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而況】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
①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
②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
③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諫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會兒。
①既而以吳民之亂請于朝,按誅五人(《五人墓碑記》)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為悲,搶呼欲絕(《促織》)
③既而將訴于舅姑,舅姑愛其子,不能御(《柳毅傳》)
何
(一)用作疑問代詞。
1.單獨作謂語,后面常有語氣助詞"哉也",可譯為"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
③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六國論》)
2.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主要代處所和事物,可譯為"哪里什么"。譯時,"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戰》)
②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③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觸龍說趙太后》)
3.作定語,可譯為"什么哪"。
①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琵琶行》)
②然則何時而樂耶?(《岳陽樓記》)
③閣中帝子今何在?《滕王閣序》
④丞相祠堂何處尋?《蜀相》
(二)用作疑問副詞。
1.用在句首或動詞前,常表示反問,可譯為"為什么怎么"。例釋: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戰》)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③何敢助婦語《孔雀東南飛》。
2.用在形容詞前,表示程度深,可譯為"怎么多么怎么這樣"。例釋:
①至于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②作計何不量《孔雀東南飛》。
③入門兩眼何悲涼《貧士嘆》
(三)作語助詞,相當于"啊"。
新婦車在后,隱隱何甸甸。(《孔雀東南飛》)
(四)何:通"呵",喝問。例釋:
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誰何:呵問他是誰何。意思是檢查盤問。(《過秦論》)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問或反問,譯為"怎么樣怎么辦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季氏將伐顓臾》)
②其辱人賤行,視五人之死,輕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記》)
③沛公大驚,曰:"為之奈何?"(《鴻門宴》)
④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阿房宮賦》)
⑤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鴻門宴》)
⑥今單車來代之,何如哉?(《信陵君竊符救趙》)
⑦君以袁某為何如人哉?(《譚嗣同》)
【何以】即"以何",介賓短語,用于疑問句中作狀語,根據"以"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于"拿什么憑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觸龍說趙太后》)
②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齊桓晉文之事》)
③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莊暴見孟子》)
④榮祿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譚嗣同》)
⑤何以戰?(《曹劌論戰》)
【無何】譯為"不久沒多久"。
撫軍不忘所自,無何,宰以卓異聞,宰悅,免成役(《促織》)
【何乃】譯為"怎能"。
阿母謂府吏:何乃太區區(《孔雀東南飛》)
【何必】譯為"不必",表示反問語氣。
王何必曰得,亦有仁義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
【何許】譯為"何處,什么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