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官傳序教案
一、教學目標
(一)學習根據史料提煉觀點的方法。
(二)了解史論的一般特點。
(三)認識“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觀點。
(四)學習通過正反說理突出中心論點的寫作方法。
二、難點、重點分析
(一)難句譯注。
1.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之:助詞,的。理:道理。這里指原由。事:動詞,從事,做。“人事”,可譯為“人干出來的”,“人為的”。一說,“人事”即“人為之事”。哉:助詞,在句末表語氣,相當于“嗎”。興盛和衰敗的原因,雖然說是上天決定的,難道不也是人為的嗎?
2.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
抑:連詞,還是,本:推究……根源。其:代詞,那。之:第一個和第二個都是代詞,指代“天下”;第三個是助詞,的。而:兩個都是轉折連詞,相當于“卻”。自于:由于。人:人為的。歟:兩個都是助詞,都表語氣。第一個相當于“嗎”;第二個相當于“呢”。難道是得到天下困難而失掉天下卻容易嗎?還是推究那成功和失敗的事跡的根源,卻都是由于人為的因素呢?
3.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
夫:f*,語首助詞,不譯。忽微:名詞,極細微的事。“忽”和“微”都是極小的計量單位。而:承接連詞,不譯。智勇:指智勇的人。文言中,定語修飾的中心詞有時被省略,只剩下定語部分。于:兩個都是介詞。第一個相當于“從”;第二個相當于“被”。所溺:溺愛的人或事。“所”,代詞,指代后邊的“溺”涉及的對象。“溺”,沉迷不悟,嗜好過分。伶人:指伶官。也哉:語氣助詞,相當于“嗎”。災難禍害常常是從小的事情上積累起來的,聰明勇敢的人都被沉迷不悟之事所困惑,難道單單是幾個伶官(造成的)嗎?
(二)本文的用意何在?從課文中哪一句話可以看出來。
歐陽修寫這篇傳記小序,意在發表議論,告誡當時北宋王朝執政者:應當吸取歷史教訓,居安思危,防微杜漸,不當滿足于表面的繁榮。從文章結尾“豈非人事哉”一句可以看出作者這一用意。
(三)本文是怎樣提出論點的?
本文開門見山提出盛衰由人的主張:“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用一個“原”字推導原因,點出莊宗,作為立論依據,順勢引起下文。
(四)本文結構層次有何特點?
第1段立論,2、3段論證,第4段承上小結,引出教訓。(詳見“重點圖解”)
全文用一個“矢”字作線索。晉王以三矢賜莊宗——莊宗藏之于廟——用兵前:請其矢——負(矢)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一個“矢”字,把關于后唐所以得天下的許多史實聯貫起來。
(五)本文是怎樣運用正反對比來闡明事理的?
全文通過莊宗的“得天下”與“失天下”作為主線進行對比,事清而理明。文章開頭“盛、衰”,“得、失”并舉。第3段“盛、衰”,“得、失”,“成、敗”,“損、益”,“興、亡”并舉,末段又用“盛、衰”并舉。此外,又如兩處“方其……及……”,對照鮮明,論點非常突出。
(六)怎樣理解文章中文與題的內在聯系?
作者為《伶官傳》作序,卻很少直接寫到伶官們的事,表面看來文不對題,實際上兩者有內在聯系。因為伶官的事跡在傳內已作了詳細敘述,不必重復。莊宗的衰敗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以歷史為鑒,就伶官亂政誤國之事評述國家興亡盛衰之理,以史論事,內容聯系很緊密,重點落在莊宗盛衰的史實和評論上。文章最后也提到“數十伶人困之”的事實,使伶人的作亂和后唐的盛衰直接聯系起來,這樣扣住了題意,突出了中心。
(七)本文的語言有何特色?
本文語言感情充沛,富于變化。文章多用短句,多用感嘆句(可謂壯哉!何其衰也!豈非人事哉!等等)。多用對稱詞句(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國;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等)。短句與長句交錯,陳述句與反詰句交錯(豈……歟?抑……歟?)又恰當運用虛詞(雖……豈非……;方其……及……;豈……抑……;夫……豈……,等等)。文字干脆有力,讀起來瑯瑯上口。
(八)對《伶官傳序》中“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結論,我們今天應該如何評價?
分析:作者的觀點是有歷史和階級的局限性的。首先,作者把一個王朝的盛衰興亡歸之于某個國君,這是一種唯心史觀。如果根據作者的觀點加以推論,似乎統治階級只要能“謙”而不“滿”、“憂勞”而不“逸豫”,封建王朝就會長治久安。實際情況當然不是如此。其次,作者對當時統治階級加以勸戒,其目的無非是為了鞏固封建統治。
但是作者的觀點也有其歷史進步性的一面。雖然一個王朝的盛衰安危不能完全歸結于統治者個人的憂勞還是逸豫,但統治者是驕奢淫逸還是勵精圖治,這對當時社會是有重大影響的。北宋王朝之亡于女真族,南宋王朝之滅于蒙古族,其原因之一都在于兩宋統治集團只求茍安享樂,毫無進取之心。歐陽修早在北宋前期就把這一點作為嚴重問題提出,這說明他有一定的政治眼光。另外,“憂勞興國”,“逸豫亡身”的歷史教訓,在今天我們建設現代化的進程中,也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三、教學過程 設計
(一)檢查作業 。
預備性的提問:
(1)課文第2段稱李克用為“晉王”,稱李存勖為“莊宗”,為什么有這樣的不同?(李克用以“晉王”爵位告終;李存勖后來做了皇帝,謚為“莊宗”。這種稱呼的方式是史家慣例,讀史應注意這個問題。)
(2)晉王臨終告莊宗語的基本內容是什么?(梁、晉之間仇恨極深。)作者特意提到晉王的這些話有什么目的?(要說明莊宗的前半期不忘乃父之志,所以大有作為,終于滅梁。)
(二)了解課文。
1.默讀課文一至二遍,著重領會第2、3段的敘事內容,概括段落大意。
參考答案如下:
第2段寫莊宗不負先人遺愿,每用兵必請其矢,負而前驅。
第3段對比敘述莊宗的勝利和失敗的情況。
2.問:這段史實說明了什么?(莊宗“得天下”難而“失天下”易,)本文重點是說“盛”還是說“衰”?讀后作答。
齊讀全文后進行討論。
結論是:重點說“衰”。
[1] [2] [3] [4] [5] 下一頁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