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屆高三語文教學指導
教案示例(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研習課文第2、3自然段。
3.繼續重點講授文言文翻譯方面的知識。
3.從分析段內層次入手,學習運用材料為中心服務的技巧。
檢查講評作業:(略)
研習新課
1.下面是第2自然段第一句的譯文,其中有些地方譯得不正確,請指出來,并說說理由。
譯文:秦孝公死后,他的兒子惠文王,孫子秦武王和昭襄王承接了已有的基業,沿襲前代的政策,在南邊奪取了漢中,在西邊攻取了巴、蜀,在東邊割占了肥沃的土地,在北邊收復了在政治、經濟、軍事上都非常重要的城邑。
明確:好的譯文標準是“信”“達”“雅”,即準確、通暢、優美生動。上面譯文在這三方面都有欠缺。其一,個別語詞不準確:“蒙故業”的“故”,澤為“原有(的)”為好;“因遺策”的“策”,指的是策略;“南”“西”“東”“北”譯成“在南邊”之類不能準確表現秦的擴張行徑,譯成“向南”“向西”等為好;“收”不是“收復”,和“取”同義。其二,不“達”、不“雅”:對于專名,直接“搬”過即可,不必把注釋當譯文抄在譯文中。譯文對“惠文、武、昭襄”及“要害之郡”的處理就有這方面的不足,結果使句子疙疙瘩瘩,甚至造成歧義。
2.指名讓學生口譯第2段,其他學生(或教師)訂正。
3.第2自然段的層次劃分有下面幾種意見,談談你的看法和理由:
(1)分4層:“孝公既沒……要害之郡”是第1層,“諸侯恐懼……已困矣”是第2層,“于是從散……弱國入朝”是第3層,其余是第4層。
(2)分2層:“孝公既沒……弱國入朝”是第1層,其余是第2層。
(3)“弱國入朝”前是一段,可分三層,分法如第一種意見前3層的劃分;“延及……國家無事”應單列一段。
提示:把孝公之后五位國君放在同一段中是有道理的,這只要聯系上下文就可明白:第1自然段寫秦孝公,這是秦攻奪天下的開端。第2自然段中的五位國君有共同的特點——“蒙故業,因遺策”,繼續執行孝公攻奪天下的既定國策,雖然孝文、莊襄因“享國之日淺”,無所建樹,但不等于放棄攻天下的“遺策”。總的說來,五位國君是在發展吞并天下的業績。第3自然段寫秦始皇,是秦攻奪天下雄心的實現,即標志“攻”的階段的結束,下面轉入“守”天下的階段。所以第三種意見似不可取。第二種意見基本合理。作者按時間先后和建樹狀況把五位國君分為兩類來寫:前者評寫,后者略寫,但不管評略,二者的關系是并列的。為了學習方便,我們可以對第一層再分3個小層(分法如第一種意見前3層的劃分)。第一種分法實際上是把第一層的3個小層與第二大層并列,這在邏輯上是有毛病的。
(說明:若有學生問,作者為什么把前三位國君合寫而不—一獨段分寫?亦可參看上面分析,從中找出答案。)
4.提問:在第2自然段第1大層中,3個小層是否都是寫秦的?有人說,第1小層寫秦攻各國,第2小層寫各國攻秦,第3小層寫雙方戰爭結果。這種說法對不對?結合課文加以說明。
明確:還可以有一種理解,3個小層都是寫秦的。第1小層,寫秦對諸侯各個擊破的“攻”。“南取”“西舉”“東割”“北收”,既說明了這點,又說明這種進“攻”所向披靡,任何一個諸侯都難于單獨與之抗衡,從而也說明了諸侯之所以“會盟而謀弱秦”的原因。第2小層,還是寫秦攻諸侯,“攻”取合起來的九國諸侯。九國之師的“叩關攻秦”不過是以攻為守,其實質還是守。面對九國聯軍的“攻”,秦不再是孝公時的“君臣固守”,而是“開關延敵”,以“攻”對“攻”。第3小層寫秦擊潰九國之師后的影響,說明其席卷天下之勢已完全形成。若非孝文、莊襄“享國之日淺”,那么一統天下的宏圖就可能在始皇之前得以實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