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新加坡學習心得(精選3篇)
赴新加坡學習心得 篇1
我有幸參加了在新加坡召開的“第9屆亞太地區(qū)醫(yī)學教育大會”(9th Asia Pacific Medical Education Conference),感觸頗深。
這次參會的主要目的是抱著學習的態(tài)度,了解目前世界醫(yī)學教育研究的發(fā)展情況。在學習形式方面,與以往參加的國際會議不同,大會之前和之后舉辦有多種內(nèi)容豐富的專題研討班,既拓展了學術交流的空間,又達到了學習培訓的目的。參會人員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專業(yè)側重及興趣愛好選擇不同的研討班。研討班采用英文授課,小班教學。每班20~30人不等,由1~2名教師主講,穿插進行分組討論。每個小組由5~6名學員組成。每次討論結束,各小組要選派1名代表陳述討論結果,發(fā)表觀點主張。上課期間,不時還會有課堂作業(yè)。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nèi)完成后,教師會邀請志愿者站上講臺展示作業(yè)。這時,教師會和全體學員一起討論批改作業(yè),肯定成績,及時指出錯誤與不足,促使學員充分消化和吸收授課內(nèi)容。這種授課方式在不斷強化關鍵知識點的同時,大大增強了課堂教學效果。此外,研討班還布置家庭作業(yè),在第二天或大會的午餐時間,召集研討班成員,匯報家庭作業(yè)完成情況,討論和解答遇到的問題,目的是督促復習、解惑答疑。突出了“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的學習理念。置身于這樣一種學習環(huán)境中,你必須做到專心聽講,積極參與討論,否則就會感到游離于大家之外,會很不舒服。幾天下來,感覺參加這種研討班只能有兩種選擇:要么認真學習融入其中;要么“走人”,以免浪費時間。而當你真正融入其中之后,就會感到雖然“時間緊、任務重”,但緊湊合理的活動安排,讓你感到學有所獲。在緊張忙碌的學習之后,回顧所學知識,你會為能夠在短時間內(nèi)學習到一些有用的知識而感到由衷的喜悅和欣慰!真正體會到學習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在專題學習方面,這次參會我所選擇的專業(yè)側重于教學評估,參加了Simulation as an Assessment Tool,Assessment Strategies In Medical Education: Making Contest-Driven Evidence-Based Decisions等研討班。其中,感受最深的是標準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簡稱SP)與客觀結構化臨床考試(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簡稱OSCE)的研究。SP的最早形式是1968年Barrows報道的“醫(yī)學教學中的模擬病人”,是指一些經(jīng)過標準化、系統(tǒng)化培訓后,能夠恒定、逼真地復制真實臨床情況的人。他們可以是有或無某些陽性體征的病人,也可以是健康人。他們既可以模擬病人,也可以經(jīng)過特別訓練后對學生的技能進行記錄并加以評估,同時可以將評估意見及時反饋給學生。而OSCE的概念是1975年由英國Dundee大學的Dr.R.M.Harden提出的。它不是某一種具體的考核方法,而是提供一種客觀的、有序的、有組織的考核框架,在這個框架當中醫(yī)學機構或考試機構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教學大綱、考試大綱的要求開發(fā)相應的考核內(nèi)容與考核方法。OSCE要求考生參加多個站點的考試,在每一個程序站點中,要求學生采集病史或/和體格檢查或完成其他任務。考試站點設置分長站、短站,時間從5分鐘到20分鐘不等。
SP與OSCE的完美結合,已成為當前醫(yī)學教學評估改革的方向,將會解決傳統(tǒng)醫(yī)學教學評估中存在的許多問題。傳統(tǒng)的臨床能力評價采用筆試和病房床邊考試形式。而病房床邊考試形式也存在考試形式及評價方法單一、評價不全面等問題。例如:在傳統(tǒng)的臨床能力考試中,學生通過抽簽選定一個病人,由3~5名教師組成的考評小組根據(jù)學生采集病史、查體、撰寫病歷及對問題的回答等來評定成績。雖然考評小組事先制定有評分原則,但由于每個人的認識往往會有一定的差異,因此評價受主觀因素的影響很大。此外,目前的臨床教學領域還是普遍存在學生多、教師少的問題,甚至由于教師資源及病人資源的匱乏,有些考試還采用多名學生共同面對一個病人的方式。最終的結果是導致學生注重理論知識的學習,忽視臨床技能,出現(xiàn)“高分低能”的情況。另外,以真實病人為考試對象,也會遇到不少麻煩。隨著病人自我保護意識的不斷增強以及我國《執(zhí)業(yè)醫(yī)師法》的實施,醫(yī)學生面臨臨床操作資源不足的現(xiàn)象日益突出,而利用真實病人進行考試也易引發(fā)關于隱私權的爭議及相應的醫(yī)患矛盾。
采用以標準化病人為基礎的客觀結構化臨床考試很大程度上能夠克服重理論輕實踐的傾向。考試中,每個學生必須單獨通過每個站點,完成各個站點規(guī)定的各項任務。每個學生面對的是相同的問題,病人的病史和體征都是標準化的,相對客觀、穩(wěn)定。這就使評價公平、公正、真實和可靠。SP通過親身的感受結合學生接診的實際情況,按照評分標準,給學生評分。同時,對學生的不足之處進行詳細記錄,及時反饋。由SP來擔任評估者,既減少了主考人的數(shù)量,避免了臨床師資的不足的問題;又因為不是真實病人,從而避免了許多不必要的醫(yī)患矛盾。
目前,以標準化病人為基礎的客觀結構化臨床考試已成為美國和加拿大醫(yī)師資格考試的一部分。而國內(nèi)部分醫(yī)學院校的臨床技能考試也在逐步向這一方向發(fā)展。
總結回顧此次外出學習,與其說是參加“醫(yī)學教育大會”,不如說是接受了一次“醫(yī)學教育評估研究的培訓”。如何將所學的知識更好地運用于中醫(yī)及中西醫(yī)結合醫(yī)學生的培養(yǎng)當中,還有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如:怎樣更能突出中醫(yī)特色,如何將“四診八綱”、辨證論治及針灸推拿等內(nèi)容標準化,設計、建立合理的考試站點等等。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將努力學以致用,為中西醫(yī)結合教學事業(yè)盡自己的綿薄之力!
赴新加坡學習心得 篇2
中學時代是人生的春天,是青少年長身體、長知識、形成人生觀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時段。明確為什么學習,怎樣學習,是每一個中學生必須認清和學會的問題。知識像海洋那樣遼闊,像海洋那樣浩瀚。一個人無論天資多高,精力多么充沛,毅力多么頑強,學習條件多么優(yōu)越,也不可能把所有知識學到手。有的同學總想學到一切,要薔薇也要雪。他們希望在一串串熟了的葡萄旁邊又開放著朵朵鮮花,可是,知識大海的守門老人告訴我們:這是不可能的呀!
知識時常需要更新,隨著時間的流逝,知識又可能遺忘,但獲取知識的方法卻不會被丟失。相傳有一個人,巧遇一仙翁,仙翁點石成金送給他,但他不要金子,而要仙翁點石成金的指頭。這個人為什么要指頭呢?因為他懂得,不管送自己多少金子,金子總是有限的,但如果有了點石成金的指頭,那就可以隨心所欲了。古人說:“授之以魚,只供一飯之需,教人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也就是這個道理。同志說過:“學習是學習,學習的學習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
學習方法是學習時采用的手段、方式和途徑。學法是在學習過程中產(chǎn)生和運用的。掌握良好的方法是很重要的事,但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需要付出的艱苦努力,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神。只有每天堅持不懈,日久天長,學習才可能成為自覺的行為,從而掌握學習的主動權。所以,學習方法并不是什么捷徑,它只是踏踏實實、刻苦學習的程序以及在這個學習過程中的各項具體措施。
會場里座無虛席,可見主辦方是花了很大心思組織與策劃的。
講師講的內(nèi)容對我而言沒有太多新意,卻給我一些警醒:在家庭教育方面,講究科學的方法是很重要的。
講師的講課技巧很好,觸動了很多家長的心靈,有的甚至涕淚俱下。
在此,我要感謝我的'職業(yè)和自己之前的學習,才不至于在對女兒的家庭教育方面走彎路。
但是,在這次講座中,有兩對夫妻的舉動讓我尤其感動。有一對中年夫妻是從永州來的,坐在我的前排。他們在聽課過程中,詳細地做著筆記,并不時地輕聲討論著,對照自己在孩子面前的舉動,做著檢討。這讓我心生尊重。
另一對是一對80后小夫妻,坐在我的后排。開課前,他們讓我給他們用手機拍一張合影,說:“麻煩你給我們拍一張吧,證明我們干什么來了!”拍照的時候,我才注意到那年輕姑娘正懷著孕呢。我好奇地問:“你們還是準爸爸準媽媽?”“這是第二胎了!”小伙子驕傲地回答。上課開始后,兩位小夫妻也特別安靜,他們不僅詳盡地做著筆記,還不時地用手機拍下講師做在投影儀上的資料……
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花整整兩天專門學習,就這點足以讓我感動與敬佩。在孩子面前,所有父母都愿意傾其所有的。
在這次學習過程中,讓我有所收獲的不是講師,而是這群可敬可愛的家長。為了孩子而學習、提高,有這種意識就是一種進步。或許,從這一點,我的心靈也得到了慰藉:我之前和現(xiàn)在正在做的事情都是有意義的,傳播更多正能量,影響更多家庭和孩子,和他們一起成長與進步。我也是時候進一步地學習,并為自己加油了。
赴新加坡學習心得 篇3
中國古人云:人生勝天!雖然只是幾句話,但它告訴了各行各業(yè)不可忽視的安全問題。讀過去讀現(xiàn)在:總的來說,國家的繁榮是“國泰民安”,人民是“安居樂業(yè)”;從一個小的角度來看,當家庭成員外出時,他們也“立即見面,不用紙和筆,用你的話報告和平”。可見,安全是人的基礎,是完成各項任務的基礎。在培育祖國棟梁的校園里,“安全”更像是一個警鐘,不能放松。作為一名教師,只有做好安全教育,學生才能安心學習,茁壯成長。參加工作十年來,我在安全教育方面有以下幾點經(jīng)驗:
第一、校園安全教育和教學質(zhì)量必須雙管齊下,就像“安居樂業(yè)”一樣“心滿意足”相輔相成,沒有“心滿意足”能“安居樂業(yè)”嗎?同樣,在學校里,學生注重“學習”,學習是學生的“產(chǎn)業(yè)”;教師注重“教學”,教學是教師的“產(chǎn)業(yè)”關注教學質(zhì)量,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激發(fā)學生學習各種知識的興趣,讓學生自覺獨立學習。讓學生培養(yǎng)對閱讀、查閱材料、跟蹤、討論和探索他們感興趣的問題的熱愛。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中國長期的科舉考試和早期的應試教育已經(jīng)將許多人帶入了“死讀書,死讀書”的胡同。當老師們關注教學質(zhì)量時,他們也會整天進行魔鬼般的家庭作業(yè)訓練。雖然他們讓孩子們在課堂上表現(xiàn)得更好,也不會到處惹事生非,但有大量的學生視力低下,能力低下。這是教育中的糟粕現(xiàn)象,我們應該拋棄它。古人常提到“棋、琴、詩、畫”、“文治、武安”、“文武”,以及新中國成立后倡導的“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fā)展,所有這些都說明了教育的多方面發(fā)展。因此,提高教學質(zhì)量就是教師在各學科教學中注重對學生的引導和興趣培養(yǎng)。只有學生熱愛學習,快樂工作,才能杜絕學校打架、無所事事的不良現(xiàn)象。將使校園真正安全
第二,必須規(guī)范學生的行為習慣
中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習慣變成自然。”良好的行為習慣塑造人的性格,展現(xiàn)人的魅力,體現(xiàn)人的修養(yǎng)。好習慣有益于人的一生。學校是培養(yǎng)人的地方。兒童良好習慣的培養(yǎng)關系到祖國未來的社會風氣。因此,作為教育者,我們應該在培養(yǎng)學生的行為習慣方面給予明確的獎懲,公平對待他們,讓孩子們“知榮辱,辨是非”。只有區(qū)分愛與恨,才能創(chuàng)造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第三,普法教育迫在眉睫>面對是非觀淡薄、榮辱觀淡薄的小學生,尤其是高年級兒童,他們的身體成長讓他們對很多事情充滿好奇。在農(nóng)村地區(qū),由于一些家長隨意開玩笑,孩子們被帶進校園,不受歧視地說話和做事。給其他學生帶來傷害。我認為學校應該定期開展法律教育,讓孩子們了解“肖像權”和“名譽權”,增強法律意識,穩(wěn)定校園環(huán)境。目前,在許多家庭中,一個是獨生子女已成為岳父手中的明珠。張嘴吃飯、伸手拿衣服的溺愛現(xiàn)象隨處可見,家長對孩子的教育也不嚴格。
第二,父母每天沉迷于麻將館和房東桌,放任孩子接受教育。孩子們要么放學后呆在吵鬧的麻將桌旁,要么困得無法回家,要么對輸?shù)糍博的父母感到憤怒;或者進入網(wǎng)吧,玩游戲,在黑暗中看圖像;或者獨自呆在“空”的房間里,滿滿的,饑餓的;或者成群結隊,從這個山坡到那個街角,關于戰(zhàn)斗沒有什么可說的。第三,留守兒童,岳父岳母管理他們的生活,但不能引導他們的心靈成長。孩子們對公公婆婆的叛逆之心沉重,他們不聽公公婆婆對舊教育的嘮叨。尤其是放任家長,學生在學校鬧事,老師請家長,家長“忙”,他們總是來不了;當老師到家時,門是關著的。學校和家庭的'教育環(huán)節(jié)嚴重脫鉤,使學生更難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和習慣。因此,家長應該接受“培養(yǎng)孩子”的教育。師德是教師的靈魂
“潤物無聲”是教師教育學生的寫照。我們常常記得“學得高是老師,為人正直是榜樣”。什么是不直立的模型?一個教師,即使他學習豐富,沒有良好的行為習慣(自我修養(yǎng)),也不會受到學生的尊重。尊重呢?作為一名教師,沒有良好的行為習慣(自我修養(yǎng))。不知不覺中,學生會養(yǎng)成不良的行為習慣,驕傲自大,削弱學生的正義感
面對學生,老師應該“能夠在肚子里撐起一條船”。寬容學生,公平對待每一個學生。當我們的孩子犯錯誤時,我們應該找出事情的真相,告訴他“他錯在哪里”,并指出“他應該做什么”的方向。只有當學生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時,他們才會被說服改正錯誤。教師不得根據(jù)學生對學生的好惡來評價學生。一旦學生和教師對立,教育就會失敗,更不用說安全教育了校園安全教育與教師、學生、家長、校園、家庭和社會密切相關。
