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焦裕祿精神落實三嚴三實心得體會
“百姓誰不愛好官?把淚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習近平總書記24年前的詩詞《念奴嬌追思焦裕祿》,充分道出了焦裕祿精神的精髓,揭示了干群和諧的真諦。焦裕祿精神作為當代社會的主旋律和正能量,激勵和引領著我們基層干部扎扎實實走好聯系群眾三步棋,情感上想聯系群眾,工作上敢聯系群眾,方法上會聯系群眾,在服務群眾的生動實踐中讓人生出彩、夢想成真。
學習焦裕祿精神,落實“三嚴三實”要求,基石是想聯系群眾。自中央“八項規定”“六項禁令”出臺以來,公務員群體受到了越來越嚴格的約束。醫療、養老、公車改革、壓縮辦公經費……各種削減官員特權的改革正漸次展開。同時一種惰性日益抬頭——既然得不到好處,也就不擔那么多責任,工作悠著向前推,不出事為原則。這種想法還有一定代表性。還有一種偏頗認識——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是各級領導的事情,普通干部每天都在服務群眾,不存在不聯系群眾問題。我想,以上兩種思想都是很消極、很危險的,已經成為阻礙黨員干部深入聯系群眾的絆腳石,急需徹底清除。實踐證明,實現由“要我聯系群眾”向“我要聯系群眾”的轉變,是一項長期任務,不可能一蹴而就。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因此,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必須扎扎實實走好每一步,像學生學習一樣做到堂堂清、不過夜。通過教育實踐,切實解決好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這個“總開關”問題。真正讓每一位黨員干部明白“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的問題,讓“為人民服務”成為全體黨員干部的孜孜追求和自覺行動。
學習焦裕祿精神,落實“三嚴三實”要求,關鍵要敢聯系群眾。當前,一些基層干部落實黨的惠民政策不是廣泛宣傳,而是“低調處理”,甚至“暗箱操作”。理由還冠冕堂皇——現在群眾都是“爺”,講得越清楚,人心越復雜,政策越難落實。這竟然直接將干部與群眾對立起來了。難道我們的群眾真是覺悟很低的“爺”?難道我們的群眾分不清公平與正義?這顯然不符合實事求是精神,純粹是個別干部掩蓋私欲與特權的遮羞布!反向證明,群眾的力量是強大的,百姓不可欺!x月xx日,省委書記強調,市縣區黨委主要負責同志要堅持“一把手”負總責、當好標桿,帶頭向中央基準看齊,敢于喊出“向我開炮”。我想,領導干部只要敢喊“向我開炮”,必然敢于聯系群眾,但還必須樹立四種敢于擔當精神。要敢于擔事,自覺服從組織安排,不拈輕怕重,主動為群眾謀利益、干實事;要敢于擔責,對份內事情做到義不容辭、責無旁貸,對份外工作做到顧全大局、協作配合;要敢于擔難,面對任務敢挑大梁,面對危機身先士卒,爭當排頭兵、領頭雁;敢于擔險,敢于打破陳規主動創新,敢于理清思路化險為夷。
學習焦裕祿精神,落實“三嚴三實”要求,核心要會聯系群眾。焦裕祿凡事探求就里,認為“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的確,聯系群眾也是一門藝術,既需要實事求是,又需要講究方法技巧,努力做到情、理、法交融統一。要以情感人,始終牢記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謀群眾之所需;把群眾意愿作為工作的“風向標”,把群眾評價作為工作的“試金石”,真誠傾聽群眾呼聲,真情感受群眾疾苦,真正解決群眾困難。要以理服人,克服工作方式簡單粗暴的問題,積極主動地說服群眾,熱情真誠地教育群眾;客觀理性地幫助群眾分析問題,向群眾講清情況、說明道理,在面對面的循循善誘中解疑釋惑、化解矛盾。要以法育人,全體黨員干部都應熟悉法規政策,依法履職,特別是善于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做好群眾工作,切實保障群眾合法權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