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財奴備課
醫院的夜是漫長的。漫漫長夜中,年輕人就一直坐在燈光昏暗的病房中,執著老人的手,向他傳遞著希望和力量。護士幾次讓年輕人休息活動一下,他都謝絕了。
每次護士來到病房時,年輕的軍人都坐在那兒,時而喃喃地對老人說幾句話。對她的到來和醫院夜里的一切聲響都渾然不覺——無論是醫務人員換班時相互的叮囑還是其他病人的呻吟抑或是鼾聲。而老人卻始終緘口不語,只是緊緊地握著兒子的手。
黎明來臨前,老人去了。年輕的陸戰隊員從床邊挪開已經被老人握得麻木的手,然后去通知了護士。護士去料理老人后事的工夫,年輕人點了支煙——這還是他來到醫院后的第一支煙。
料理完老人的后事后,護士回到了辦公室,年輕人還等在那里。她正要說些節哀之類的勸慰之辭時,年輕人打斷了她:“這人是誰?”年輕人問。
“他是你父親啊?!”護士很詫異。
“不,他不是我父親。”年輕人很平靜,“以前我從沒見過他!
“那我帶你見到他時,你怎么不說呢?”
“我當時就明白了,這是個誤會,但是我也知道——他需要我。所以我留下了!闭f完,陸戰隊員轉身離開了醫院。
兩天后,一封來自北卡羅來納州海軍陸戰隊基地的例行公函通知布魯克林紅十字會說,老人真正的兒子正在趕去布魯克林參加父親葬禮的路上——原來基地里有兩個重名而且身份號碼相近的隊員。當初他們錯拿了一份記錄。
然而,正是那個被誤會的年輕軍人卻在一個特殊的時刻成了老人真正的兒子,并以一種獨特的方式證明了人類應如何相待。(董博/譯)
閱讀提示:年輕的海軍陸戰隊員不動聲色地擔負起了陪伴陌生老人的責任,像一個真正的兒子那樣盡責盡孝,送老人走完了生命的最后一段路程。小說啟示我們:真誠的心讓人沒有距離,人類之愛不是狹隘而是博大的;世界上的親人不只是固定的一一對應,在愛的海洋里,誰與誰都可以是“親人”。
四、鑒賞方略
小說的閱讀與鑒賞之四:肖像描寫和行動描寫
1.肖像描寫是通過人物的外在特征,如容貌、表情、音調、身材、服飾、姿態和風度等方面的描寫,來刻畫人物性格的一種手法。
小說描寫人物的肖像,不只是讓讀者熟悉人物的外貌,而是要通過它體現人物的階級身份、生活處境、生活遭遇和社會地位,要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從而顯示出人物的性格。成功的肖像描寫,往往能從人物的體態、骨肉、皺紋和服飾等外形的變化,透示出人物的社會地位和生活遭遇,因而能從一個側面深刻表現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富有特征的肖像,能使作品中人物形象鮮明而生動,是構成典型性格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肖像描寫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靜態的肖像描寫,一是動態的肖像描寫。所謂靜態的肖像描寫,是把人物靜止時的外部特征,像靜物寫生似的詳盡地加以刻畫。采用窮形盡相的細致描繪,給讀者的印象完整、清晰、深刻,能使讀者注意力集中,有它的好處;但有時容易流于平板,影響作品的藝術效果。
與此相反,動態的肖像描寫,是在人物的活動中,在情節發展中寫人物的肖像。這種寫法,是符合生活真實的,因為隨著人物言行、內心的變化、復雜而緊張的思想斗爭的展開,必然引起人物的面容、表情發生變化;所以從人物的一系列肖像的變化中,可以透示出人物的遭遇和思想感情的發展變化。譬如魯迅的《祝!,結合情節的發展描寫了祥林嫂三個不同生活時期的肖像,就是從祥林嫂生活變化所引起的肖像變化中,顯示祥林嫂的性格、遭遇和心理狀態的。這三幅肖像,深刻地展示了祥林嫂苦難一生的悲痛歷程,概括地描繪了農村勞動婦女受盡地主豪紳的奴役、剝削和封建禮教的摧殘、迫害而致死的慘象,并暗示出祥林嫂之所以會有如此悲劇結局的社會根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