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文閱讀•社科類文章閱讀
高三語文復習講座(41)
《考試說明》要求“能閱讀一般社會科學類、自然科學類文章和文學作品”。前面幾講分別按現代文閱讀的能力點作了講解和練習,從本次開始,按文體作講解和練習。
一、什么是一般社會科學類的文章
社會科學是研究各種社會現象及其變化的科學,包括政治經濟學、法律學、歷史學、文化學、文藝學、美學、教育學、倫理學等。社會科學類的文章,是用來進行社會科學研究和描述社會科學研究的文章。它既是探討社會科學問題、進行社會科學研究的手段,也是概括社會科學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文字載體。從文體上說,它應包括議論性和說明性等類別,但就高考說,側重于社會科學類的議論文字。
在“社會科學類文章”前加“一般”,表明高考選用的這類文章,專門化的程度不會太高,專業理論色彩不會太濃,專業的名詞術語不會太多。否則就不解稱為“一般”。
社會考學類文章雖然涉及的面很廣,但是,從歷年高考的選文來看,側重于選取文化教育、文學藝術和歷史類的文章,因為它更接近于高中畢業生的實際。
二、社會科學類文章和閱讀要領
社會科學類文章,在高考試卷中,有放在第ⅰ卷全用選擇題來考的,如XX年的《銅奔馬正名》;過去更多地放在第ⅱ卷。前者的命題思路與自然科學類文章相近,后者的命題格局與文學作品相似。這里總起來說如何閱讀這類文章。
閱讀社會科學類的文章,應該從理解重要詞語,重要句子到對文章進行鑒賞、評價,全面觀照,但應注重下列幾點:
1.歸納內容要點
在閱讀理解的過程中,言語的轉化,即讀者用自己的話語歸納文章的主要內容,是閱讀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社科文閱讀檢測,往往要從歸納內容要點的角度來出題。有一年選用愛爾蘭作家蕭伯納的《貝多芬之謎》出了兩條這樣的題目,一是要求說出作者稱貝多芬音樂成為一個“謎”的原因,一條要求“根據文意,簡要概括從巴赫到莫扎特到貝多芬在音樂創作上的發展變化”。前者要求歸納文章局部的內容要點,后者要求歸納全文的內容要點。有一年選用陶行知的《創造宣言》,第1題就是歸納內容要點的試題(參照后文“典型試題分析”)。因此,閱讀社科文要十分重視用自己的話來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2.把握作者的觀點態度
觀點態度,是文章內容的核心,是文章的靈魂。閱讀中重視把握作者的觀點態度,這是很顯然的,不過,把握作者的觀點態度應包含這樣兩點要求:
(1)確認作者的觀點,能判斷某種說法是否符合作者的觀點;
(2)能分析作者的觀點,包括能分析作者提出某種觀點的原因,說明作者是提出某種觀點的依據。
這兩點常常就是命題者考查對作者觀點把握程度的命題角度。
3.分析文中所運用的材料
社會科學類的議論文,總是要運用材料的。不過,運用的具體情況則比較復雜。有的是用來證實自己的觀點,有的用來反駁別人的觀點,有的用來表述某種看法。從運用的角度來說,有肯定的,也有否定的,還有局部肯定局部否定的,都要分辨清楚。譬如陶行知《創造宣言》引用了歌德一句話“沒有勇氣,一切都完”,有人誤認為引這句話的意思說,有了勇氣,便能創造。這就錯了。因為作者接著說:“是的,生路是要勇氣探出來的,走出來,造出來的。這只是一半真理……”可見“勇氣”只是能創造的條件之一。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正確理解材料本身的含意,弄清作者引用的意圖,分析引用前后各說了哪些話,這樣才能根據試題的要求正確答題。XX年《銅奔馬正名》第2題問:“以下不屬于作者否定‘飛廉銅馬’一名時所用證據的一項是”不少考生誤判,就是因為對材料本身的含意和引用意圖沒有搞清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