊課。

        學生朗讀,翻譯課文1、2段,重點檢查“國”“諸”“勤”“悖”“拱”“御”“胄”“脫”幾個詞語的意思,“之”的不同用法及賓語前置句式。

        二、研習新課。

        1.學習課文第3段。

       、俜g。

        正音:犒(kào) 腆(tiǎn) 遽(jù)

        句讀:以乘韋先/牛十二/犒師

        詞語:吾子(尊稱對方,可譯成:“您”)

        (經過)于敞邑(我國。敞,謙詞)

        (表敬副詞,可譯成“冒昧地”)犒從者

        (介詞,讀wèi)從者之淹 行出備一夕之衛(動詞用如名詞,保衛工作)

        多義詞:

        ②分析理解。

        思考:本段塑造了一個熱愛祖國的商人形象。當發現祖國遇到危難時,弦高立即舍棄私利為國解憂。他的機智勇敢體現在哪幾個方面?

        明確:兩個方面:①當機立斷,隨機應變。一方面自稱奉鄭君之命來犒勞秦師,一方面又迅速派人回國內報告。②從容鎮定,言辭得體。他向秦軍主帥說出一段貌似謙恭、實則強硬的言辭,很符合一個“使者”的身分,使秦軍對鄭國早已準備與之周旋深信不疑。

        2.學習課文第4段。

       、俜g。

        正音:圃(pǔ) 脯(fǔ) 餼(xì) 囿(yòu)

        虛詞:使皇武子辭(兼詞,于之,向他們) 為吾子之(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鄭之有原圃,猶秦之有具囿也”中的“之”用法同此)將行也

        詞類活用:束(動詞用名詞,裝載之物) 秣(名詞用如動詞,喂草料)馬 以(形容詞使動用法,使……閑暇)

        省略句:鄭穆公使(人)視客館(省賓語)

       。ㄠ嵞鹿┦够饰渥愚o焉(省主語) 杞子奔(于)齊,逢孫、楊孫奔(于)宋(省介詞) (秦師)滅滑而還(省主語)

       、诜治隼斫。

        思考:皇武子的話有什么弦外之音?

        明確:皇武子對杞子等人說的話是一段頗為婉轉、很有分寸而又字挾風霜的外交辭令,貌似客氣的話語中暗示已窺破了秦的陰謀,是語帶嘲笑的逐客令。

        思考:為什么略寫“滅滑”?點一下又有什么深意?

        明確:“滅滑”是秦軍襲鄭的直接后果,無關殽戰的成敗,所以只點了一下,但也可以由此充分看出秦軍的貪殘。孟明在被動的情況下乘虛滅滑,不使秦軍“勤而無所”獲,也反映了他作為秦軍統帥的才能。

        3.學習課文第5段。

       、俜g。

        正音:軫(zhěn) 欒(luán) 衰绖(cuīdié)

        詞類活用:以貪(形容詞使動用法,使……勞苦)民

        子(形容詞用如動詞,穿上染黑的喪服。“遂墨以葬文公”、“晉于是始墨”中的“墨”用法同此)衰绖

        多義詞:

       、诜治隼斫狻

        思考:本段寫先軫與欒枝的爭論,實際上還暗寫了哪一個人?

        明確:先軫與欒枝的爭論,說明晉國在戰前作了戰略辯論,暗寫了晉襄公的擇善而從,與秦穆公的獨斷專行、不聽勸告形成鮮明的對比。

        思考:本段哪些內容再次印證了蹇叔的預見?

        明確:蹇叔早就斷定“且行千里,其誰不知”,晉國的軍事討論就印證了這點。原軫主張伏擊秦師的道義上的根據是“秦違蹇叔,而以貪勤民,天奉我也”。這恰恰從道理上與蹇叔說的“勤而無所,必有悖心”呼應。晉“敗秦師于殽”,不僅直接證實了蹇叔“御師于殽”的推斷的正確性,也證明他的勞師遠征,“師勞力竭”的觀點是正確的。

        4.學生自讀、理解課文3、4、5段,教師個別答疑。

        二、布置作業 :

        1.復習3、4、5段,預習6、7段。

        2.多義詞歸類。

        第三教時

        一、復習舊課。

        1.朗讀課文3、4段,翻譯“以乘韋先”、“不腆敞邑”、“淹”、“束載、厲兵、秣馬”。

        2.朗讀翻譯第5段。

        二、研習新課。

        1.學習課文第6段。

       、俜g。

        正音:墮(huī) 唾(tuò) 累(léi) 稽(qǐ)首 陽處父(fǔ)

        詞語:文嬴(請求釋放)三帥 吾舍(釋放)之矣

        武夫力而拘(之于。之,他們,指三帥;于,在!懊庵T國”“及諸河”中的“諸”用法同此)原 (解下)左驂 稽首(叩頭) 若(賴)君惠(恩惠)而免(赦免)(我們)

       、诜治隼斫狻

        思考:先軫反對釋秦囚的“亡無日矣”的嘆息是上段中他與欒枝爭論時那句話的進一步闡發?

        明確:是上段“縱敵,患生”的進一步闡發,說得更激憤。

        思考:本段與上段反映了先軫怎樣的性格?

        明確:先軫堅定地站在晉國的立場上,深刻認識到放虎歸山的危害性。他義憤填膺地感慨晉“亡無日矣”,他忘了君臣之禮,直呼文嬴為“婦人”,他先是“怒”,后是“唾”,他的忠直之心、剛烈之性在上段力主擊秦師時已經表現得很明顯,在這段怒斥縱囚的過程中更顯示得淋漓盡致。

        思考:孟明的話有什么言外之意?

        明確:孟明故作感激之態,重點在最后一句:“若從君惠而免之,三年將拜君賜!毖酝庵馐恰拔乙悄鼙W∵@條命,三年之后一定要來報仇”,顯示了坦率、堅強、自尊而又自信的大將風度。

        2.學習課文第7段。

       、俜g。

        正音:眚(shěng)

        詞語:秦伯素服(名詞用如動詞,穿上無文采的衣服)郊(名詞作狀語,在效外)次 孤違蹇叔(這里指蹇叔的勸告),以(使動用法,使……受辱)二三(不是實數,諸位)子。

       、诜治隼斫。

        思考:本段如何照應開頭?

        明確:這一段用秦伯哭師與蹇叔哭師遙相呼應。“孤違蹇叔”照應開頭,印證了蹇叔的預言“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也”,突出了文章中心——蹇叔所說秦師必敗的必然性。

        思考:這段文字又反映了秦穆公怎樣的性格?

        這段課文寫秦穆公認識到殽山之敗全由自己不聽蹇叔一意孤行所造成的。他“鄉師而哭”,一再聲稱“孤之罪也”“孤之過也”,引咎自責,表現得非常沉痛。他“不替孟明”,“不以一眚掩大德”。這些都反映了他在剛愎自用之外,還有著勇于承認錯誤和不遷怒、善用人的品質,塑造了一個性格完整豐滿有血有肉的真人。

        3.總結分析。

        ①討論“思考和練習”題一。

        文章寫了七個場面(見板書設計 ),以蹇叔論戰為全文綱領,按時間順序(秦軍東征活動始末)把三方四重矛盾有條不紊地組織起來,從各個側面與戰爭的前因后果,印證篇首蹇叔對這場戰爭的分析。作者的意圖不在于“敘戰”,而在于“論戰”——揭示戰爭勝負的因果規律:貪暴輕狂必敗,知己知彼必勝。故而文章只用一句話略寫秦晉,使全文中心突出,詳略得當。

       、谖闹腥宋镎Z言,不僅顯示了人物的個性,而且反映了那個時代政治斗爭中外交辭令的高度技巧。本文中有三處外柔內剛的外交辭令的典型例子:一是弦高的話委婉中透露鋒芒,二是皇武子的話以殷勤之詞表嚴正之態,三是孟明的話在謙卑中包藏殺機。

        三、布置作業 。

        1.完成“思考和練習”題二、三、四、五。

        2.將“弦高犒師”改寫成一個小故事。

        3.以“不以一眚掩大德”為題寫一篇800字左右的議論文。

      殽之戰 篇3

        殽 之 戰 選自《左傳》

        文 本

        譯 文

        原 文

        文 本

        杞子從鄭國派人向秦國報告說:“鄭國人讓我掌管他們國都北門的鑰匙,如果偷偷派兵來襲擊,鄭國就可以得到了。”秦穆公為這事征求蹇叔的意見。蹇叔說:“興師動眾去襲擊遠方(的國家),不是我所聽說過的。軍隊勞累不堪,力量消耗盡了,遠方的君主防備著我們?峙虏豢梢园?(我們)軍隊的行動,鄭國一定會知道,勞師動眾而無所得,士兵們必然產生怨恨之心。況且行軍千里,誰會不知道呢?”秦穆公謝絕(蹇叔的勸告)。召集孟明、西乞、白乙,派他們帶兵從東門外出發。蹇叔為這事哭著說:“孟子,我今天看著軍隊出征,卻看不到他們回來!”秦穆公(聽了)派人對他說:“你知道什么!(假如你只)活七十歲,你墳上的樹早就長得有合抱粗了!”蹇叔的獨子加入這次出征的軍隊,(蹇叔)哭著送他說:“晉國人必然在殽山設伏兵截擊我們的軍隊。殽有南北兩座山:南面一座是夏朝國君皋的墓地;北面一座山是周文王避過風雨的地方。(你)一定會死在這兩座山之間的峽谷中,我準備到那里去收你的尸骨!”秦國的軍隊于是向東進發了。

        杞子自鄭使告于秦曰:“鄭人使我掌其北門之管,若潛師以來,國可得民。”穆公訪諸蹇叔。蹇叔曰:“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師之所為,鄭必知之,勤而無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誰不知?”公辭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師于東門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也!”公使謂之曰:“爾何知!中壽,爾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與師,哭而送之曰:“晉人御師必于殽。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風雨也。必死是間,余收爾骨焉!鼻貛熕鞏|。

       。斮夜┤甏禾欤剀娊涍^周都城的北門。(兵車上)左右兩邊的戰士都脫下戰盔,下車(致敬),接著有三百輛兵車的戰士跳躍著登上戰車。王孫滿這時還小,看到這種情形,向周王說:“秦國的軍隊輕狂而不講禮貌,一定會失敗。輕狂就少謀略,沒禮貌就紀律不嚴。進入險境而紀律不嚴,又缺少謀略,能不失敗嗎?”經過滑國的時候,鄭國商人弦高將要到周都城去做買賣,在這里遇到秦軍。(弦高)先送上四張熟牛皮,再送十二頭牛慰勞秦軍,說:“敝國國君聽說你們將要行軍經過敝國,冒昧地來慰勞您的部下。敝國不富裕,(但)您的部下要久住,住一天就供給一天的食糧;要走,就準備好那一夜的保衛工作。”并且派人立即去鄭國報信。

        三十三年春,秦師過周北門,左右免胃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孫滿尚幼,觀之,言于王曰:“秦師輕而無禮,必敗。輕則寡謀,無禮則脫。入險而脫,又不能謀,能無敗乎?”及滑,鄭商人弦高將市于周,遇之,以乘韋先牛十二犒師,曰:“寡君聞吾子將步師出于敝邑,敢犒從者。不腆敝邑,為從者之淹,居則具一日之積,行則備一夕之衛!鼻沂瑰岣嬗卩崱

        鄭穆公派人到賓館察看,(原來杞子及其部下)已經捆好了行裝,磨快了兵器,喂飽了馬匹(準備好做秦軍的內應)。(鄭穆公)派皇武子去致辭,說:“你們在敝國居住的時間很長了,只是敝國吃的東西快完了。你們也該要走了吧。鄭國有獸園,秦國也有獸園,你們回到本國的獸園中去獵取麋鹿,讓敝國得到安寧,怎么樣?”(于是)杞子逃到劉國、逢孫、揚孫逃到宋國。孟明說:“鄭國有準備了,不能指望什么了。進攻不能取勝,包圍又沒有后援的軍隊,我們還是回去吧!”(于是)滅掉滑國就回秦國去了。

        鄭穆公使視客館,則束載、厲兵、秣馬矣。使皇武子辭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資餼牽竭矣。為吾子之將行也,鄭之有原圃,猶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閑敝邑,若何?”杞子奔齊,逢孫、楊孫奔宋。孟明曰:“鄭有備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滅滑而還。

        晉國的原軫說:“秦國違背蹇叔的意見,因為貪得無厭而使老百姓勞苦不堪,(這是)上天送給我們的好機會。送上門的好機會不能放棄,敵人不能輕易放過。放走了敵人,就會產生后患,違背了天意,就會不吉利。一定要討伐秦軍!”欒枝說:“沒有報答秦國的恩惠而去攻打它的軍隊,難道(心目中)還有已死的國君嗎?”先軫說:“秦國不為我們的新喪舉哀,卻討伐我們的同姓之國,秦國就是無禮,我們還報什么恩呢?我聽說過:‘一旦放走了敵人,會給后世幾代人留下禍患’。為后世子孫考慮,可說是為了已死的國君吧!”于是發布命令,立即調動姜戎的軍隊。晉襄公把白色的孝服染成黑色,梁弘為他駕御兵車,萊駒擔任車右武士。這一年夏季四月十三日這一天,(晉軍)在殽山打敗了秦軍,俘虜了秦軍三帥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而回。于是就穿著黑衣服給晉文公送葬,晉國從此以黑衣服為喪服。

        晉原軫曰:“秦違蹇叔,而以貪勤民,天秦我也。奉不可失,敵不可縱?v故,患生;違天,不祥。必伐秦師!”欒枝曰:“未報秦施而伐其師,其為死君乎?”先軫曰:“秦不哀吾喪而伐吾同姓,秦則無禮,何施之為?吾聞之:‘一日縱敵,數世之患也’。謀及子孫,可謂死君乎!”遂發命,遽興姜戎。子墨衰绖,梁弘御戎,萊駒為右。夏四月辛巳,敗秦師于殽,獲百里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以歸。遂墨以葬文公,晉于是始墨。

       。〞x文公的夫人)文嬴向晉襄公請求把秦國的三個將帥放回去,說:“他們的確是離間了我們秦晉兩國國君的關系。秦穆公如果得到這三個人,就是吃了他們的肉都不解恨,何勞您去懲罰他們呢?讓他們回到秦國去受刑,以滿足秦穆公的心愿,怎么樣?”晉襄公答應了她。先軫朝見襄公,問起秦國的囚徒哪里去了。襄公說:“夫人為這事情請求我,我把他們放了!毕容F憤怒地說:“戰士們花了很大的力氣,才把他們從戰場上抓回來,婦人幾句謊話就把他們放走,毀了自己的戰果而助長了敵人的氣焰,亡國沒有幾天了!”不回頭就(對著襄公)吐了口唾沫。晉襄公派陽處父去追孟明等人,追到河邊,(孟明等人)已登舟離岸了。陽處父解下車左邊的驂馬,(假托)晉襄公的名義贈給孟明。孟明(在船上)叩頭說:“貴國國君寬宏大量,不把我們這些俘虜的血涂抹戰鼓,讓我們回到秦國去受死刑,如果國君把我們殺死,死了也不會忘記(這次的失。。如果尊從晉君的好意赦免了我們,三年后將要來拜謝晉軍的恩賜!”

        文嬴請三帥,曰:“彼實構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厭,君何辱討焉?使歸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公許之。先軫朝,問秦囚。公曰:“夫人請之,吾舍之矣!毕容F怒曰:“武夫力而拘諸原,婦人暫而免諸國,墮軍實而長寇仇,亡無日矣!”不顧而唾。公使陽處父追之,及諸河,則在舟中矣。釋左驂,以公命贈孟明。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釁鼓,使歸就戮于秦,寡君之以為戮,死且不朽。若從君惠而免之,三年將拜君賜!

        秦穆公穿著白色的衣服在郊外等候,對著被釋放回來的將士哭著說:“我違背了蹇叔的勸告,讓你們受了委屈,這是我的罪過。”沒有廢棄孟明,(秦穆公)說:“這是我的錯誤,大夫有什么罪呵!況且我不會因為一次過失而抹殺他的大功勞!

        秦伯素服郊次,鄉師而哭,曰:“孤違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辈惶婷厦鳎唬骸肮轮^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殽之戰 篇4

        教學目的

        1.了解《左傳》寫戰爭重在揭示決定戰爭勝負的各種因素,略于交戰情況的直接描述這一顯著特點;了解本文記敘復雜事件和刻畫個性鮮明人物的手法。

        2.掌握《文言文常用實詞表》規定本課應掌握的實詞,熟悉若干反映古代禮俗的用語,復習若干虛詞的用法和文言中的兼語省略現象。

        3.認識“以貪勤民”必敗的道理和戰略決策對于戰爭勝負的重要性。

        教學設想

        學生學習本文,會覺得難度較大。原因是:一、《左傳》成書于戰國初期,比起戰國中、晚期成書的諸子文、歷史散文,文辭本來要古奧一些,加上它的記言敘事,“其言簡而要,其事詳而博”(劉知幾語),用語極其簡省,而筆意卻很繁復,表情達意又特別講究“微而顯,志而晦,婉而成章”(杜預語),就是文言文已有些根基的人,要一下子讀懂它,也是不容易的。二、《左傳》記敘的是春秋時代的歷史事件,在春秋時代,西周以來的禮制、禮俗尚未完全崩壞,文中所反映的這些方面的觀念和用語,也會給我們的閱讀帶來一些困難。因有上述兩方面原因,雖然課文注釋相當詳細,但由于生疏的地方較多,學生要在兩三個課時內迅速的理解和消化,也是較困難的。

        鑒于上述情況,本文的教學設想如下:

        1.始終把詞句的理解和文意疏通放在第一位。方法是采用逐段串釋、串析和 反復朗讀的做法,來理清文章的思路,促進學生精熟課文,并掌握必須掌握的詞語。至于人物分析、表現手法分析,則在串釋、串析的過程中適當點到為止,不過多分析。

        2.重點講析開頭一段和結尾兩段。因為開頭一段,提示了全文脈絡;結尾兩段,文筆特別精彩。抓住這三段,也便于分析主要人物。

        3.全文用三課時教完。課前預習要求:

        ①仔細閱讀“預習提示”和注釋①,弄清戰爭緣起,并回憶初中學過的《曹劌論戰》,想一想《左傳》記敘戰爭,有怎樣一個特點;

        ②借助注釋,細讀課文一遍,思考“思考和練習”的一、二兩題,然后再重讀開頭一段,并試作口頭譯解。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結合檢查預習解題,宣布本文研讀任務;重點講析第段(自然段,下同),結合提示全文內容要點;提示以下各段閱讀的要求,為學生再次自讀導路。

        教學過程 

        一、解題,明確本文研讀任務。

        關于解題:

        先結合預習情況檢查,指名學生回答下述兩個問題,然后教師補充、點撥。

        1.“殽之戰”是一場什么性質的戰爭?它是在怎樣的情況下發生的?

        2.聯系初中時學過的《曹劌論戰》看,《左傳》寫戰爭有怎樣一個突出的特點?

        估計學生根據“預習提示”和注釋①,對這兩個問題的回答會比較正確,教師的補充、點撥,要立足于加深學生認識,以便為他們進一步研讀課文奠定一些基礎。

        關于“殽之戰”爆發的緣起,注釋①說得過于簡略。要進一步了解的是秦、晉、鄭三國相互間的復雜關系。首先是秦、晉這兩個大國的關系在春秋時代是頗為特殊的。它們為了各自的利益結成聯盟,又用“聯姻”的形式來鞏固這個聯盟。秦穆公的夫人是晉獻公的女兒,晉文公(名重耳),晉惠公(名夷吾)的姐姐,秦穆公后來又把自己的女兒先是嫁給晉惠公的太子圉(晉懷公),后又嫁給晉文公。晉獻公晚年因為聽信寵妃驪姬的讒言,逼迫太子申生自殺,當時尚是“公子”的晉文公、晉惠公也被迫流亡國外。晉獻公死后,晉國局勢混亂,晉惠公和晉文公都先后依靠秦國的力量回國為君。秦穆公這樣做,表面上是出于姻親關系,實際上要建立自己在中原的霸主地位。晉惠公由于背信棄義,沒有處理好跟秦國的關系,聯盟曾一度破裂。晉懷公是在秦國以太子身份為“質”時,拋棄秦穆公的女兒,逃回晉國繼位為君的,雙方關系更壞。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在外流亡了19年的晉文公才得以借助秦國的力量回國爭奪君位。晉文公因為強調不忘秦國的恩惠,跟秦國的關系處理得相當好。但隨著他打出尊王擁周的旗號,在城濮之戰中打敗南方的強楚,使晉國一躍而成為中原霸主,秦晉雙方爭奪中原霸權的矛盾就逐步激化起來。以致在“殽之戰”的前二年,秦晉聯合,圍攻依附楚國的鄭國的時候,秦穆公竟背著晉國,單獨與鄭結盟,并留下杞子等人助鄭防守,以對付晉國。由于晉文公強調不要忘記秦穆公對他的恩惠,雙方當時才未發生戰爭。一旦文公去世,這場爭奪中原霸權的戰爭就不可避免爆發了。由此可見,在這場戰爭中,秦晉雙方都無正義可言,正義只屬于鄭國。

        關于《左傳》寫戰爭的突出特點,正如同學們說的,重在寫人物議戰,不著重寫交戰情景。《曹劌論戰》是這樣;本篇也是這樣,只是“議戰”的不是一個人,而是眾多人物。

        關于本文研讀任務:

        教師指出要逐段串釋串析。要求:

        內容:注意人物議戰的論點和論據;

        結構:注意作者思路,看作者怎樣逐段揭示矛盾和全文主旨,并把眾多題材組合起來。

        語言:注意人物的個性化語言和外交辭令,以及文中所反映的古代禮制和禮俗。

        串釋后要拓展一些實詞、虛詞和兼語省略句法的知識。

       。ㄒ陨涎凶x任務應當板書)

        二、講析第一段,提示全文內容要點。具體進程如下:

        1.朗讀和文意疏通。

        教師先范讀一遍,然后指名兩個學生口譯完全段。教師的點撥注意如下方面:

        準確理解句意:

       、佟扒诙鵁o所,必有悖心”——“無所”,舊注解釋為“無所得”,但文言中沒有把“無所得”簡省為“無所”的習慣用法!般P摹迸f注解釋為“違背、判亂”或“懊喪怨恨”,兩說在文意上都把情況說得過于嚴重。課本活譯這兩句為“軍隊勞苦卻沒有用武之地,一定會有違背軍紀不服約束的情緒”,是比較恰當,合乎分寸的。

       、凇拔嵋妿熤龆灰娖淙胍病薄鉃槿娨欢〞谕飧矞纾贿@是一種委婉 的說法。

        ③“中壽,爾墓之木拱矣”——“中壽”,古代的說法很多。如《左傳正義》:“上壽百二十,中壽百,下壽八十”;《莊子·盜跖》以“中壽”為八十,《呂氏春秋·安亂》、《抱撲子·至理》都以六十歲為中壽。課本注為七十歲,是采用《淮南子·原道》的說法。

        提醒學生注意下列實詞:

        “國可得也”的“國”,指(鄭國)都城,古代典籍中“國”的常用義之一;“訪諸蹇叔”的“訪”,“公辭焉”的“辭”,課本的注釋要特別注意。

        提醒學生注意幾個虛詞:

       、佟盁o乃……乎”——一種表委婉推測語氣的虛詞固定結構。“無乃”一般譯成“恐怕”、“只怕”。

       、凇把伞薄肮o焉”的“焉”,代詞,代指蹇叔的意見;“必死是間,上爾骨焉”的“焉”,兼詞,同“于是”,在那里;“殽有二陵焉”的“焉”,語氣助詞,呢。

       、邸捌洹薄捌湔l不知”中的“其”,表反問語氣的副詞,可譯為“豈”、“難道”;句中的“誰”,暗指晉國,觀后文“晉人御師必于殽”句可知。本段其他幾處的“其”,均為代詞。

        2.思路和內容簡析。

        關于這一段的思路:

        教師啟發、提問:這一段文字歷來很受人們重視,曾抽出來單獨成篇,加上“蹇叔哭師”的標題,讓學生誦讀。你們看,這樣的標題是否恰當?如果認為不恰當,理由是什么?要怎樣標題才恰當?

        學生簡答后教師作如下點撥和小結:

        要回答上述問題,必須注意作者寫這一段的思路。作者的思路,從全篇來看,這一段是寫戰前的決策情況,是要用蹇叔的勸阻和預見來揭示穆公戰略決策的錯誤,它實際上是全文的綱領。從這段本身看,作者為了達到上述目的,實際上是去安排了兩個場面,一個是蹇叔諫襲鄭,一個是蹇叔哭秦師。顯然 ,這一段要單獨成篇,用“蹇叔哭師”來標題,倒不如用“蹇叔諫襲鄭”更能涵蓋全段內容,哭,實際上是進一步的勸諫。

        關于這一段的內容簡析:

        教師啟發、提問:我們既已弄清這一段包含“蹇叔諫襲鄭”、“蹇叔哭秦師”兩個場面,現在就進一步探討這段的內容。請大家一邊閱讀,一邊思考下述問題:

        (1)蹇叔諫襲鄭,他的基本觀點是什么?他列舉的理由,涉及到了哪些方面的矛盾?在哭送秦師時,他又具體地提出了哪些預見?

        (2)從這段的內容來看,蹇叔和秦穆公各自表現了怎樣的性格特點?秦穆公為什么不聽蹇叔的勸諫?

        在指名學生簡答問題(1)后,教師指導學生完成如下的表格:

        指名學生簡答問題(2)后,教師作如下的點撥和小結:

        在這一段里,兩個人物的性格是鮮明的:蹇叔謀深慮遠,忠君憂國,倔強敢諫;秦穆公則利令智昏,剛愎自用。但這里要進一步研究的是,蹇叔的道理說得那么透徹,為什么秦穆公硬是拒不接受?這是不能簡單地用“利令智昏,剛愎自用”兩句話就能說清的。因為從后文的秦穆公悔過自責看,從《左傳》所記敘的秦穆公其他事跡來看,他也是一個深沉善斷,并不很剛愎自用的人。這次的利令智昏,剛愎拒諫,顯然有其重要原因。原來,在“殽之戰”的前二年,秦晉聯合伐鄭,秦穆公單獨與鄭結盟,解圍而去后,晉文公曾逼鄭投降,迫使鄭文公立了親晉的公子蘭為太子,才撤兵而去。晉文公去世時,鄭文公也剛剛去世,公子蘭繼位為鄭君,是為鄭穆公。面對這一情勢,秦穆公擔心鄭穆公的親晉,勢必危及秦國在鄭國的利益,杞子等人不可能長期戍守鄭國都城的北門,加上錯誤的估計了晉國新值國喪,一定無暇外顧的局勢,就認為應抓緊時機襲鄭,錯過了機會,就會永遠喪失爭霸中原的機會。這種擔心,就使秦穆公利令智昏,聽不進蹇叔的意見,作出悍然出兵襲鄭的錯誤決策。了解這一點,對于我們認識社會現象是有好處的,因為擔心失去時機,從而利令智昏,作出錯誤的判斷、決斷、決策的情況,是無論古今,都會經常發生的。

        3.提示全文內容要點。

        教師提問:本文是緊緊圍繞蹇叔的論戰,以秦軍東征活動的始末為線索、為順序來展開記敘的。戰前決策階段,作者寫了“蹇叔諫伐鄭”、“蹇叔哭秦師”兩個場面,你們看,后面還寫了哪些場面?

        伴隨提問和答問,出示如下板書:

        決策階段:蹇叔諫伐鄭、蹇叔哭秦師

        行軍階段:王孫滿觀秦師、弦高犒秦師

        戰爭階段:鄭國巧辭逐客、原軫論擊秦師

        戰后階段:先軫怒斥縱囚、秦伯引咎自責

        三、布置作業 、提示再讀要求。

        熟讀第1段;借助注釋再次自讀全文。

        重點再次自讀2至5段,讀后思考:

        1.在思路上,這幾段跟第1段分別有什么關系?

        2.這幾段分別反映了春秋時代哪幾方面的一些禮制、禮俗?

        3.弦高的犒師,先軫的論擊秦師反映了他們各自怎樣的性格特點?弦高和皇武子的外交辭令具有怎樣的特色?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檢查上節課作業 完成情況,提示本課時研讀任務;講析行軍階段的兩段;講析戰爭階段的兩段;布置進一步的研讀任務。

        教學過程 :

        一、檢查上節課作業 ,提示本課時任務。

        關于作業 檢查:

        先指名一個學生朗讀課文第1段,再指名一個學生談談2至5段所反映的禮俗。

        朗讀后的點撥,要把重點放在第二個場面。這個場面,僅102個字,而人物的性格、思想、神態卻如在目前,歷來稱為“神筆”。穆公派人說的話要重讀,讀出他的氣惱情緒。蹇叔的一哭再哭,要讀得緩慢而有頓挫,讀出他聲淚俱下、憂國懷軍的感情。

        答問后的點撥,一是指出是否有遺漏,一是指出這些禮俗分屬“尊王”、“外交(包括辭令)”、“喪葬”、“作戰”等方面,都是春秋時代特別講究的。

        關于本課時研讀任務:

        首先宣布本課時講析2至5段四個自然段共三個場面,著重要講析的是“弦高犒秦師”、“原軫論擊秦師”兩個場面。然后重提上節課作業 布置時所提的(1)(2)(3)點要求。

        二、講析行軍階段的兩個自然段。

        指名學生朗讀這兩段,口譯這兩段后,教師依次從下述方面進行點撥,以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消化這兩段文字。

        1.兩段的思路分析。

        啟發、提問:從全篇的思路來看,作者為什么要具體寫出兩個場面?是否只是單純記敘行軍具體情況?它與開頭一段有什么關系?

        點撥:第3段寫“王孫滿觀秦師”,主要目的是要從另一個角度揭示秦師必敗的原因,即“輕而無禮”。因為前一段蹇叔的議論主要是從戰略決策的角度來寫的,這當然是最重要的原因,但單提這一方面還不夠。這一段還有另一個作用,即印證蹇叔的推測:勤而無所,必有悖心。”因為秦兵是去偷襲鄭國,除指揮官外,對士兵是保密的,士兵覺得疲勞,又不知在何處用武,自然有違背軍紀、不服約束的行為。第4段寫“弦高犒秦師”,主要目的,一方面是印證蹇叔“師之所為,鄭必知之”的預見,從而引出下文的“皇武子致辭逐秦客”一事;另一方面也是揭示鄭國上下一致,團結御敵的精神。

        2.兩段的重點詞句解析。

        啟發、提問:這兩段文字,課文注釋相當詳細。你們看,哪些詞語,它的意義跟現在差異很大,要特別注意?還有“則”這個虛詞,它的用法,在這兩段內到底是怎樣的?

        依次挑出如下詞句進行點撥:

        “超乘者三百乘”——在這句里,“乘”這個詞兩用,課本均作“兵車”解。這是一個必須著重掌握的實詞。按:“乘”的本義是“登(高)”,如“乘鄂渚余反顧兮”,引申為乘坐車、船,均讀chéng。再從這一引申義進而一方面引申為憑借、趁著,仍讀chéng,一方面引申為“兵車”,讀shèng 。兵車是用四匹馬拉的,所以又引申為“四”,兵車是可計量的,又可引申為“一輛”的“輛”,仍均讀shèng。本句“超乘”的“乘”,有的注家解釋為“登上車”,也通,但不如課本注釋精確,“超”本有跳躍、跳上等義。

        “輕則寡謀,無禮則脫”——這句話里的“輕”,“謀”、“脫”,都是要特別注意的常用實詞!拜p”的最初意義是指“輕車”,后用來泛指“輕重”的“輕”。由“輕重”的“輕”又引申出“輕微、微薄”、“輕佻、輕率”、“輕視、鄙薄”、“輕便、靈活”、“輕易、隨便”等義,現均轉為復音詞!爸\”,本義是“思慮、謀慮”,后引申為“謀劃、謀略”、“商量、諮詢”、“計謀、圖謀”等義!懊摗,最初意義是“肉離骨”,后泛指一般的“脫離、脫開”。再由“脫離、脫開”引申“逃脫”、“冒出”(如:“乃脫穎而出”)、“脫略、輕忽”等義。課本解釋這句的“脫”為“疏忽,紀律不嚴”,就是用的“脫略、輕忽”一義。這句話的準確譯釋是“一輕佻就會缺乏謀慮;不遵守禮制就會忽視紀律”。兩個“則”字,意為“就、便”,連詞,表因果關系。后一段中“居則具一日之積,行則備一夕之衛”,兩個“則”字,意義相同,用法是表選擇結果!耙蝗铡、“一夕”,互文見義,均表示短暫的時期。

        3.提醒學生注意兩段所反映的禮制、禮俗。

        “五孫滿觀秦師”一段,反映春秋時代“尊王”的禮制仍然存在,“無禮”就是違反“尊王”的禮制。這種禮制形成當時人們的重要觀念,常用來判斷行為的后果。齊桓公、晉文公稱霸中原,都打出“尊王”旗號,原因就在這里。弦高“以乘韋先,牛十二犒師”,反映了當時一種外交上的禮俗:先送輕禮,再送重禮,以表示隆重。附帶提醒一下,“韋”,現在只是姓氏的稱呼,古代指熟牛皮,又與“圍”字通假,現在這兩種意義均已消失。

        4.指導揣摩弦高的外交辭令。

        《左傳》記“行人”(外交使者)的辭令,大多“微而顯,志而晦,婉而成章”,意思要表達得明白,但話要說得隱而委婉曲折。弦高這段外交辭令歷來為人傳誦,其特點是殷勤、委婉中露鋒茫,暗示對方偷襲的陰謀已被識破,鄭國已有準備,敬告對方會自食其果。學習這段話,要注意謙稱、謙詞和敬稱的運用!肮丫笔侵t稱自己的國家,“敝邑”是謙稱自己的都邑(也用來謙稱自己的國家),“敢(意為冒昧)、“不腆(不豐厚、不體面)”均為謙詞。“吾子”是敬稱對方,加“吾”字,是使敬稱兼帶親昵的意味!皬模▃òng)者”本指隨從的人,也常用來敬稱對方,意為不敢直稱對方,用稱他的隨從來代替。以上謙稱、謙詞,除“寡君”外,非外交場合也可運用。要附帶提及的是,弦高只是一個商人,但在歷史上很著名,原因就在這件事上表現了他慷慨愛國、臨事不懼的品質,有從容應急之智。

        三、講析戰爭階段的兩個自然段。

        先指名學生朗讀、口譯這兩段,然后教師依次從下述方面點撥,以幫助學生進一步消化。

        1.兩段的思路分析:

        啟發、提問:寫戰爭階段,略于戰斗情況的描述,重在揭示勝敗因素,這是《左傳》寫戰爭的突出特點,我們上節課已說過,F在請大家回答:從全篇思路來看,作者為什么要寫“皇武子辭逐秦客”、“原軫論擊秦師”兩個場面,它與開頭一段有什么關系?

        點撥:寫“皇武子逐秦客”,目的在印證蹇叔“遠主備之”的預見;其中所寫三將的出逃,杞子的“滅滑而還”,更是“勤而無所,必有悖心”的具體表現,說明戰爭勝負已成定局。寫“原軫論擊秦師”,一方面是印證蹇叔的預見完全正確,一方面是從另一角度揭示秦師失敗的原因,即秦穆公“以貪勤民”。寫這一段的另一個作用,也在表明:就如同開關頭一段揭示秦國內部 有主張出師和反對出師的矛盾一樣,晉國內部也有主張伐秦師和反對伐秦師的矛盾。善于揭示多方面矛盾的復雜交錯,也是《左傳》寫戰爭的另一重要特點。

        2.兩段的重點詞句解析:

        啟發、提問:這兩段文字,同前兩段一樣,難度較大。你們看,哪些詞句,你們感到特別生疏,需要進一步解釋?所用虛詞“焉”、“其”、“則”,意義和用法是否同前幾段的一樣?

        “束載、厲兵、秣馬矣”——“束載”的“載”,指裝載物,由“裝載”義引申而來,用指“行裝”,是詞義活用!皡柋钡摹皡枴,是“礪”的通假字!帮鳎╩ò)馬”的“秣”,本義為飼料,用作動詞,意為“喂養”。“矣”,語氣助詞,可譯為“了”,表“已然”或“將然”(將要這樣),此處表“已然”。

        “使皇武子辭焉”——這句的“辭焉”,歷來存在兩種解釋。“辭”,課本解釋為“致辭”,即致逐客之辭,那么“焉”,就是語氣助詞,可不譯。另一種解釋是“辭絕”,即用一番話趕走對方,“焉“是代詞,同“之”,指杞子他們。我傾向于后一種解釋,因為這樣解釋,文意較順通。

        “唯是脯資餼牽竭矣”——“脯資餼牽”這四個詞的詞義,同學們感到生疏。要注意:脯,乾肉,讀fǚ,與蜜汁干果如“桃脯、杏脯”音同而義不同,與“胸脯(pǔ)”的“脯“音義均異。“資”,古時跟“粢”通假,所以可理解為食糧!梆q”,有解釋為有腥味的肉食的(陸德明《釋文》),過于拘執,課本的解釋較順通,即“餼、牽”連用,代指未宰殺的牲畜。

        “為吾子之將行也” “為”,有的讀本解釋為“因為“、“為了”、“如果”,均說得通。課本注釋解為“在”較為精當。因為“為”用作介詞時,有“當”的一義;“當”,又可解為“在”。

        “吾其還也”——注意:“其”在這里是語氣副詞,表命令語氣,課本注為“語氣詞”,可能漏了字。它與第一段的“其誰不知”的“其”,區別在前者表反問語氣。下文的“其為死君乎”的“其”,也是表反問語氣的副詞,不過譯為“難道”似欠妥當,可活譯為“豈非”。

        “其為死君乎”、“可謂死君乎”——“死君”,課本注為“死去的國君”,可說得通,因為文公新死,尚未安葬,可稱“死君”。但稱“死君”,總覺欠恭敬,所以顧炎武解釋說:“死君,謂忘其先君”。這一解說提出后,大多數注家都采用!捌錇樗谰酢保鉃椤柏M非是忘了先君的遺命嗎”;“謀及子孫,可謂死君乎”,意為“伐秦師是慮及子孫的利益,這可說是忘了先君的遺命嗎”。這樣譯解似乎更順通,特提出來供同學們參考。

        “秦則無禮,何施之為”——注意:前句的“則”,是表強調詞氣的副詞,可譯為“就是”,和用作連詞時一般譯成“就”、“卻”不同!昂巍瓰椤笔且环N虛詞固定結構,表反問?“為”,無義,助詞。后句承上文“秦施”而言,應譯成:“還講什么恩惠?”

        “子墨衰殽,梁弘御戎,萊駒為右”——注意“子”的注解。按:“子”,古代兒子、女兒均可稱“子”;又常用作男子的尊稱或美稱。如“孔子”、“孔文子”;用作對稱代詞,則為敬稱。梁弘、萊均為晉大夫!坝帧,駕御兵車;“為右”,充當兵車右側的衛士。整個這三句的意思是說:太子歡(即晉襄公)染黑了自己的白色喪服,親自出征秦師,大夫梁弘替他駕御兵車,大夫萊駒在他車右充當衛士。這幾句話反映了當時的葬禮制和國君出戰的禮制,也反映了當時作戰是車戰。用騎兵作戰始于戰國時代。

        3.指導揣摩皇武子的外交辭令:

        這段辭令,跟弦高犒勞秦師的辭令,有同工異曲之妙。句句是詼諧的關切,句句是毫不容情的逐客令。語意雙關,幽默中寓嚴肅的警告,它同樣顯示了當時外交辭令的高度技巧。

        四、布置作業 ,提示全課歸納要求。

        1.借助注釋,細讀課文6、7段。

        2.通讀全文,邊讀邊作全課的歸納準備。歸納的要求,即第一節課所提的研讀任務。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講析課文最后兩個自然段;全文內容和寫法的歸納、整理;詞語、句法知識的整理和拓展。

        [1] [2] 下一頁  

      殽之戰 篇5

        教學目的

        一、理解課文圍繞中心、詳細得當的特點。了解人物語言的個性化及在政治斗爭中運用外交辭令的高度技巧。

        二、掌握“乘”“免”“辭”“辱”“所”等多義詞的用法,弄清名詞用如動詞、形容詞的使動用法等詞類活用現象。

        三、認識利令智昏、一意孤行者必敗的道理。

        教學設想

        一、課文語言有一定難度,人物形象,學生較為生疏,所以第一步要求先對照注解逐字逐句閱讀全文,把文字上的問題大體弄通,然后理出全文時、地、人、事的頭緒,概括各段中心。

        二、翻譯課文,立信求達,特別注意指導學生進入“角色”,休會當事人的地位、身分、性格,譯出對話特別是外交辭令的風味及所含感情。為此,要讓學生聯系上下文在反復誦讀中體會文句的含意,挖掘外交辭令的內蘊。

        三、講析完課文后,讓學生寫評論文章,也可以按“思考和練習”題一的要求寫一段讀書筆記或將課文某一段落改寫成一個小故事,有興趣的還可以將它編成戲劇。

        教學時數 3教時

        教學過程 

        第一教時

        一、導入  新課。

        思考:初中時學過選自《左傳》的什么課文?《師說》中“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中的“傳”是什么意思?

        明確:“傳”是解釋經書的著作!蹲髠鳌肥俏覈糯囊徊烤幠晔,相傳是春秋時期魯國人左丘明為解釋孔子的《春秋》而作!洞呵铩酚浭绿,于是有三本為這部經書作解釋的“傳”,除《左傳》外,還有《春秋公羊傳》和《春秋谷梁傳》。

        二、研習新課。

        1.學習課文第1段。

        ①翻譯。

        正音:殽(xiáo) 蹇(jiǎn) 悖(bèi) 與(yù)師

        虛詞語:無乃(恐怕)不可乎! 其(難道)誰不知?吾見師(結構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出而不見其入也!

        句式:爾何知。ㄒ蓡柎~作賓語,賓語前置,譯為“你懂什么!”)

        詞類活用:(使動用法,使……勞累。) 師以襲遠(形容詞用如名詞,遠方的國家。)

        秦師遂(方位名詞用如動詞,向東進軍。)

        ②分析理解。

        思考:蹇叔判定秦師“必死是間”的根據是什么?他的話反映了什么性格?

        明確:根據是他對秦、鄭、晉三方的分析。秦:“勞師襲遠”,“師勞力竭”,“勤而無所,必有悖心”。鄭:“師之所為,鄭必知之”,“遠主備之”。晉:“且行千里,其誰不知!”從而得出結論:“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也!卞渴宓姆治霰憩F了他的料事如神,他不顧被嘲弄的恥辱和殺身的危險,用哭師的形式諍諫,使人感受到了一個老臣的忠誠、慈父的悲切和智者的執著。

        思考:課文寫了秦穆公的哪些言行?反映了他的什么性格?

        明確:寫了秦穆公的一“訪”一“辭”一“罵”,表現了他貪婪虛偽、剛愎自用的性格。

        2.學習課文第2段。

       、俜g。

        正音:胄(zhòu) 乘(shèng)

        詞類活用:左右免胄而(方位名詞用如動詞,下車步行。) 入(形容詞用如名詞,險要的地方。)

        ②分析理解。

        思考:王孫滿判定秦師“必敗”的根據是什么?

        明確:根據有二:一是“輕而無禮”——“輕則寡謀,無禮則脫”;二是“入險而脫,又不能謀”。

        思考:本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確:蹇叔說秦師必敗,王孫滿小孩子也說必敗,不謀而合,進一步反映了秦師必敗無疑。同時,也顯示了“尚幼”的王孫滿的聰明才智。

        三、布置作業 :

        1.讀譯課文1、2段,熟悉內容,理清脈絡。

        2.預習課文3、4、5段。

        第二教時

        一、復習舊課。

        學生朗讀,翻譯課文1、2段,重點檢查“國”“諸”“勤”“!薄肮啊薄坝薄半小薄懊摗睅讉詞語的意思,“之”的不同用法及賓語前置句式。

        二、研習新課。

        1.學習課文第3段。

       、俜g。

        正音:犒(kào) 腆(tiǎn) 遽(jù)

        句讀:以乘韋先/牛十二/犒師

        詞語:吾子(尊稱對方,可譯成:“您”)

        (經過)于敞邑(我國。敞,謙詞)

        (表敬副詞,可譯成“冒昧地”)犒從者

        (介詞,讀wèi)從者之淹 行出備一夕之衛(動詞用如名詞,保衛工作)

        多義詞:

       、诜治隼斫。

        思考:本段塑造了一個熱愛祖國的商人形象。當發現祖國遇到危難時,弦高立即舍棄私利為國解憂。他的機智勇敢體現在哪幾個方面?

        明確:兩個方面:①當機立斷,隨機應變。一方面自稱奉鄭君之命來犒勞秦師,一方面又迅速派人回國內報告。②從容鎮定,言辭得體。他向秦軍主帥說出一段貌似謙恭、實則強硬的言辭,很符合一個“使者”的身分,使秦軍對鄭國早已準備與之周旋深信不疑。

        2.學習課文第4段。

        ①翻譯。

        正音:圃(pǔ) 脯(fǔ) 餼(xì) 囿(yòu)

        虛詞:使皇武子辭(兼詞,于之,向他們) 為吾子之(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班嵵性,猶秦之有具囿也”中的“之”用法同此)將行也

        詞類活用:束(動詞用名詞,裝載之物) 秣(名詞用如動詞,喂草料)馬 以(形容詞使動用法,使……閑暇)

        省略句:鄭穆公使(人)視客館(省賓語)

        (鄭穆公)使皇武子辭焉(省主語) 杞子奔(于)齊,逢孫、楊孫奔(于)宋(省介詞) (秦師)滅滑而還(省主語)

        ②分析理解。

        思考:皇武子的話有什么弦外之音?

        明確:皇武子對杞子等人說的話是一段頗為婉轉、很有分寸而又字挾風霜的外交辭令,貌似客氣的話語中暗示已窺破了秦的陰謀,是語帶嘲笑的逐客令。

        思考:為什么略寫“滅滑”?點一下又有什么深意?

        明確:“滅滑”是秦軍襲鄭的直接后果,無關殽戰的成敗,所以只點了一下,但也可以由此充分看出秦軍的貪殘。孟明在被動的情況下乘虛滅滑,不使秦軍“勤而無所”獲,也反映了他作為秦軍統帥的才能。

        3.學習課文第5段。

       、俜g。

        正音:軫(zhěn) 欒(luán) 衰绖(cuīdié)

        詞類活用:以貪(形容詞使動用法,使……勞苦)民

        子(形容詞用如動詞,穿上染黑的喪服!八炷栽嵛墓、“晉于是始墨”中的“墨”用法同此)衰绖

        多義詞:

       、诜治隼斫狻

        思考:本段寫先軫與欒枝的爭論,實際上還暗寫了哪一個人?

        明確:先軫與欒枝的爭論,說明晉國在戰前作了戰略辯論,暗寫了晉襄公的擇善而從,與秦穆公的獨斷專行、不聽勸告形成鮮明的對比。

        思考:本段哪些內容再次印證了蹇叔的預見?

        明確:蹇叔早就斷定“且行千里,其誰不知”,晉國的軍事討論就印證了這點。原軫主張伏擊秦師的道義上的根據是“秦違蹇叔,而以貪勤民,天奉我也”。這恰恰從道理上與蹇叔說的“勤而無所,必有悖心”呼應。晉“敗秦師于殽”,不僅直接證實了蹇叔“御師于殽”的推斷的正確性,也證明他的勞師遠征,“師勞力竭”的觀點是正確的。

        4.學生自讀、理解課文3、4、5段,教師個別答疑。

        二、布置作業 :

        1.復習3、4、5段,預習6、7段。

        2.多義詞歸類。

        第三教時

        一、復習舊課。

        1.朗讀課文3、4段,翻譯“以乘韋先”、“不腆敞邑”、“淹”、“束載、厲兵、秣馬”。

        2.朗讀翻譯第5段。

        二、研習新課。

        1.學習課文第6段。

       、俜g。

        正音:墮(huī) 唾(tuò) 累(léi) 稽(qǐ)首 陽處父(fǔ)

        詞語:文嬴(請求釋放)三帥 吾舍(釋放)之矣

        武夫力而拘(之于。之,他們,指三帥;于,在!懊庵T國”“及諸河”中的“諸”用法同此)原 (解下)左驂 稽首(叩頭) 若(賴)君惠(恩惠)而免(赦免)(我們)

        ②分析理解。

        思考:先軫反對釋秦囚的“亡無日矣”的嘆息是上段中他與欒枝爭論時那句話的進一步闡發?

        明確:是上段“縱敵,患生”的進一步闡發,說得更激憤。

        思考:本段與上段反映了先軫怎樣的性格?

        明確:先軫堅定地站在晉國的立場上,深刻認識到放虎歸山的危害性。他義憤填膺地感慨晉“亡無日矣”,他忘了君臣之禮,直呼文嬴為“婦人”,他先是“怒”,后是“唾”,他的忠直之心、剛烈之性在上段力主擊秦師時已經表現得很明顯,在這段怒斥縱囚的過程中更顯示得淋漓盡致。

        思考:孟明的話有什么言外之意?

        明確:孟明故作感激之態,重點在最后一句:“若從君惠而免之,三年將拜君賜!毖酝庵馐恰拔乙悄鼙W∵@條命,三年之后一定要來報仇”,顯示了坦率、堅強、自尊而又自信的大將風度。

        2.學習課文第7段。

       、俜g。

        正音:眚(shěng)

        詞語:秦伯素服(名詞用如動詞,穿上無文采的衣服)郊(名詞作狀語,在效外)次 孤違蹇叔(這里指蹇叔的勸告),以(使動用法,使……受辱)二三(不是實數,諸位)子。

       、诜治隼斫。

        思考:本段如何照應開頭?

        明確:這一段用秦伯哭師與蹇叔哭師遙相呼應!肮逻`蹇叔”照應開頭,印證了蹇叔的預言“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也”,突出了文章中心——蹇叔所說秦師必敗的必然性。

        思考:這段文字又反映了秦穆公怎樣的性格?

        這段課文寫秦穆公認識到殽山之敗全由自己不聽蹇叔一意孤行所造成的。他“鄉師而哭”,一再聲稱“孤之罪也”“孤之過也”,引咎自責,表現得非常沉痛。他“不替孟明”,“不以一眚掩大德”。這些都反映了他在剛愎自用之外,還有著勇于承認錯誤和不遷怒、善用人的品質,塑造了一個性格完整豐滿有血有肉的真人。

        3.總結分析。

        ①討論“思考和練習”題一。

        文章寫了七個場面(見板書設計 ),以蹇叔論戰為全文綱領,按時間順序(秦軍東征活動始末)把三方四重矛盾有條不紊地組織起來,從各個側面與戰爭的前因后果,印證篇首蹇叔對這場戰爭的分析。作者的意圖不在于“敘戰”,而在于“論戰”——揭示戰爭勝負的因果規律:貪暴輕狂必敗,知己知彼必勝。故而文章只用一句話略寫秦晉殽之戰,使全文中心突出,詳略得當。

        ②文中人物語言,不僅顯示了人物的個性,而且反映了那個時代政治斗爭中外交辭令的高度技巧。本文中有三處外柔內剛的外交辭令的典型例子:一是弦高的話委婉中透露鋒芒,二是皇武子的話以殷勤之詞表嚴正之態,三是孟明的話在謙卑中包藏殺機。

        三、布置作業 。

        1.完成“思考和練習”題二、三、四、五。

        2.將“弦高犒師”改寫成一個小故事。

        3.以“不以一眚掩大德”為題寫一篇800字左右的議論文。

        [附] 板書設計 

        [1]

      殽之戰(通用5篇) 相關內容:
      • 《滕王閣序》“山原曠其盈視”中的“其”(精選17篇)

        四川省萬源市中學 郭世光人教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中學高中語文第四冊所選王勃的名篇《滕王閣序》對原文“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紆其駭矚”作注如后:“意思是說,放眼遠望,遼闊的山嶺、平原充滿人們的視野,紆回的河流、湖澤使人看了吃驚。...

      • 關于“做了女婿換來的”:《拿來主義》中一條欠妥的注解(精選13篇)

        李玉山邵洵美這三個字在讀過《拿來主義》的人心中絕對是個“貶義詞”:靠闊太太的陪嫁混進了詩人圈,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還是“反動文人”。邵洵美的真實面目究竟啥樣?魯迅為何要諷刺他呢?邵洵美(1906-1968),新月派詩人,出版家,翻譯...

      • 25杜甫詩三首(《望岳》 《春望》 《石壕吏》教案 )(精選12篇)

        杜甫詩三首《望岳》 《春望》 《石壕吏》教案3春望 一、導入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自《詩經》起,經兩漢、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現在,將這些詩堆疊排列起來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長城,讀這些詩就像長城那樣綿延不絕。...

      • 《絕句》(精選15篇)

        一、教學目標:1、學會詩中生字“鸝”“鷺”,能正確理解“窗含”、“千秋雪”、“門泊”、“萬里船”。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背誦。3、借助貼圖,難詞質疑,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詩人對春天的喜愛的感情,培養審美情趣。...

      • 《濟南的冬天》教學簡案(精選12篇)

        方金先授課班級:七年級(6)班授課時間:2004、10、14授 課 人: 方金先【訓練目標】①知識與能力目標:理解重點詞語,品味積累語言,體味濟南的冬之美。②過程與方法目標:朗讀課文,感知內容,初步培養感悟散文的能力。...

      • 《竇娥冤》學案(精選17篇)

        一、學習目標1.知識目標:了解作家作品;了解元雜劇的特點以及有關知識2.能力目標:歸納竇娥的性格特點,認識竇娥的剛烈性格和反抗精神;體會戲曲的語言特點,理解想像、夸張的藝術手法3.情感目標:通過竇娥這一冤案,認識元代社會的黑暗...

      • 換個角度解讀《米洛斯的維納斯》(通用15篇)

        四川省宣漢中學 劉廷富《米洛斯的維納斯》是日本學者清岡卓行的一篇藝術隨筆。文章借助 “米洛斯的維納斯”這一物象,從維納斯美神的斷臂處放任想象,揮灑筆墨,縱情謳歌維納斯極至的美麗,謳歌人類的藝術創造力,表現了作者獨具新銳的藝...

      • 藥教案(精選12篇)

        一、教學目的: 1 、了解小說所反映的辛亥革命時期的中國社會。 2 、了解小說明、暗兩條線索。 3 、認識小說中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 4 、深刻認識小說主題。 二、教學重點: 小說的情節、人物和主題。...

      • 《藥》教案(精選13篇)

        一、教學目標:引導學生從情節結構、主旨等方面探究鑒賞《藥》;二、教學重點:《藥》的主題思想探討;三、教學難點:小說明暗兩條線索與小說主題的交融;四、計劃課時:兩課時五、課型:自讀課六、教學設計第一課時(指導學生閱讀小說,...

      • 高三語文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成av人片不卡无码手机版| 亚洲性无码av在线| 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不| 久久国产精品不只是精品| 艳妇乳肉豪妇荡乳xxx| 欧美国产日产一区二区| 一区二区亚洲精品国产精| 亚洲春色在线视频 |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中字|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躁| 国产精品自在欧美一区|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图区| 国产区精品视频自产自拍| 国产AV影片麻豆精品传媒| 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 国产高清精品在线一区二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18禁| 久久国内精品自在自线91| 少妇人妻真实偷人精品| 熟女少妇精品一区二区| 午夜福利院一区二区三区| 深夜释放自己在线观看| 国产激情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久精品94久久精品| 在线国产极品尤物你懂的| 色欲AV无码一区二区人妻| 国产精品成人午夜福利|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少妇| 久久久久综合中文字幕| 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东京热| 国产自拍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产精品人妻系列21p| 欧美人妻久久精品| 亚洲人成网线在线播放VA| 韩国午夜理伦三级|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av无| 乌克兰美女浓毛bbw|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久桃花| 西西人体大胆444WWW| 婷婷五月综合丁香在线| 色熟妇人妻久久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