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指南錄》后序
1、學生迅速找出第5、6段說明寫作情況和結集目的以及題名。2、整體把握了文章兩大部分的內容。1-4段自序出使元營所遭磨難種種。了解文體特征,就能迅速把握文章的結構和內容。因此,古人特別重視文體,《文選》、《古文辭類篹》等著名選本都是按文體編的。反復誦讀品味課文1、再讀課文,找一處能表現作者熾熱的愛國情懷和始終不渝的愛國精神的并分析。2、課文3、4、5段分別提到作者南下路線,是否重復?3、誦讀第4段。此段共寫了22處“死”,是否重復拖沓?1、大聲地自由誦讀課文,找到最有感觸的一處,從內容和形式兩個角度回答。2、從語言的細微差別和對象的不同中找出不同點。1、提問要有開放度,讓學生都能有一得之見,這樣才能活躍思維。2、讓學生領會寫作目的不同,表達方式也會隨之變化的道理。3、語言的調整實質上是情感的調整課后作業及時鞏固1、背誦第4段。2、梳理課文的語言點知識3、課外可選擇一歷史文化名人,運用多種表達方式寫出其人物特征、人格魅力?勺灾鬟x擇熟悉的對象,課外閱讀相關材料,完成作文。1、文言文教學要強調積累和背誦。2、讀寫結合,用古人的典范之作來指導寫作。思路點撥這不是一般的詩集序文,而是驚天地、泣鬼神的民族正氣歌。文章通過文天祥挺身出使之行,威武不屈之概,凌厲斥敵之言,長途越險之舉,憂國憂民之情,周旋迎敵之智,表現了這位民族英雄的剛毅品格和浩然正氣。教師可從讀寫結合的角度入手,引導學生學會多種表達方式的運用。課外可選擇一歷史文化名人,用多種表達方式作片斷寫作練習。練習舉隅1、本文語言生動而準確,請以動詞為例談談。如文中表現行蹤的動詞,表示離開某地用“去(京口)”表示前往某地用“如(楊州)”“趨(高郵)”;表示到達某地用“至(海陵)”,“來(三山)”;表示經由某處用“過(瓜州揚子橋)”,“道(海安、如皋)”,“歷(吳門毗陵)”。此外,動詞“奔”“變”“詭”“行”“宿”“出”“沒”“窮餓”“呼號”“避”“渡”“入”“展轉”都準確地表明了活動地點,也表達了作者心情急切、緊張和經歷的坎坷。2、本文記敘,抒情,議論結合得很完美,怎樣具體表現的?
①在記敘的基礎上抒情。例如第2段,寫被驅北上時,指出“予分當引決,然而隱忍以行。昔人云:‘將以有為也!边@里包含著克制內心無限痛苦的強烈感情。這是在記敘基礎上的抒情,而抒情中又帶有議論成分。
②在敘事的前后,用有強烈感情色彩的詞句直接抒情。例如第4段關于生與死的問題,文中用大段抒情與描寫相結合的文字表達心境。
③有時將感情融入敘事。如第3段,既寫出了當時由中興有望到無可投奔的處境,又反映出作者由興奮而悲憤的急劇變化的感情。
3、作者既然“分當引決”(按理應當自殺),為什么卻又“隱忍以行”(暗中忍受著去了)?4、作者在第4段中共寫了22處“死”,是否重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