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第三冊第一單元教學設計(廣東版)
新課程標準及語文必修(3)的編寫意圖和教學要求
新課程標準強調學生發展獨立閱讀的能力,體味語言,強化文言閱讀,重視文化傳承,注重培養學生對美的感受力、想象力、欣賞力、表達力和體味語言的能力,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語文必修(3)的編寫意圖和教學要求是通過開展 “感悟自然”的語文綜合活動,學習科學小品、小說、古典詩歌及相關的表達交流活動,使學生了解和掌握相應的語文知識,了解科學小品、小說、古典詩歌的審美特點,并通過語文綜合活動,進行游記、科學小品、短篇小說、對聯等文體的寫作練習,以培養學生的創作能力。
本校高一學生的語文能力較低,缺乏豐富的想象力,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的能力都較弱,對文學作品的欣賞只能停留在表面上,很難有自己的心得,基礎知識不扎實,遷移能力弱,作文內容比較空洞,題材陳舊,立意不高。
語文必修(3)第一單元
課文解讀
獨辟蹊徑 別具特色
《黃山記》是一篇獨出心裁的游記文章,用獨特的手法勾勒黃山美景,贊嘆大自然的崇高卓越,贊美祖國的大好河山,贊美這能使“絕處已經逢生”,能讓“屬于少數人的幸福已屬于多數人的”偉大時代,激起人們對祖國的壯麗河山,對社會主義新時代的熱愛。
本文作者不像一般作家那樣,先從登山寫起,重在寫登山之所見所感,而是氣勢磅礴,居高臨下把黃山放置于宇宙形成發展的極其遼遠廣闊的背景之上來描寫,堪稱“大手筆”,從大自然如何安排一處勝景起筆,繼而追溯人類登山簡史,而后才寫自已登山所見。這樣,既讓讀者飽覽了黃山雄偉瑰奇的無限風光,又讓讀者獲得有關的地理、歷史知識。更重要的是,會讓你進入深邃的歷史思索——從宇宙的形成到人類社會的發展。漫漫宇宙間,人類對黃山的攀登、探索,只是那么小小的一段插曲,而個人登上黃山,只能是這個小插曲中的一個小小的音符。大自然創造黃山這一杰作之后,是“不肯隨便把勝境給予人類”的,它“將那些可以讓人從人間通入勝境去的通道全部切斷”,它要考驗人類!值得自豪的是,“這里歷代有人開山筑道,卻只有這時代才開成了山,筑成了道 ”。今天,我們已將從“人間”進入“勝境”的通道打開,“勝境”已屬于“多數人”。這一深邃的歷史思索,會使你昂揚,催你“直上”,奮進!這就是這篇游記深刻的思想意義。
寫游山經過時,作者突破了一般由近及遠或由下而上地去寫,選擇最能突出黃山特色的幾種景物重點描寫。作者對黃山奇景的描繪可謂神來之筆。七十二峰高風峻骨;云海忽聚忽散;奇松矯健多姿;攝身光神奇罕見……作者馳騁奇特的想象,采用清新華美的語言,調遣多種修辭手法,融現實的自然景觀與荒誕的幻異奇觀為一體,撲朔迷離, 令人心馳神往。
《黃山記》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散文,語言優美,構思謀篇獨具匠心,體現了游記散文的又一特色:大手筆繪景,突出景物特點。讀來有一種奔騰直瀉,不可阻遏的磅礴氣勢。
一個時代的精神標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