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則和信用:市場經濟的法制基石和道德基石
自主預習篇
【語文百花苑】
約 客
【宋】趙師秀
黃梅時節家家雨,
青草池塘處處蛙。
有約不來過夜半,
閑敲棋子落燈花。
【賞析】
我國初夏季節的江淮流域,每每有一段較長的陰雨天氣,時值梅子初熟,因稱梅雨天。這首詩寫一個梅雨之夜,約客對棋,而客人卻失約時的期待心情。由于久候無聊,便不自覺地拿起了棋子敲著棋盤,這時,燈芯燃得過久,也恰巧落下。這是動作。而屋外綿綿不絕的雨聲、蛙聲和屋內斷斷續續的敲棋聲又互相應和。這是音響。在這動作與音響之中,主人寂寞的心情便準確地透露了出來。此詩則寫“黃梅時節家家雨”,寫晴,寫雨,寫半陰半晴,都有其獨特的意趣。
【文本鏈接】
1.走近作者
林其屏 男,1944年5月生,福建省福清市人。1968年畢業于北京大學經濟系,F任福建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教授,兼任福建論壇雜志社社長、總編輯;福州大學、福建農業大學兼職教授;福建省第七屆政協委員。長期從事經濟問題研究,出版專著:《經濟對策論》、《改革中的經濟問題探索》等5部;在全國省級以上報刊發表論文150多篇。專著和論文多次獲國家及省部級獎。主持辦的刊物《福建論壇》是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兩次被評為華東地區優秀期刊。近幾年,隨著海峽兩岸關系的發展,又開始研究中國臺灣經濟問題,發表了《試析中國臺灣的對外投資》、《臺商投資大陸的發展趨勢》等文章。其傳略已被收入《中國當代知名學者辭典》、《中國當代經濟學學者辭典》、《中國當代著名編輯記者傳集》等大型辭書。
2.背景資料
XX年1月,福建一位學者林其屏撰寫《規則和信用:市場經濟兩大基石的缺損和重構》一文,引起很大反響,《新華文摘》于XX年第4期轉載了這篇文章,文章認為,市場經濟實質上是法治和德治統一的經濟。在這里,規則是市場經濟的法制基石,信用是市場經濟的道德基石,現在出現破損,因而,強化市場規則并逐步建立信用制度成為當務之急。
【基礎知識積累】
1、字音、字形
契約(qì) 履行(lǚ) 猖獗(jué) 牟利(móu)
紊亂(wěn) 吞噬(shì) 亟待解決(jí)
2、詞義
基石:比喻基礎。
契約:所有權的憑證。
潛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受其他方面的感染而不知不覺地起了變化。
自律:約束自己。
猖獗:鬧得很兇。
紊亂:雜亂,紛亂。
吞噬:吞咬。
亟:急迫地。
牟利:謀取利益。
合作探究篇
【課文內容透析】
1.脈絡梳理
規則
兩大基石 運行狀態 重構
信用
2.主旨感悟
本文全面地論述了“規則和信用是市場經濟的法制基石和道德基石”這一真理,指出了當前我國市場經濟運行中的問題,強調要強化市場規則,逐步建立信用制度,以保證我國經濟快速、健康、持續的發展。
3.寫法點擊
⑴結構清晰
本文的論述思路是:
提出問題:提出中心論點,并指出,應強化市場規則,逐步建立信用制度。
分析問題:第一部分,規則和信用是市場經濟的兩大基石。
第二部分,規則和信用在當前市場經濟中的運行情況。
解決問題:第三部分,在市場經濟發展中應當重構規則和信用兩大基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