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任安書(節選)
來 抒發 悲憤 卻 推薦賢士 這難道不是跟我私下的愿望相違
通:達,抒發 乃:卻 剌謬:違背
乎?今雖欲自 雕琢,曼辭(26)以自飾, 無益于俗,不信, 適足 取
背嗎 自我打扮 用好聽的話來粉飾自己 不能取信于人 恰恰是只能招致
雕琢:打扮 曼:美
辱耳。要之(27)死日,然后是非乃定。書不能悉 意(28), 略 陳
侮辱 到死的那一天 才有定論 完全表達自己的意思 簡略陳述
悉意:完全表達自己的意思
固 陋。 謹再 拜。
固塞而鄙陋的想法 謹 再次致意
第四部分(6自然段)書信的結尾。
司馬遷再次向任安表述沉痛羞辱的憤懣心情,并陳說他對余生的看法。司馬遷說他不能“自引深藏于巖穴”,只能“從俗浮沉,以通其狂惑”,這種痛苦只有自己深知。“浮沉”“俯仰”“狂惑”等貶語,其實是作者寓悲于自貶。最后與開端相照應,再次婉辭解說無從推賢進士的苦衷。
五、談談司馬遷的人生觀:
《報任安書》是發自一顆偉大心靈的沉痛自白。它所以能強烈地震動后世讀者的心弦,首先是因為它集中體現了司馬遷那不畏強暴的峻潔人格和獻身精神。課文節選部分集中體現了司馬遷雖遭奇恥大辱,猶砥礪志節、發憤著書的偉大精神。
1.“自古英雄多磨難”,這是生活的哲理。逆境是痛苦的,有時是令人難以忍受的,但逆境能鍛煉人的堅強性格,能培養百折不撓的強者。司馬遷正是這樣的強者。
2.在《報任安書》里,司馬遷強調:“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異也。”如果現在死了沒有什么價值,則要避免無所謂的犧牲,以求日后作出更大貢獻,如韓信受胯下之辱,季布為人奴而不死,伍子胥乞食江上,都是忍辱發憤的著名例子。司馬遷在這方面有其極深刻的切身體會,故他絕不是倡導怯懦茍活,而是要考慮讓這僅有的一次生命發揮出它更大的能量,創造出更大的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